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諳 ān
壹、諳的釋義:
熟悉:江南好, 風景舊曾~。
二、諳的組詞:
諳版、諳究、通諳、深諳、不諳
諳詳、諳分、諳歷、諳嘗、飽諳
擴展資料
壹、字源演化:小篆、楷體
二、說文解字:
文言文版《說文解字》:悉也。從言音聲。
白話文版《說文解字》:熟悉,以言為偏旁,以音為聲旁。
三、相關組詞:
1、諳達[ān dá]
熟悉(人情世故):~世情。
2、熟諳[shú ān]
熟悉。
3、諳詳[ān xiáng]
熟悉詳知。
4、通諳[tōng ān]
通曉熟悉。
5、諳曉[ān xiǎo]
熟悉通曉。
2. 《說文解字註》文言文翻譯內也。
下為註
俗本作和講,不正確。當作內講。宋代的麻沙本作肉講,還有壹個版本作而講,都是內字的錯字。
入部中說:內,入的意思。入,內的意思。不過中,則是與外相別的辭、和與偏相別的辭,也是表示合適的意思的辭。作內解,則此字念平聲或念去聲的意思都概括進去了。許慎以和為唱和,龢為諧龢,龢和和都不是中字的解釋。《周禮》“中失”即是得失。
從口丨,下上通也。
下為註
按中字會意的表達法,必當從口。口音圍。衛宏說:“中(此處為籀文)字從蔔和中。”則很明顯中字不從口。壹般人都說從口,錯了。
下上通,是指中間這壹豎,或者向上升,或者向下延,都進口裏。
音為陟弓切。
在九部。
3. 求翻譯說文解字裏的壹段文言文,求速度1. 這是《說文解字註》對夢字的註。
“不明也”是《說文解字》的原文解釋。後面至“廢矣”是對這個解釋的註。
“從夕。瞢省聲”是《說文解字》的原文解釋。後面至結尾是對這個解釋的註。
2. 小雅。民今方殆。視天夢夢。傳曰。王者為亂夢夢然。釋訓曰。夢夢,亂也。按故訓釋為亂。許雲不明者,由不明而亂也。以其字從夕。故釋為不明也。夢之本義為不明。今字叚為?寐字。夢行而?廢矣。
《詩經@小雅》:“民今方殆。視天夢夢。”《毛詩》說:“王者為亂,夢夢然。”朱子解釋說:“夢夢,亂的樣子。”按將夢解釋為亂,而許慎說“不明”,是不明則亂。這個字從夕,所以解釋為不明。夢的本義就是不明。現在這個字又假借為宀+爿+夢,夢字通行後,宀+爿+夢就廢掉不用了。
3. 莫忠切。又亡貢切。古音在六部。舉形聲包會意也。
這是對讀音的解釋,不翻譯了。
4. 《說文解字註》文言文翻譯內也。
下為註俗本作和講,不正確。當作內講。
宋代的麻沙本作肉講,還有壹個版本作而講,都是內字的錯字。入部中說:內,入的意思。
入,內的意思。不過中,則是與外相別的辭、和與偏相別的辭,也是表示合適的意思的辭。
作內解,則此字念平聲或念去聲的意思都概括進去了。許慎以和為唱和,龢為諧龢,龢和和都不是中字的解釋。
《周禮》“中失”即是得失。從口丨,下上通也。
下為註按中字會意的表達法,必當從口。口音圍。
衛宏說:“中(此處為籀文)字從蔔和中。”則很明顯中字不從口。
壹般人都說從口,錯了。下上通,是指中間這壹豎,或者向上升,或者向下延,都進口裏。
音為陟弓切。在九部。
5. 誰能辦忙把這幾句關於‘笙’的古文意為白話的笙,十三簧,象鳳之身也。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謂之笙。——《說文》
譯:笙,是由十三根竹管組成,每管壹個簧片的管樂,形狀像鳳鳥的身體。笙的聲音,是代表正月的音樂,正月的時候,萬物即將復蘇,所以把這種樂器叫做笙。——出自我國第壹部字典東漢時許慎編的《說文解字》
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爾雅》
譯:由三人吹出的笙的高音叫巢,由壹人吹出的笙的低音叫和。——出自我國第壹部詞典西漢時的《爾雅·釋樂》
三人吹笙,壹人吹和。蓋小者。——《儀禮·鄉射禮記》註
譯:三人吹笙的主樂調,壹人吹和聲。和聲比主樂調聲音小。——《儀禮·鄉射禮》註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小雅·鹿鳴》
譯:尊貴的客人來到我這兒,彈起瑟吹起笙迎接嘉賓。——我國第壹部詩歌集《詩經·小雅·鹿鳴》
6. 看古文的“說文解字”怎麽看不太懂***切,就是發音類似***的意思。
比如“壹”是“於悉切”,就是於的聲母y,悉的韻母i,合起來就是yi, “天”是“他前切”,他的聲母t,前的韻母ian,合起來就是tian, 不過不能嚴格地完全用拼音來理解,因為古人沒有這套理論,只是大致發音相似罷了。 從***,從***,是說字形像什麽, 比如“元”是“從壹從兀”。
壹下邊加個兀不就是元嗎? 還有“醫”,就是“從匸從矢”。 “反切”也是說發音的,基本和“切”是壹個意思,用作反切的兩個字,前壹個字叫反切上字,簡稱切上字或上字,後壹個字叫反切下字,簡稱切下字或下字。
被註音字叫被反切字,簡稱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則是上字與被切字的聲母相同,下字與被切字的韻母(包括介音)和聲調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