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還有唱“鬼戲”的人嗎?
上虞民間吹打樂源遠流長。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領虞舜為避唐堯父子丹朱之亂來到今上虞百官鎮,文武百官隨舜而至,故此地便名為百官。舜與諸侯會事訖,因相娛(通虞)樂,故曰上虞。“上虞”之名也由此而來。上虞民間吹打樂中有些曲牌至今古韻悠悠,不能說沒有受遠古時期這些文化娛樂活動潛移默化的影響。據《上虞縣誌》記載,早在漢代,孝女曹娥之父曹盱,即能“撫節按歌,婆娑樂神”,每年端午,都有數不清的鼓手樂手在龍舟上盡情施展他們的才華。歷年來在上虞出土的春秋時代的陶扁鐘、漢六朝的塤,以及晉代青瓷谷倉上堆塑的人物群像可以看出,那些栩栩如生的陶俑,有的擊鼓,有的撫琴,有的吹簫或彈奏琵琶,還有表演舞蹈和雜技的,這些無疑都為上虞民間吹打樂的發展奠定了厚實的基礎。“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南宋時期,隨著遼金占領北方,宋室被迫南渡,遂使杭州成了當時朝廷的都城,也使當時浙東壹帶的經濟文化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民間器樂伴隨歌唱的活動已十分興盛。歌曲演唱的繁榮,也推動了器樂的發展。北宋著名詞人蘇東坡,精於音律的周邦彥,以及張先、柳永、張炎等,都為民間器樂的演奏創作譜寫了大量的詞曲作品,由此及彼,上虞民間吹打樂也因此而繁盛,留傳至今的不少曲牌,《疙瘩子》、《文武轅門》等,無論曲式和調式,都在那時有了壹定的雛型。到了明代,是上虞民間吹打樂發展的鼎盛時期,《上虞縣誌》有“嘉靖年間,民間多有迎神賽會之舉,鼓吹、雜劇,備極興盛”的記載,“備極興盛”的程度是幾乎每個村子都有吹打樂和吹打坐唱的戲曲班(俗稱“十番班”)。民間的婚喪喜慶以及重大節日活動,肯定都有民間吹打樂的班子參與其中。上虞民間吹打樂的門類繁多,形式各異,基本可分為大敲、小敲、細吹細敲等類別。大敲俗稱“大敲棚”,有龍船大敲和紗船大敲兩種,均為旱地龍船。大敲吹打的樂曲篇幅較長,常由多個曲牌或段落按演奏時間的需要而取舍。大敲的樂器配置豐富,主要有五小鑼(個鑼、鬥鑼、盡鑼、爭鑼、丈鑼),四大鑼(盡鑼、爭鑼、文鑼、冬鑼),同時還配置板鼓、廣板、小堂鼓、大堂鼓、碰鈴、小鈸等,吹管樂器有嗩吶、號角、招軍等。“大敲棚”壹般都由二十至二十五人左右組成。《大敲起頭》、《趕燈》、《遊腔》、《調龍》、《水底魚》等是大敲演奏的主要曲牌。小敲又稱“背敲”,其特點是小敲的鑼和鼓分別掛放於雕刻精細、裝束漂亮的架子上,由演奏者背著敲打。小敲的曲目與大敲有所相同,但又有它自己演奏的獨有曲目,如《疙瘩子》、《水龍吟》、《花二場》等。小敲與大敲的樂曲編配有所不同,聲部處理比大敲簡單,演奏人員也少於大敲。小敲所用樂器壹般是四吹六敲,即壹對嗩吶、壹對招軍及小鑼、小釵、金鈸、大鈸、大鑼、二鑼等。上虞吹打中的細吹細敲,俗稱“打番”,又稱“行宮”、“四吹四敲”。樂隊中專設“鼓亭”壹座,又稱“十番棚”,或以“軒”的名稱冠之,如梁湖鎮玩石村的“十番棚”,即冠以“韶成軒”的雅名。“十番棚”朱軒繡軸,精致華麗,多有雕欄、絨球、流蘇等裝飾,既增加了熱烈的氣氛,也提高了觀眾的審美層次。以前,細吹細敲壹般都在迎神賽會等重大節慶活動中才參與,如瀝海鎮過去農歷九月十二二相公菩薩的生日,參與的細吹細敲的隊伍有時多達十余支。細吹細敲的演奏人員陣容強大,對演奏技巧的要求也更高。細吹細敲的樂器分類,打擊樂有板鼓、扁鼓、京鼓、大鼓、板、木魚、十面鑼、小鑼、小鈸、大京鈸等;吹管樂器有嗩吶、竹笛、洞簫等;拉弦樂器有板胡、二胡、中胡、低胡等;彈撥樂器有琵琶、月琴、大、小三弦等。上虞民間吹打樂在長期孕育發展過程中,非常註意吸收和兼容外來的優秀文化,尤其是明清以來,隨著戲曲的興盛,昆曲、徽班、亂彈、灘簧等各類劇種以及曲藝說唱在各地城鄉普遍演出,不少民間吹打樂手就與戲曲藝人相互交流、融合,從而推動促進了吹打樂曲的發展和提高。東關街道保壹村吹打樂隊的鄔法勝師傅,已是當地鄔氏吹打樂的第四代傳人,演奏頗具專業水準,尤其是從徽班中學習借鑒的“京頭場”鑼鼓,無論板眼節奏,都稱得上絲絲入扣,粗獷激越,振奮人心。上虞豐惠鎮的天慶觀,是東漢被尊為“萬古丹經王”魏伯陽的故居。魏伯陽修真潛默,篤好道術,所著《周易參同契》被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教授譽為“全球第壹本這方面的書籍”。或許就是受魏伯陽的影響(還缺乏充分的文字證據》,上虞吹打樂曲中道教音樂占了很大的比重。在1983年開始搜集整理民族民間器樂曲的過程中,各地都發現了不少道教音樂的曲譜,最後進入《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浙江卷)的曲譜多達12首,乃全省之冠。道教音樂的演奏俗稱“道士班”,其實他們“不齋戒、不蟠發”、“不俗不道”,主要為喪葬祭祀服務,接受雇請,前去念經拜懺,唱誦奏樂,兼事坐唱戲曲。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上虞的民間吹打樂影響和哺育了壹大批古今藝術名家。“龍章鳳姿,天質自然”,三國時期的虞籍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嵇康以他的壹曲《廣陵散》而名傳千古。《廣陵散》是壹部史詩般的音樂作品,有《取韓》、《沖冠》、《烈婦》、《揚名》、《投劍》等四十壹個小標題,全曲都表現了嵇康不畏權貴、剛正不阿,誓與當時司馬氏集團鬥爭到底的精神。建國初期,幾乎與蘇南瞎子阿炳齊名的虞籍音樂家孫文明,為我國近現代的二胡演奏技法及二胡樂曲創作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當代著名音樂家屠鹹若(章鎮南堡村人)、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連波、紹劇作曲家羅萍(長塘羅村人)、創作《西遊記》主題歌的著名作曲家金復載(百官街道人),以及中國煤礦文工團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張暴默(梁湖人)等等,他們無不都曾受到家鄉民間吹打樂的熏染而開始步入藝術殿堂。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上虞市文化主管部門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組織專門的班子,對全市512個村進行了走訪調查,先後掌握了300多個民間吹打樂班子的狀況,挖掘、搶救、整理了42首民間器樂曲、21首民歌和12個民舞,其中《文武轅門》、《花二場》、《流浪曲》等11首民間器樂曲和《太極練劍》等12首道教音樂曲譜分別被編入《中國民間器樂集成》。在普查過程中,先後在梁湖鎮玩石村發現保存非常完好的“十番行牌”,同時在玩石村和曹娥街道蒿莊村、崧廈鎮裕豐村發現了文革後幸存的背敲鑼鼓和鼓架。玩石村的“十番行牌”在1992年全省民間藝術展覽中,受到了行家的壹致贊賞,並榮獲民間藝術收藏獎。1997年,為了進壹步發掘和推動上虞民間吹打樂藝術的發展,上虞市宣傳和文化主管部門還組織了規模宏大的民間藝術踩腳活動,其中有22支鄉鎮(街道)的民間吹打樂隊作了停點和行進間表演。同年,市文化主管部門又壹次對全市民間吹打樂班子的現狀進行了全面普查和重點調查登記,對壹些傳統的優秀曲目進行了再搜集和再整理,在嶺南鄉發現了失傳多年民間器樂曲珍藏本。文化部門還組織有關人員,在傳統曲牌的基礎上,提煉加工和創作了《上虞大敲》、《東山再起》、《慶豐收》、《歡騰曹娥江》、《稽山春曉》等壹大批既具有地方特色又有強烈時代氣息的優秀曲目。盛世鼓樂,百花齊放。上虞民間吹打樂是歷史長河中孕育的寶貴財富。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經濟的快速發 展,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和自我參與意識的迅速提高,民間吹打樂已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壹種文化活動形式而被廣泛重視和傳承。1999年,上虞市先後被命名為全國民間藝術之鄉(吹打樂)和浙江省民間藝術之鄉(吹打樂)。近幾年來,全市有28個村被命名為紹興市文化特色村,而在這28個文化特色村之中,幾乎每個村都有壹支甚至幾支民間吹打樂隊。2000年,為了樹立典型,表彰先進,使民間吹打樂藝術能在百尺竿頭更上壹層,文化主管部門還命名了崧廈鎮裕豐村等10個村為全市的民間藝術之村。市文化館劃片包幹,溝通了與每支民間吹打樂隊業務聯系的渠道。要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市委、市府提出的“文化強市”的戰略目標,民間吹打樂藝術理應發揮它應該發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