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起源膠東大鼓初名"盲人調",系產生並流行於膠東半島的壹種鼓曲藝術形式。創始人為清嘉慶年間鄒縣石元朗,創立"石門"後已傳十代,有近200年歷史。主要流行地區為魯南鄒、滕、嶧諸縣農村及棗莊市部分地區。早期因流行地域而稱作"蓬萊大鼓"、"福山大鼓"、"榮成大鼓"等。20世紀20年代,流行膠東半島各地的盲人,吸收東路大鼓、萊陽彈詞、茂腔等唱腔曲調,得到新的發展。1949年,梁前光進入青島演出,始定名"膠東大鼓"。其流派按膠東半島三個海區分為北、東、南三路。"北路"流行於蓬萊、煙臺等地,早期名家有丁戊辰、周潔美、楊大田等,後期有周德香、任福庭、吳先達等。唱腔高亢明快,旋律性強,並富有鄉土風味。"東路"流行於半島東部沿海的文登、榮成、乳山等地,曲調質樸富於說唱性,以號稱"彭調"的彭潤芝為代表。"南路"流行於半島南部沿海的萊陽、即墨、海陽、掖縣等地,早期名藝人為萊陽徐尚厚,爾後,棲霞張振寶、馮德香皆有名聲。其唱腔大量吸收茂腔、萊陽彈詞、東路大鼓音樂滋養,獨具特色。
民國二十六年(1937)抗日戰爭爆發,膠東各地盲藝人基於愛國熱情,將盲人組織"三皇會"改建為"盲人抗日救國會",以演唱大鼓進行抗日宣傳。1943年,北海劇團梁前光奉命與周德香、任福庭編新詞創新腔為抗日戰爭服務,編創了《打大黃家》、《上營戰鬥》等優秀作品,在蓬萊燕子夼舉辦盲藝人訓練班進行傳習,遂使膠東大鼓活躍了整個膠東抗日根據地,梁前光所創新腔被譽為"梁調"。後他去旅大、青島、濟南演出,進壹步擴大了膠東大鼓影響。
藝術特色膠東大鼓主要伴奏樂器為三弦、書鼓、鋼板(上為月牙形,下為長方形)。屬板腔結構體,七聲宮調式,主要板式有起腔、二板、平腔、落板等。另外有時還穿插[滿洲迷]、[茉莉花]、[娃娃調]等曲牌演唱,穿插京劇唱腔演唱者亦不少,所以也叫"二黃大鼓"。傳統書目豐富,有段兒書《田秀英圓夢》、《劉伶醉酒》等近70段,中長篇書《紫金鐲》、《雙蘭記》等20余部。
鼓兒詞又名"小鼓"、"木皮子"。曲調原為讀書人吟誦調與當地流行的李翠蓮小調結合演化而成。演唱者多為不第的讀書人,故書目皆系自編,效曲阜賈鳧西故事。擊矮腳小皮鼓,敲木制手板,揭抄本演唱,俗稱"揭葉子"。因系無弦索伴奏的吟誦唱法,曲調因人而異,極不固定,多受花鼓、漁鼓影響,因此可說是山東產木板大鼓。演唱書目多鐵馬金戈的歷史戰爭故事,有《吳越春秋》、《鋒劍春秋》、《東漢》、《西漢》、《隋唐》、《平東萊》、《月唐》、《殘唐》、《天門陣》、《明英烈》等30余部。
膠東大鼓的藝術手段,主要是說和唱,通過說唱來交代故事,描繪人物,介紹環境,渲染氣氛。說得親切,唱得動聽。其特點是簡便易行,壹兩個人,壹兩件樂器,甚至壹個人帶著擊節鼓板,不需化妝,不需行頭,走到哪裏就說唱到哪裏。膠東大鼓還是產生過世界影響的壹種曲種。人們可以從膠東大鼓“申遺書”上看到,由於膠東大鼓所具有的韻味比較獨特,1923年,世界音樂大師克萊斯勒來到煙臺,耳濡目染了膠東大鼓的神韻,同時也激發了他創作的靈感,隨後,他創作的世界經典名曲《中國大鼓》,成為近百年來世界樂壇反映中國乃至亞洲的經典之作,讓世人感受到了“最具民族性才最具世界性”的真正含義。
膠東大鼓在膠東民間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豐富多彩的膠東民間民俗文化的壹個縮影。所以發掘、搶救和保護膠東大鼓勢在必行。
主要特征“膠東大鼓是有大鼓套、起聲、甩腔、平板、花腔、悲調、快板、反調快板、數板、落板、散板、燒紙調等壹整套唱腔鼓板結構的。開始的大鼓套,也就是現在說的序曲,難度很大,非常吃勁。父親打的那可是瀟灑,他打起來,不是那種文人紳士式的‘懷中抱月’的輕柔打法,相反是那種由慢到快,由快到急,鏗鏘有力,滿場生風的打法,尤其煞尾時的緊張調很有氣氛。我們行話講求包袱,在父親那兒,他的故事新,形式也新,很生活化,包袱都能被打開,全場觀眾那個樂啊,沒法形容。每次演出結束在後臺,雞蛋——那時可是稀罕東西,不少觀眾卻不斷往父親的兜裏塞”說這話時,梁金華仿然坐於觀眾,隨著父親的高亢唱腔或喜或悲——她現在手執的“日月板”是父親留下的,鋼板制成(膠東大鼓藝人崇信“天地人”三皇,天皇在上為日板,地皇在下為月板,人在當中,‘日月板’由此得名),溜邊已摩擦得光可鑒人,而父親當年使用的大鼓現已留在中國軍事博物館對外展出。
傳統曲目膠東大鼓的傳統曲目,《湘子上壽》、《諸葛亮打狗》、《紫金鐲》、《蜜蜂記》、《呼楊合兵》、《天門陣》、《兒童英雄李大鵬》、《上營戰鬥》、《劉伶醉酒》、《三渡林英》、《大螃蟹》、《饞老婆》、《呂蒙正教學》、《譚香女哭瓜》、《曹秀英賣文》、《紅燈記》、《紫金鐲》、《進寶傳》等較有特色。新作品中以《打青石嶺》、《半壁店戰鬥》、《劉四翻身》、《兒童英雄李大鵬》等較有影響。
傳承價值膠東大鼓在膠東民間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豐富多彩的膠東民間民俗文化的壹個縮影,在各個歷史時期,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影響巨大。發掘、搶救和保護膠東大鼓,對煙臺地區乃至全國的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眾的素質,促進人們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膠東大鼓初為盲人所創,早年的演唱者都是說書兼算卦。到了清嘉慶之後,才結合“靠山調”慢慢發展成早期大鼓的曲調。20世紀20年代,流行膠東半島各地的盲人,吸收東路大鼓、萊陽彈詞、茂腔等唱腔曲調,得到新的發展。膠東大鼓是流行於膠東半島上的壹種鼓曲形式,大致可分為三路。按乾隆初年榮成、劉學義出現時推算,該曲種產生已有250年左右的歷史。膠東大鼓的伴奏樂器有鼓、板和三弦。民國二十六年(1937)抗日戰爭爆發,膠東各地盲藝人基於愛國熱情,將盲人組織“三皇會”改建為“盲人抗日救國會”,以演唱大鼓進行抗日宣傳。
相關閱讀推薦:
青島傳統習俗文化知識大全約妳看茂腔玩青島夠級識青島
青島飲食文化特點有哪些獨具特色的青島飲食文化介紹
青島文化青島歷史文化青島民俗文化青島風俗習慣
青島貝雕有哪些種類青島貝雕歷史起源以及工藝特色概述
青島保皇有什麽遊戲規則青島保皇遊戲過程以及遊戲術語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