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用邏輯基本規律分析新聞專題片的創作(邏輯學論文)

用邏輯基本規律分析新聞專題片的創作(邏輯學論文)

摘要:陸定壹在《我們對於新聞學的基本觀點》壹書中提出:“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1],而事實最大的體現之壹在於新聞的真實性。由於新聞工作者面臨的基本矛盾,即事件的紛繁復雜與新聞報道不可避免的簡約,使得要做到絕對真實是不可能,但新聞真實是每個新聞人的理想和追求。新聞專題片是反映社會真實生活的壹部分,它在前期拍攝、中期創作及後期制作過程中首先要考慮的是新聞的真實性,此外,在創作過程中還必須考慮如何在真實性的前提下,使新聞專題片更優質,更為受眾所接受。而要想更大程度的滿足受眾需要就必須符合受眾的邏輯思維習慣,即人的邏輯思維,並在新聞專題片創作的基本原則下進行有針對性的選題、拍攝、創作、剪輯、合成,從而完成壹期優秀的新聞專題片創作。

關鍵詞:新聞專題片;?邏輯基本規律;?受眾

專題新聞節目是指綜合運用各種電視表現手段和播出方式,深入報道某壹重大事件或某些具有新聞價值又為廣大觀眾所關註的典型人物、經驗,新出現的社會現象以及某壹戰線、地區新面貌等題材的新聞報道形式[2]。新聞專題片正是這種節目的表現載體和表現形式。在創作新聞專題片過程中需用到的邏輯基本規律是抽象思維中思維形式的基本規律,它包括同壹律、矛盾律和排中律[3]。任何抽象的具體思維,首先必然是同壹性,無矛盾、排中性的,如果違背了這些規律的要求,就不能正確的反映與認識世界,人們的實踐活動也必定失敗[3]。拍攝制作新聞專題片是新聞工作者在工作領域實踐活動的產物,因此正確運用邏輯規律,有助於正確認識新聞事件,反映現實情況,滿足受眾的需要。壹部完整的新聞專題片創作是壹項整體性的工程,它包括選題、拍攝、制作、剪輯、合成等多到工序。它們是由記者、攝像師、編輯等新聞工作者在同壹主題的基礎上,各盡其能,***同完成。其中編輯是新聞專題片的最後“把關人”,也是專題片得以真正與觀眾見面的最重要人物,他們既承接記者和攝像師的創作思維,也在遵循多種邏輯規律的前提下進行個性創作,使新聞專題片更符合新聞要求,更能滿足受眾需要。為此,我將運用邏輯基本規律以《新聞調查》(中央電視臺壹檔深度 新聞評論 類 節目 )為例,從完成壹期專題片的五個步驟來分析新聞專題片創作。

壹、 選題

《新聞調查》註重研究新問題,探索新表達,它以記者調查采訪的形式,深入調查研究社會生活中存在的重大或典型事件,為促進和推動社會和諧進步發揮著作用。從創辦之初的《西古村縣紀實》《宏誌班》,到當下的《海南漁民》《失足少年》,可以看出《新聞調查》在選題上,無論是國家重大事件、民生熱點議題還是發生在群眾身邊的小事,雖然選題的重要性、性質等存在著千差萬別,但是它都是在調查類深度報道節目定位及探尋事實真相,做真正的調查性報道的目標範圍之內。也就是說,專題節目在選題之初就要遵循同壹律思想,這種同壹是指相對同壹,是在壹定框架下保持整體節目定位、宗旨的壹致性,有利於提升節目的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合乎節目風格與新聞價值的選題更能吸引受眾,為廣大民眾所關註,也是節目成功營銷的手段之壹。

二、 拍攝及素材收集

攝像是壹項戴著鐐銬舞蹈的高度即興創作的工作。攝像師要根據視頻創作技能、本期節目拍攝目的以及拍攝現場情況,在同壹思維邏輯的指導下,調動各方因素使三者有機結合服從於本期節目的完整性拍攝。面對可收集的復雜多樣的視音頻、文字素材,記者必須保持清醒頭腦和敏捷的思維,快速反應,對所有素材進行合理取舍。這時候就需要出鏡記者和攝像師綜合運用邏輯基本規律,既要把握好主題的同壹性,又要在矛盾律、排中律的指導下排除主題之外場景、鏡頭、資料等。要完成壹次成功的拍攝,攝像師需要多方因素的綜合指引,比如本期節目選題的目的、文案策劃中的視頻要求、攝像的相關理論與技巧、後期編輯的剪輯需求等等。唯有調動各種影響和制約因素,在頭腦中迅速理清思路,才能使拍攝工作起好承上啟下的作用,既完成文案的要求,又根據現場的具體情況靈機創作,還能為編輯設想,拍攝到編輯所需的盡可能齊全的素材。新聞現場具有轉瞬即逝、不可逆轉、不斷變化等特點,因此它要求攝像師具有高超的信息識別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因為拍攝壹旦錯過,現場將無法復制。在素材使用時,編輯不能違背矛盾律,即必須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否則無法使用,成為攝像師的遺憾,及編輯和整期節目的遺憾,同時也不利於視頻的完整敘述。因而在視頻素材收集的整個過程中,既要保證同壹,又要在矛盾中取舍,還要保留現場最有價值、觀眾最想看到的場景,使素材收集工作高效、順利完成。

三、 制作

新聞專題片的後期制作過程分兩部分,即節目的包裝和節目內容的創作。前期包裝通常壹次性完成,且具有相對穩定性,直至第二次改版。以《新聞調查》為例,1996年欄目包裝片頭簡易,1997年的改版為包裝片頭增加了諸多動感因素,但音樂的使用幾乎無變化,它們總是在壹定的邏輯下保持著某種程度的同壹。看看近幾年《新聞調查》的包裝,固定、幾乎無變動,包裝整體設計以藍色為主基調,而象征沈穩、冷靜、理智的藍色也映襯著新聞調查欄目的客觀、理性、真實,此外還包括包裝中的文字“正在發生的歷史,新聞背後的新聞”以及豐富的往期節目取材事件名稱的展示,包括色彩、流動文字、光束元素等設計都是在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同壹個宗旨,同壹個目的,即新聞調查客觀、真實。

而節目內容的創作,則需考慮更多因素,邏輯思維也更具復雜性,其主要體現有以下幾方面:

(壹)畫面敘事方法必須合乎邏輯規律。與觀眾視覺習慣相矛盾的敘事方法不利於敘事,也不利於觀眾理解。常見的方法有順序、倒敘、插敘、補敘,而在新聞專題片中往往不會是純單壹的敘事方法。在《新聞調查》節目中,緊接包裝片頭的是從本期節目中截取的具有代表性的簡短片花,它與後面講述的內容形成倒敘關系,節目內部運用插補的方式補充歷史背景資料、講解事件難點,如此節目既能快速激起觀眾興趣,又能高效全面地完成新聞報道,增強節目的可觀性。

(二)畫面內部的鏡頭的組接是調用邏輯規律的重要環節,它體現於鏡頭組接的原則:“動接動,靜接靜”[4],也可創造性使用“動接靜,靜接動”。從邏輯基本規律的角度來分析,它既包括同壹律,也包括矛盾律。運動鏡頭與運動鏡頭組接,必承接某種運動態勢,可能是鏡頭中同壹人物的運動,也可能是源於同種鏡頭表現方式,或是某種內在規律的壹致性等。而動靜鏡頭組接則類似於矛盾***同體,二者的結合就像矛與盾的和諧搭配,而這種搭配必須符合人的思維邏輯和思維習慣,否則整個視頻就會顯得破碎、零亂。這就類似於田徑運動中的起點、跑道、終點,而由靜到動、由動到靜順應觀眾的視覺習慣和心理邏輯,讓壹切都在情理之中。

(三)把握畫面節奏,或快慢,或急舒,與新聞內容需要、鏡頭特性保持相對的壹致性,同壹性,避免矛盾存在。壹旦節奏錯位或不協調,便會嚴重影響受眾觀看新聞專題片的視覺感受,使視頻質量下降,或者節目廢止。

四、 剪輯

剪輯時要符合邏輯思維,符合人的視覺及思維習慣。比如保證每小段片子的完整性,剪掉贅余部分,以矛盾律和排中律的邏輯規律為相互補充,既達到精簡的目的,又節省節目播出時間。剪輯所說的保證完整性即是避免矛盾,防止“話說半截”。而減去贅余即是運用排中律,刪去相同素材,保留合理成分。

五、 合成

新聞專題片的合成素材包括視頻、配音、音樂,合成時要靈活調動抽象邏輯思維考慮三者之間的協調,並調整好視頻、配音及音樂的長短,使三者有機組合、協調統壹。然後將不相容的部分或多余的部分再次進行修改、精簡,運用排中律思想,使新聞片更加緊湊,更加簡潔。合成時最重要的是聲畫對位,同期聲要保證絕對同壹,而配音、解說則應保證相對同壹性,這既提高了新聞的真實性,又符合觀眾的視聽體驗。音樂處理上,在新聞專題片中使用得地方雖然不多,但是卻非常有價值,比如片頭處。合成音樂時,其壓混和視頻剪輯時的壓混壹樣,當高則高,該低則低,靈活調整,協調統壹,符合受眾聽覺和視覺規律。

結語

邏輯學的三大基本規律概括了各種思維形式之間內在的本質的聯系,是人們正確地進行抽象思維所必須遵循的起碼準則。其中同壹律是從思維形式自身同壹的角度來表現和保證思維的確定性,而矛盾律和排中律則是通過兩種不同的角度來表現和保證思維的確定性,是對同壹律的補充和展開,最後實達到壹個***同的目的。壹部完整的新聞片的創作則是邏輯基本規律的良好應用,是壹套系統邏輯思維作用於新聞專題片創作的各部分,並以壹種有機的組合方式完成的創造性活動。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要學好邏輯學,運用邏輯思維完成好新聞報道的創作工作。

? 參考文獻:

[1]何梓華.新聞理論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1

[2]楊偉光.電視新聞節目分類與界定[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1994.7

[3]樊明亞.形式邏輯(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4]黃匡宇.電視節目編輯技巧[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20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