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潮州音樂的歷史淵源

潮州音樂的歷史淵源

潮州音樂是流傳於廣東粵東地區各類民間器樂的總稱,除粵東地區外,還廣泛流行於閩南、廣州、上海、臺灣、香港、澳門各地及東南亞各國和潮人聚居地。潮州市是潮州音樂的中心和發祥地,其源頭可追溯到唐宋之際,至明清時期發展成熟。 唐宋是潮州音樂的形成期,明清兩代是潮州音樂的演變、發展期。唐代音樂藝術空前繁榮,其時潮州與江南各州郡壹樣已逐步進入文化發展的上升期,潮屬境內絲竹吹管之音,鐘鼓和鳴之聲,遐邇可聞。早於晉代潮陽縣西建有西巖寺,到了唐朝佛教空前盛行,舉國上下寺院林立。潮州於唐開元二十六年(238)建開元寺,唐德宗貞元四年(788)潮陽建靈山寺(建成於791年),其後潮州府各地先後又建了不少寺院。由於中原佛教音樂隨之傳播入潮,潮州及潮陽這兩大寺院更成為其時法樂佛曲最大的集散地,唐高宗時奉旨平定泉、潮蠻僚騷亂的陳政父子(何南人)是精通音樂的樂官,陳政原是隋朝協律郎,其子陳元光精通音律,任過漳州鎮撫(管轄潮、泉),素以樂、武漢化潮泉二州著稱。陳元光曾詠::秦簫吹引鳳,鄒律奏生春,縹緲纖歌遏,婆娑妙舞神。描寫宴樂歌舞。中唐韓愈貶潮時,已有民祭神的音樂活動,韓愈在《韓昌黎文集》中記敘唐代潮州民間祭神活動有:吹擊管鼓,侑香潔也;侑以音聲,以謝神貺;躬齋洗,奏音聲等名句,史籍還記載:潮仕皆倡琴瑟,重樂以治民。

宋代潮州出現壹種祭孔的大成樂。據饒宗頤先生在海外搜集到的《永樂大典》、《三陽誌》中記述嘉定十四年重修供奉孔子的宣聖廟大成殿,恢復舊制雲:自宋以來,潮城孔廟每年於仲春及仲秋舉行祭孔典禮,演奏大成樂。所用樂器有編鐘、編馨十六枚、琴自壹弦至黃十張、笙、瑟、鳳簫等,初由士子執器登歌、到淳熙年間由民間樂工演奏……。可見演奏陣容之龐大與正規。這是當時儒學文化所提倡的禮樂,是宋代大晟府教坊音樂,原名叫大晟樂。也是當時宗廟祭典用之雅樂。此為中原古樂在潮州(府)傳播的明證。

南宋末年。宋帝南逃,宋室左藏朝散大夫吳丙隨文天祥率勤元之師抵潮。吳丙是宮廷樂官,其時帶樂工、歌伎、禮樂。後來吳丙在潮陽安居落戶。明代江西提學李齡(潮陽棉城人)告老回鄉於潮陽修建學宮,傳播宮廷音樂;及後任過廣西副使的陳淳臨因奉旨平交趾有功獲禦賜,榮歸故裏潮陽棉城時,聖上賜予壹班樂師、歌伎隨其還鄉。這是宋明時期中原音樂輾轉傳播入潮的例證,故潮陽素以笙、簫、管、笛為主器的笛套音樂聞名。《潮陽縣誌·風俗誌》有記載日:帝鄉萬裏雖非唐魏比,然被化深矣,方其盛時弦歌達於四境……可見其時潮陽音樂風行盛況。而潮地南海之濱北有五嶺之嶂,使上古的中原之音得以比較完整地保存於此。

明清時期,城市較為繁榮,潮州(府)城鎮商貿手工業也有所發展,人口有更大增長,其時,適應於市民生活的戲曲、彈詞說唱、絲竹樂、鼓吹樂更為興盛,每逢節日常請來這些民間樂社、藝人肋興演奏,此外各鄉鎮還普遍設有半職業性的吹首館,八音館的組織,多為民眾做紅白事,以吹鼓奏樂為業。這些樂館組織,每逢節日慶典或遊神賽會演出,各顯其高超擇藝,常搭臺對陣競演,因此清天潮州(府)享有成名的揭陽拍雞(樂曲名,潮州話拍雞即鬥雞);海陽咬鵝,潮陽得勝令(曲牌名)都是反映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演奏曲目,都是為群眾公認的精湛技藝。其時民間還有職業性的紙影班、皮影、傀儡戲演出,這些伴樂藝人還常以模仿唱腔吹奏的禾曲(即嗩吶卡戲演奏),多以吹奏外江曲出名,揭陽大吉師,則有雙吹過支絕技,引人矚目,五花八門的音樂品類,為潮州(府)人民群眾音樂生活增添豐富的內容。

明清以來,外來(外省)戲曲劇種相斷入潮,商業性演出十分頻繁,這為潮音戲又註入新血液。使潮州音樂有更深厚的藝術滋養,可以說,來自這方面的影響更大,得益不淺。如晚明正音戲(屬南戲)自浙東、贛南至閩南接詔安、東山諸縣至潮州(府);西秦花鼓戲在清乾隆時經湖南、粵北、惠陽、海豐、閩西經客族嘉應州至潮州(府);此外還有昆山腔,弋陽腔、桂林戲等劇種也先後入潮;正音戲、酉秦戲、外江戲已在潮州(府)、海豐、陸豐、興梅地區落戶,漸已演變,它對潮音戲的影響極深。尤其是正音戲有著南戲壹套深厚打擊樂傳統技法和豐富完整的曲牌音樂,潮州大鑼鼓《拋網捕魚》原正是脫胎於正字戲《二度梅》的音樂鑼鼓伴樂,經過改編整理而來。大鑼鼓《追舟》、《十仙慶壽》、《擲釵》也脫胎於正字戲鑼鼓伴樂。大鑼鼓《秦瓊倒銅旗》是從西秦戲傳奇武打和白字戲鑼鼓伴樂脫胎而來。外江樂是漢劇音樂(新中國成立以前稱漢劇為外江戲),故也稱漢調,它的音樂成份包含南北合套的板腔體皮簧調,具有高亢豪放氣概,打擊樂則以蘇鑼鼓伴樂主要特色。潮州大鑼鼓《燈樓》也是吸收外江戲打擊樂,外江樂(漢調)曲調的演奏以弦索樂為主。清光宣之際,曾風靡全潮,尤為文人貴族、士儒所嗜好,被雅稱為儒樂、國樂。潮州(府)境內這種檀板清音隨處可聞,潮樂藝均會演奏漢調,樂手名師輩出,較有影響的人物有:洪沛臣、王澤如、榮貞、丁鴻業、蔡少梅、劉隆炎、鄭映梅、李嘉聽、饒淑樞、魏松庵、方修倫、張漢齋、洪如炎、余永宏、洪炳合、何天佑、林玉波、徐滌生等。其時樂社林立,這種外江樂社有汕頭最出名的公益社、以成社、澄海的泳懷天、陽春幽處,揭陽的榕江、普南軒、雅南軒,普寧的鈞天,庵埠的詠霓裳、庵江,潮州的友聲、揚風、亦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