1、古典舞曲
流行於16、17世紀的舞曲,到了17、18世紀時,因舞蹈不再流行而成為純器樂曲。最常見的有:
2、阿勒芒德 allemande[法]
意為“日耳曼的”。起源於德國。速度適中地緩慢。中速,多為4/4拍,弱起於壹短時值音符。旋律流暢而多裝飾,采取平均的節奏,織體傾向於主調化。常用作古典組曲的第1樂章,近似前奏曲。
3、庫朗特 courante[法] corrente,coranto[意]
有法國式和意大利式兩種:法國式庫朗特的速度適中地快,3拍子,常從第3拍的弱部開始,含有壹長壹短的附點節奏,在每 1段落的結尾中,常把3/2拍子和6/4拍子結合在壹起,有時甚至6/7拍子在全曲中占優勢,織體比較復調化;
意大利式庫朗特速度較快,3拍子(3/8或3/4),旋律流動,有如奔跑(“庫朗特”有“跑”的意思)。兩種庫朗特都常用作古典組曲的第2樂章。
4、薩拉班德sarabande[法]
16世紀初由東方傳入西班牙,原是壹種有色情動作的舞蹈。16世紀末傳入法國後逐漸變得莊重緩慢。3拍子,第2拍常為長音符。旋律富於裝飾,用主調織體寫成。
常用於古典組曲的第 3樂章。17、18世紀的聲樂曲亦常采用薩拉班德的體裁,G.F.亨德爾的歌劇《裏納爾多》中的《讓我痛哭吧》就是著名的曲例。
5、吉格gigue[法]
起源於意大利,壹說起源於英國。速度很快。3/8、6/8或12/8拍子。富有歡快活躍的情趣。常用模仿復調的織體,類似賦格。第2段多采取倒影(反行)賦格的寫法。常用於古典組曲的末樂章。
6、塔蘭泰拉 tarantella[意]
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古老舞曲。意大利的塔蘭托港有壹種蜘蛛,名叫塔蘭圖拉,相傳人被這種蜘蛛咬了要生熱病,患者須跳狂熱的舞蹈才能痊愈,舞曲由此得名。塔蘭泰拉為3/8或6/8拍子,速度很快,采用連續不斷的平均快速節奏,有如無窮動。
7、小步舞曲 menuet[法]
原為法國民間的 3拍子舞曲,因舞步極小而得名。17世紀後半葉為路易十四的宮廷作曲家J.-B.呂利所采用,因而傳入宮廷,成為速度從容,風格典雅的宮廷舞曲。
在17、18世紀的組曲中,小步舞、加沃特、布雷、帕斯皮耶、盧爾等舞曲,是插入薩拉班德和吉格之間的不固定樂章。這些舞曲的中間部分常由 3件木管樂器演奏(如J.S.巴赫《第壹樂隊組曲》中的布雷舞曲),故稱“三聲中段”。
18世紀後半葉在海頓等人的創作中,將其用於奏鳴曲、交響曲等套曲的第三樂章,但風格已帶有幽默感,後貝多芬以諧謔曲所取代。
8、加沃特 gavotte[法]
原為法國民間舞曲,17世紀開始流行於宮廷和貴族社會。中速,2/4拍,往往以弱起小節開始。復三部曲式結構。
中間部分是“風袋管舞曲”,常出現模仿風袋管低音的持續音,形成前後對比。旋律流暢悅耳,音樂形象輕快、嬌媚、典雅。
9、布雷:起源於法國的雙拍子舞曲,與加沃特相似,但從第4個四分音符(不是第2個二分音符)開始。
10、帕斯皮耶:流行於法國布列塔尼半島的舞曲,速度較快,3/8或3/4拍子,起於弱拍。
11、盧爾:用風袋管伴奏的法國鄉村舞曲(盧爾原是17世紀前壹種風袋管的名稱)。中速,2/4或6/4拍子,第1拍加重。
12、裏戈東:法國普羅旺斯地區的古老舞曲,17世紀傳入宮廷。速度較快,2/4或4/4拍子,起於弱拍。
13、波洛奈茲 polonaise[法]
壹譯波蘭舞曲。原為波蘭民間的行列舞曲,16世紀末傳入宮廷。相傳法國安茹王朝的亨利三世於1573年即位為波蘭王,在慶典行列進行時演奏了波洛奈茲。
十七十八世紀成為獨立的器樂曲,偶用於組曲中。F.F.肖邦用此體裁作有鋼琴曲16首,以寄托其愛國思想。波洛奈茲的特點為:3/7拍子,起於強拍,樂句常結束於第3拍,大都莊嚴徐緩,或用中等速度;但肖邦的波洛奈茲速度較快,富於熱情。
14、福爾拉納 情趣歡快的意大利古老舞曲。6/7或6/8拍子。18世紀偶用於組曲中,近似吉格。
百度百科-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