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書房,就不得不提與其密切相關的器物文化,所謂無器不成書房,器不佳則書房不雅。書房重器首選古琴當之無愧,琴是正聲與雅樂的代表,以其清和中正的音樂品格合於傳統文化精神。
昔聖人之作琴也,天地萬物之聲皆在乎其中矣——宋朱長文《琴史·盡美》
書房樂器體現主人的內在修養、對音樂的審美取向和傳統禮樂文化的認識,在眾多樂器之中選擇古琴,是因為琴有悠久的歷史,歷代先賢都對琴進行過闡發和贊頌。琴的造型和制作理念已超越了單純的樂器,琴藝也超越了音樂本身而上升至道的境界。書房重器首選古琴當之無愧。琴是正聲和雅樂的代表,以其清和中正的音樂品格合於傳統文化精神,同時在琴的學習過程中也對習琴者的身心產生正面影響。
唐代劉禹錫在他的名篇《陋室銘》中勾勒出壹副“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淡泊境界。素琴是通身光素無花紋的琴,合於淡泊清凈的心境。古人講琴作為“君子養修之物”,其作用是“修身理性,返其天真”。
因此,書房應是宅邸中最高雅的居所,能營造出濃郁的文化氛圍和不俗的閑雅情調。
書房就是壹個以各類經典器物為主的建築空間,是用各種造型精美、寓意高雅、內涵深厚的器物構成的壹個中國傳統文化的小型生態環境,器物傳達的是當代的文明與文化。
在崇尚詩文才學、文耕筆伐的古代中國,書房既是中國古代文人追求仕途的起點,更是他們為自己營造的壹個書香沁心、筆墨遺興、詩文銷魂的理想空間。書房文化蘊涵了深厚的人文氣息、濃郁的時代特征以及獨特的地域風貌,它們與書齋的靜謐交相輝映,寄托著文人的精神訴求,逸散著傳統文化的幽香。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壹,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四千余年,據《史記》載,琴的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古琴是漢民族最早的彈弦樂器,是漢文化中的瑰寶。它以其歷史久遠,文獻瀚浩、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珍視。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實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來歷代都有古琴精品傳世。存見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譜百余種,琴曲達三千首,還有大量關於琴家、琴論、琴制、琴藝的文獻,遺存之豐碩堪為中國樂器之最。
古時,琴、棋、書、畫並稱,用以概括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歷代湧現出許多著名演奏家,他們是歷史文化名人,代代傳頌至今。在中國古代社會漫長的歷史階段中,“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風淩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而在音樂、棋術、書法、繪畫中居於首位。“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遊、對酒當歌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動寫照。春秋時期,孔子酷愛彈琴,無論在杏壇講學,或是受困於陳蔡,操琴弦歌之聲不絕;春秋時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美談;魏晉時期的嵇康給予古琴“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的至高評價,終以在刑場上彈奏《廣陵散》作為生命的絕唱。
1977年8月,美國發射的“旅行者”2號太空船上,放置了壹張可以循環播放的鍍金唱片,從全球選出人類代表性藝術,其中收錄了著名古琴大師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長達七分多鐘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國音樂。這首曾經由春秋時代著名琴家伯牙的彈奏而與鐘子期結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帶著探尋地球以外天體“人類”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尋求新的“知音”。
琴的創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農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等說。
根據文獻記載,先秦時期,古琴除用於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外,壹度盛興於民間,我們可以從當時的民間詩歌集《詩經》中得到印證。《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萍。我有嘉賓,鼓瑟鼓琴”;《詩經·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詩經·小雅·鼓鐘》:“鼓鐘欽欽,鼓瑟鼓琴”;《詩經·小雅·甫田》:“琴瑟擊鼓,以禦田祖”;《詩經·鄘風·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詩經·鄭風·女曰雞鳴》:“琴瑟在禦,莫不靜好”;2003年11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的古琴名列其中。2006年5月20日,古琴藝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國學大師梁漱溟先生曾說:『人壹輩子首先要解決人與物的關系,再解決人與人的關系,最後要解決人與自己的關系。只是,最後壹條最難』。觀照自我,壹直是古賢高士人生命途中最重要的功課,而書房清居,自然是陶養修行的理想場所。文人在這裏私自獨處,不記塵煩,擇善而賞,格物致知,用最純真的樂趣,頤養出最純率的自己。
君子以自身美惡,選擇書房清友,正是對自身性靈與審美的歸省。家有音香墨香書香 ,不失為人生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