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音樂家瑞德,受邀到中歐壹座小城市參加名為“周四之夜”的演出。故事從他到達到他要離開去另壹個地方為止,此次悲傷而又糟心的崩潰之旅旅行時間跨度為4天,在書中對應為四部分。
在這4天裏,每壹天都有各種各樣的人和事發生,開始時感覺陌生,隨著作者巧妙而殘酷,拐彎抹角又藕斷絲連的給出壹條條線索,像壹條條蛛網纏住讀者時候,妳會慢慢感受到,這簡直就是地獄壹樣的故事。
毫不誇張的描述中,充滿了荒誕的邏輯和錯誤的期待。如果在這個瘋人院壹般的小城和這壹幫瘋子壹起度過幾天,對於我這脆弱的小心臟來講,崩潰簡直是分分鐘的事。
本書作者石黑壹雄,著名日裔英國小說家。生於日本長崎,1960年應其父親的工作需要,石黑壹雄全家移居英國,自此三十年後才重新到過日本。曾獲得了在英語文學裏享有盛譽的“布克獎”; 多次獲得布克獎提名。石黑壹雄畢業於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創作性寫作專業;與魯西迪、奈保爾被稱為“英國文壇移民三雄”。他的文體以細膩優美著稱,幾乎每部小說都被提名或得獎,作品已被翻譯成二十八種語言。
書中主要人物不算多,為了劇透省點力氣,先羅列壹下主要人物:
「 ? 第1天 」
開篇幅剛剛展開,瑞德就出來劇透了:
瑞德到了小城,遇到老迎賓員古斯塔夫。古斯塔夫熱情專業的和他討論了為客人搬行李的細節。讓人感覺這是個認真專業的小老頭。不但是古斯塔夫,瑞德遇到的所有人都對他彬彬有禮十分尊敬,字裏行間流露了瑞德這個大人物的知名。於是在大家眼中,他的主角光環開始熠熠發光了。
第壹個拜托他做事情的是老迎賓員古斯塔夫。而這個事情也是說出來就很奇葩:
去和他女兒溝通,看看她和外孫是否處於某種困難中。之所以拜托瑞德先生,因為他有光環麽,如果是瑞德先生,壹定可以辦到。而且由於某種原因,古斯塔夫和她的女兒索菲很早前就不說話了。
瑞德先生推脫不開,去見了他的女兒和外孫,還沒想辦法和完稀泥,就又同意和這對母女去拿東西,在漫長的行走在魔幻壹樣變換的場景間,索菲終於不見了。
瑞德和孩子轉了壹圈之後,在傍晚時分回到了家。搭的是斯蒂芬的車,半道他為了布羅茨基去找了壹下柯林斯小姐(布羅茨基指揮家的前妻),結果沒什麽能替這位酗酒的男人挽回的。於是瑞德和孩子就跟著這兩滿載著疲憊的車回到了酒店,並把鮑裏斯安排入住在隔壁的房間。
此時夜已經十分晚了,但索菲卻突然出現了,並沒有為白天的消失有太多的歉意。
瑞德這壹天的的沮喪和憤怒再也控制不住洶湧而出。我沒對接待員再說壹句話,徑直穿過大廳,再次投入茫茫夜色。
兩個人鬼使神差的去看了壹場午夜電影,在他們買零食的當,售貨員抓住機會拜托瑞德購買壹本他已經長大兒子留下的舊書。在電影放映時候,總算有人認出了瑞德,並開始了壹坨又壹坨的夾雜著病態邏輯的談話。最後談話不能繼續了,瑞德於是退場,去了另外壹處的深夜聚會。這個聚會的重點落在了布魯諾,布羅茨基的狗死去的事上。
參與聚會的人員開始談論起壹條死狗來,比如發現狗的人發言道:
但,對於布羅茨基來講,狗還就是條狗:
最後,大家都畢恭畢敬的等待瑞德發言時,他接近精神崩潰的說出壹段無法理解的話來:
之後回到酒店,他聽了壹會斯蒂芬的彈奏後,回房睡去。
「 ? 第2天 」
第二天剛剛開始,瑞德回憶起鮑裏斯就是他和索菲的孩子。
結果在吃過早餐,帶鮑裏斯去住處找東西的中間,瑞德又不出意料的被別人打斷了。壹個記者和攝影師的從開始的幾分鐘,到後來帶他打車去未果,不得已需要座有軌電車去特定的地方拍照和采訪。
在車上,瑞德還意外遇到自己的舊相好,檢票員菲奧娜,並且從她敵對的態度中抽絲剝繭的發現自己前壹天爽約了這位可憐內向的單親媽媽。
而更令瑞德擔憂的是,經過菲奧娜提醒,他才想起菲奧娜他們壹夥人是要接待即將到來的年邁父母的接待小組。
於是他答應菲奧娜和記者辦完事之後,馬上就去她的公寓。但其實和記者這攤事完了以後,他實際的行動是帶鮑裏斯去舊房子找東西。結果到了舊公寓之後,也沒有找到。
隨後瑞德還是抽身去了菲奧娜的住處,她的兩個朋友也在,壹直在談論他們接待瑞德壹幹人等的安排上,仿佛是莫大的榮幸。但是對於坐在眼前的瑞德不但視而不見而且毫不在意。變本加厲的還對菲奧娜各種輕蔑與攻擊。瑞德此時憤怒不已,但命運依然不可名狀的捉弄了他:
等到轉了壹圈回到原處,索菲出現了,並且此時大家的的形成安排是要馬上去卡文斯基畫廊。壹家三口出發。結果在路上,由於鮑裏斯的調皮,這趟旅行不但依然曲折,而且早早就打道回府。在索菲的家中,瑞德、索菲與鮑裏斯總算過上了壹會正常家庭的生活。
但好景不長,瑞德依然選擇了逃避,回到酒店去結束這疲乏的第二天:
「 ? 第3天 」
瑞德打算壹大早起就去拜訪柯林斯小姐。結果在那裏不巧柯林斯小姐也是很忙並被壹幹人等簇擁著,根本沒法進行交流。
瑞德接下來遇到了布羅茨基先生,他把婚姻的失敗的懊悔及挽回看成自己余生的唯壹目標,經常酗酒消愁。這壹次,他請求瑞德為他和布魯諾演奏。瑞德馬上就爆發了:
等瑞德回到了酒店之後,索菲和鮑裏斯也在呢。而且索菲還請瑞德安慰壹下情緒低落的鮑裏斯,但是瑞德卻不太情願,對於馬上到來的演奏,危機感陡增,鑒於壹樁樁意外事件接連發生,到現在,他已經接連幾天沒有碰過鋼琴了。情急之下,他堅持要求盡快為他提供壹架鋼琴。結果由於大堂被占用,他被安排在了壹間怪異的練琴房:
由於噪聲幹擾,瑞德沒法進行任何練習,最後只得退出,就在這個當,他差點被拉著去見熱心的市民。此處他再次爆發並獲得了勝利,最終酒店經理霍夫曼親自帶他去了別館進行練習。當然,在這個表象下,霍夫曼壹道也談起了他和他的妻子和這生活中的諸多苦惱,並且透露了自己夫妻對於兒子明天演出的信心匱乏。
相比之下,瑞德訓練完成後對於斯蒂夫的鼓勵才是壹個家長應該做的。劇情舒緩之後,瑞德路過墓地預見參加葬禮的壹幹市民。並在之後打算溜達到音樂廳看壹看,結果發現:
瑞德只好作罷,在形單影只的情況下遇到了關切地看著我的古斯塔夫,並邀請他參加迎賓員的酒吧聚會。
最終,疲憊的瑞德在酒館透出溫暖微光的小屋沙發上,伴著橘黃色,發著微微黴味但十分舒適的沙發上睡去,結束了第3天。
「 ? 第4天 」
這壹天就是瑞德到來小鎮參加的“周四之夜”活動的當天。雖然曲折,瑞德還是提早到了音樂廳。在這個重要環節,各種戲劇性頻頻發生,讓人對於書中唯壹這個目的捏了壹把又壹把的汗。
首先是在斯蒂夫就要上場前,他的母親由於缺乏對他的信任離場,而被他拜托找母親回來的父親霍夫曼卻無能為力的只能口頭承諾。
再有就是瑞德的嶽父古斯塔夫突然生病,拜托瑞德去接自己的女兒和外孫來。
結果瑞德在開車前往的途中,撞上了布羅茨基先生,而在現場的幾個庸醫居然用後備箱中生銹的鐵鋸鋸斷了他的壹條腿。當瑞德聯系上索菲後,他又突然想起自己父母要來的事,開始擔心起來:
最後,鮑裏斯充當了索菲和他外公古斯塔夫之間的傳話桶,直到最後,兩人也沒有正常恢復面對面的交流。而此時布羅茨基先生也拖著殘廢的肢體趕來並上臺指揮,壹直褲管空蕩蕩的。並且令人費解的解釋道:
結果,布羅茨基近乎以生命完成的指揮,並沒有再次打動柯林斯小姐,並再次拜托瑞德先生去設法斡旋挽回。
在強大的道德壓力下,瑞德先生再次離開音樂廳,並在壹連串的大小枝節中,在回途路上去了壹個另外的地方,終於錯過了他自己的演出。
再往後,瑞德先生慢慢發現自己父母或許是來不了了,也或許是在幾年前就來過了:
書的結束部分,索菲與鮑裏斯與瑞德略帶憤恨的道別,瑞德在供應地道自助餐的奇怪電車上,準備下壹段的旅行:
「 ? 自私的人性 」
男豬腳瑞德雖然出場時就設定為知名音樂家,也受到人們的無以復加的尊重和禮遇,但這其實都是表面的假象,當他真切的希望別人提供壹些幫助和理解時,人們開始壹本正經,自然而然的拒絕、打斷、轉換了他的需求。人類自私自利的醜惡性情表露無遺,不,簡直是深入骨髓的展現開來,醜惡而又腥臭。
在文中最令人窒息的是行文或者說書中世界人們交流的方式:無壹例外全部滔滔不絕的長篇大論,裏有豐富,論稱清晰,壹段段都是堪稱精彩絕倫的描述和震撼感情的各種理由。
但說到頭,目的性太強,都是帶著功利的視角在和主人公瑞德進行著互動描述,因為大家都有求於他。忽略了他的地位(即使有也是禮節性的),無論誰,無論哪段敘述都夾雜著強奸人的完美理由和道德綁架,自私的找瑞德幫忙。
「 ? 冷漠的親情 」
徹頭徹尾的重頭戲。主人公瑞德到達酒店,就遇到了自己的嶽父古斯塔夫先生,然而直到最後故事完結,兩人也沒互相以親緣關系稱呼,就連談話也是壹個住客和行李員的對話。雖然互動很多,並且彬彬有禮。但越是這樣,越讓人寒顫頻頻。而且古斯塔夫還拜托瑞德去幫助不和自己女兒說話的女兒索菲解決壹些困難,至於為什麽他們之間不說話,也有交代:
瑞德見到索菲和她的兒子鮑裏斯,居然沒有什麽印象。直到第二章(第二天醒來後,此時全書已經過去1/4)才帶出壹句,我的孩子,而且僅此壹句。雖然全書瑞德多次照顧自己的兒子,大多是處於禮貌和人情,開始並沒有明顯的親情在裏面,隨著後續的壹些發展,親情是有些回暖,隱約著不是那麽健康的家長做派,最終是在混亂的現實中,直到最終瑞德要出發前往下壹個地方前,他顯然覺得這份親情是可以放棄的。
至於蘇菲,不但行蹤迷離,而且作為母親有時撇下自己的兒子。但從言談舉止來看,是個比較優雅的俏麗女人,對於母親的責任倒也盡責。但和瑞得在壹起的時候,則多少忽略了孩子。可能在他內心中,瑞得才是她的全部世界,孩子,禮貌都是為了瑞得的回歸。最後在他父親病危的時候,索菲發火的原因居然是不知道他父親是否還要她手中的大衣。
「 ? 懦弱的自我 」
第二天瑞德遇到檢票員菲奧娜·羅伯茨,菲奧娜壹上來就開始訴說昨天他沒有來是多麽令人不快,但是這其中的抗議偷著那麽無力。後來經瑞德回憶慢慢解凍,想起這位女士是他兒時關系極好的發小,從字裏行間感覺,和瑞德有暖味關系(瑞德還提到她獨自撫養兩個孩子,很不容易)。而且在瑞德明顯晃點這位菲奧娜女士後,她對他的態度依然是壹種若即若離的親密,有的只是裝模做樣的小情緒和抱怨。
在第三天,當瑞德與菲奧娜去做客時,這種懦弱變本加厲的體現在他的身上,在接下來超長的篇幅中瑞德想要介紹自己從而支持菲奧娜,在各種打擾和瑞德莫名其妙的嗓音下,雖然嘗試多次,但最終還是功敗垂成。到了最後,瑞德沮喪不已,放棄嘗試,奪門而出,徹底潰敗。
看罷此書時距離睡前還有不少時間,楞了壹會決然去睡了。累,太累了。就好像總算從壹個噩夢中驚醒過來,我弱小的心靈那受得了如此發指的摧殘啊。對於壹個中年讀者來講,書中的各種描述即看的明白也想得真切,而且碰巧和黑石老師還比較頻率相似,代入感真實有力。
在我感受,這整部書描述的是壹個人內心世界的沖突與掙紮,得到和失去。書中的所有任務都是瑞德或者作者內心的各種欲望與規則、放縱與責任、希望與迷茫的擬人化體驗。
雖然這4天內瑞德被卷入了壹個又壹個事情的漩渦,而且也多次提到了時刻表,但這份久違了的時刻表從未出現過,也從未幫助過瑞德。
人到中年的尷尬與痛苦躍然紙上,痛苦的不是痛苦本身而是痛苦狀態的持續和近乎無限的持續,這可能就是本名無可慰藉的由來。
於是瑞德選擇逃避、忘記、放棄來應對這周遭的壹切,最後省得只有麻木的感覺。
同時,在這個近乎夢魘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主人公瑞德的壹次次抗爭,雖然效果慘淡,但也有些許成果。另外對於兒子的相認也是憂傷中充滿了淡淡的希望。
十年魔鬼十年神,對於人性,對於我們的內心,僅以故事中代表責任的古斯塔夫對於外孫的話作為本篇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