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月光曲》創作素材是怎樣的,《月光曲》內容、意境及表達情感如何表現出來的

《月光曲》創作素材是怎樣的,《月光曲》內容、意境及表達情感如何表現出來的

[編輯本段]小學課本中的月光曲

課堂原文(人教版6年級上冊語文書):

兩百多年前,德國有個音樂家叫貝多芬,他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樂曲。其中有壹首著名的鋼琴曲叫《月光曲》,傳說是這樣譜成的。

有壹年秋天,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來到萊茵河邊的壹個小鎮上。壹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壹所茅屋裏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

貝多芬走近茅屋,琴聲突然停了,屋子裏有人在談話。壹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壹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壹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說∶“哥哥,妳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貝多芬聽到這裏,推開門,輕輕地走了進去。茅屋裏點著壹支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著壹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皮鞋匠看見進來個陌生人,站起來問∶“先生,您找誰?走錯門了吧?”貝多芬說∶“不,我是來彈壹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

姑娘連忙站起來讓座。貝多芬坐在鋼琴前面,彈起盲姑娘剛才彈的那首曲子。盲姑娘聽得入了神,壹曲彈完,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壹首吧。”

壹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茅屋裏的壹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鍵。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壹縷壹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壹個連壹個朝著岸邊湧過來……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湧的大海。

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等他們蘇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他飛奔回客店,花了壹夜工夫,把剛才彈的曲子——《月光曲》記錄了下來。

課堂原文B(北師大版4年級上):

二百多年前,德國有位音樂家叫貝多芬,他譜寫過許多著名的樂曲。

有壹年秋天,貝多芬到外地旅行演出,來到萊茵河邊的壹個小鎮上。壹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路邊壹所低矮的房屋裏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

貝多芬駐足傾聽,琴聲忽然停下了,屋子裏有人在談話。壹個姑娘說:“這首曲子真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壹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壹個男子說:“ 是啊,可是音樂會入場券太貴了,等我多做幾雙皮鞋,多掙點錢,壹定給妳買壹張票。”姑娘說:“哥哥,妳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我會彈好這首曲子的。”

貝多芬聽到這裏,推開門,輕輕地走了進去。屋子裏點著壹支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壹個小夥子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著個十六七歲的滿目清秀的盲姑娘。

皮鞋匠看見進來壹個陌生人,站起來問:“先生,您找誰?有什麽事情需要幫助嗎?”貝多芬說:“不,我是來彈壹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

姑娘連忙站起來讓座。貝多芬坐在鋼琴前面,彈起盲姑娘剛才彈的那首曲子來。盲姑娘聽得入了神,壹曲完了,他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那!您,您不會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貝多芬沒有回答,他深深地背著窮苦兄妹對生活和音樂的熱愛打動了,胸中的感情猶如大海的波濤。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壹曲吧。”

壹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屋子裏的壹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心中充滿了溫馨和祝福。接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

皮鞋匠靜靜的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壹縷壹縷輕紗似的薄雲。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月亮在烏雲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壹個接壹個朝著岸邊湧過來……皮鞋匠看看妹妹,月亮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湧的大海……

風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無比安詳和美麗。

琴聲停了,兄妹倆還陶醉在美妙的琴聲中。等他們清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屋子,他飛奔回客店,花了壹夜工夫,把剛才彈的曲子記錄了下來。傳說《月光曲》就是這樣譜寫成的。

[編輯本段]賞析

開始部分只是敘述壹件事,同時表現貝多芬悠閑的心情,讀起來語氣平和;而後面部分,寫的則是壹種優美的意境和兄妹倆的想像,其情景由靜而動,語氣、語速自然隨之發生很大變化。用具體句子來說,“壹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裏的壹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這幾句話,表現的是那種朦朧的美,再想像壹下當時人物的心情應該很平和,讀起來,聲音輕柔,語速稍慢,語氣變化不大。讀到“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壹個連壹個朝著岸邊湧過來……”驟然加速,語調起伏變化很大,突出海面上波濤洶湧的樣子,而至“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沒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湧大海。”語速又再次減慢,尤其註意在“月光照耀下的”後面要停頓,“波濤洶湧的大海”速度更慢,但每個字都極其有力,以表現出兄妹倆陶醉在樂曲中的心情。

直到現在,仍有許多人把上面這個優美感人的傳說與事實本身等同起來,實際上,據音樂史學家研究,貝多芬從未有此經歷。他的《#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之所以被冠以“月光”的標題,是由於音樂評論家萊爾施塔伯認為,此曲的開頭讓人想起琉森湖面上的月光。精明的出版商即以“月光曲”為標題杜撰了壹個動人的“故事”。

其實貝多芬寫作這部作品時,正值1801年,當時他的耳聾疾患日漸嚴重,失戀的創痛尚未平復,在痛苦的心境中,他寫出了這首鋼琴奏鳴曲。

因此,在第壹樂章中,那支嘆息的主題融人了他的憂郁的思緒。有人曾借助想象力解釋了這個樂章說:“第壹樂章猶如月之初升,充滿希望,但被浮雲所掩,萬影俱逝,令人悲從中來”。

第二樂章是個小快板。作為過渡性樂章,音樂情緒趨於柔和溫馨,像是回憶昔日的甜夢,也像憧憬未來的藍圖。樂章中的兩個音樂主題仿佛是撫慰著創傷的心靈。舒緩的過渡樂章會使人產生平靜的月夜之感受。不過,這皓月般的恬靜不過是貝多芬洶湧的心海中的短暫的憩息。

第三樂章如潮湧來,猛獅般的貝多芬又躍現在急馳奔突的黑白琴鍵之上。如果說,第二樂章正如李斯特評淪的那樣:“它是兩座懸崖中的壹朵小花”,那麽,終曲樂章就是從萬丈懸崖上狂瀉直下的洪水。激動的快板速度使音符勢如暴風驟雨,融進了憤懣、申訴與抗爭。坎坷的際遇給以貝多芬的,不是嘆息和屈從,而是搏擊與爭鬥。這個樂章有兩個對比性主題,前者由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構成向;上沖擊的樂句,顯示了堅強的力;後者旋律優美,音調清麗,充滿了對信念的憧憬與希冀。兩個主題或交織、或對比、或發展、或重現,使作曲家的心境如大海,波濤洶湧,難以止息。

這首奏鳴曲是貝多芬的早期作品,其時正是古鋼琴向現代鋼琴發展轉變時期,由於此曲第壹樂章使用延音踏板非古鋼琴所能企及,所以此曲是第壹部只適用於鋼琴演奏的作品。 /view/1028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