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是以創作實踐來證明十二平均律的的優越性和實用
價值的劃時代作品,常被稱為“全部音樂史上最重要的裏程碑之壹”,“鋼琴音樂
的《舊約全書》”,而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鳴曲則被稱為“鋼琴音樂的《新約全書
》”。
在此以前,鍵盤樂器大多按“中庸律”調音,能夠演奏而不會走調的音階,只
有降B,F,C,G,D,A等大調和g,d,a等小調,因此作曲家在選調和轉調上受到很
大的限制;而采用了十二平均律,就可以自由選用大小二十四個調,並自由轉調。
所以說,沒有巴赫對平均律的實踐,近現代音樂的發展要延遲很長壹個時期。
巴赫很早就把自己的鍵盤樂器調成十二平均律,並寫了《平均律鋼琴曲集》第
壹集,包含以大小二十四調為序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賦格》(1722年)。晚年在
萊比錫又寫了第二集,包含另外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賦格(1744年)。
巴赫寫作《平均律鋼琴曲集》,是受了先輩作曲家費歇爾(約1665—1746)的
啟發。費歇爾在1702年出版了《新風琴音樂的阿莉阿德尼》,包含二十首前奏曲和
賦格曲,分屬二十個不同的調。這部作品的標題起源於希臘神話,阿莉阿德尼是古
典神話中克裏特島國王米諾斯的女兒,她的母親帕西法厄生了壹個牛頭人身的怪物
,米諾斯把它幽禁在壹座迷宮裏,並命令雅典人民每年進貢七對童男童女餵養這個
怪物。雅典王子忒修斯發誓為民除害,依仗阿莉阿德尼給他的線球和魔刀,釘死了
這個怪物,然後順上路的線走出了迷宮。“新風琴音樂的阿莉阿德尼”,意思就是
指示風琴演奏家通過五花八門的大小調迷宮的引路人(因此西方有句成語“阿莉阿
德尼的線”來比喻解決問題的方法)。這部作品用了大小二十四調中的十九個調,
只有升C和升F大調,降e,降b和升g小調沒有用,而e小調用了兩次。所有的前奏曲
和賦格曲都是很短小的樂曲,主題和《平均律鋼琴集》中的主題很相似。巴赫吸收
前人經驗譜成的《平均律鋼琴曲集》運用全部大小二十四調,寫成有高度藝術價值
的作品,是音樂史上的第壹例。
很多人談論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必然想到他的音樂結構,巴赫的音樂織
體和對位有精密的數學比例,對配器的發揮,亦是給演奏者加深難度。
巴赫的音樂深深地影響整個歐洲樂壇,他壹生寫過很多教堂音樂。人們愛把巴赫的
精神象徵對上帝的奉獻,他的音樂艱深、神聖、嚴肅,心靈與上帝同在。
傅雷寫給傅聰的家書就有這樣的說法:「巴赫被基督教精神束縛,常常匍匐在神的
腳下呼號,懺悔,誠惶誠恐的祈求。」這是傅雷對巴赫的偏見。
巴赫的與貝多芬的音樂,同樣是「力」的表現,巴赫的「力」,建立在高度與深度
,心靈與上帝同在的同時,亦把人生的七情六欲,苦難、恐懼與痛苦升華。苦中有
歡樂,有疲倦,而更大的精神是明知生命之苦,而仍得堅持。
貝多芬的音樂,縱橫交錯,樂句與樂句之間並發出的「力」,氣魄磅薄,完全是大
宇宙,大人生,他沒有家庭,沒有子女,所以連痛苦都是大人生的痛苦。很多樂章
,都流露出與命運抗爭的英雄本色。
說巴赫的音樂太富哲理,太多宗教思想,那倒不如說巴赫經歷了人間的極苦以及看
破官場虛偽。然而,他把這些大是大非都升華了。
他的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BWV1041寫於1720年,據說是巴赫寫給他自己的,三十
五歲的他,意氣豐盛,卻遭受生活之苦與家人的死亡之痛。巴赫壹***生有十二個兒
女,排在前面八個,其中有六個死於孩提時候。第壹任妻子死於壹七二○年夏天。
樂曲分三部份,第壹快板,第二行板,第三部份是非常快板,全個作品很富樂思樂
味,是對巴赫作深入了解的壹個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