諧謔曲是壹種生動活潑、情緒幽默詼諧的器樂體裁,也叫“詼諧曲”。諧謔曲速度輕快、節奏活躍而明確,常出現突發性的強弱對照,帶有舞曲性與戲劇性的特征,十七世紀至19世紀流傳較廣。
? 諧謔曲發展流程:
1.18世紀末,弗朗茨·約瑟夫·海頓在他的《F大調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使用"諧謔曲”作為標題,這是“諧謔曲”首次出現在奏鳴套曲中。
2.古典主義時期:貝多芬最早在交響曲、奏鳴曲與弦樂四重奏等大型器樂套曲中,用奔騰活躍的諧謔曲取代典雅的小步舞曲,作為套曲中壹個固定的樂章。
不僅豐富了諧謔曲的表現力,使它成為能夠表現多方面音樂形象的體裁,而且使諧謔曲從表現外在形象的舞蹈體裁,提高到能夠表現在矛盾沖突中變化發展的心理現象和精神境界的戲劇性體裁。
3.浪漫主義時期:舒伯特在他的奏鳴曲和交響曲中普遍使用了諧謔曲這壹體裁。舒伯特的諧謔曲代表的更多的是壹種體裁,壹種風俗性的語言,體現壹種形式上的美感。
門德爾松的諧謔曲則保持了他音樂中神話般的情調和優雅的氣質,具有抒情性和諧謔性的雙重特點,大多數為二拍子。
4.19世紀後,作曲家們不僅把諧謔曲作為交響曲、奏鳴曲、四重奏的壹個樂章,而且出現了具有抒情性、敘事性、哲理性戲劇性內容的獨立樂曲。
? 諧謔曲作家及作品分享:
1.貝多芬《C小調第五交響曲》
2.海頓《F大調鋼琴奏鳴曲》
3.舒伯特《C大調“偉大”交響曲》
4.門德爾松《仲夏夜之夢》
5.柏遼茲《羅密歐與朱麗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