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龍門音樂

龍門音樂

作者: 李文生 點擊: 475

來源: 日期: 2006-4-22 2:42:30

無論是石窟中的伎樂天和伎樂人,還是人間的樂伎,其樂器的樣式及其演奏方式,並無兩樣,都是各個歷史時期社會音樂文化的寫照和縮影。

3.圖案裝飾性樂器

我國自古有將樂器或畫或刻在建築物上作為壹種拜物祭品的習慣,多有象征祥瑞的寓意。龍門石窟東山大萬伍佛洞窟頂所刻的樂器即是如此。該洞窟的頂藻井中心刻壹朵大蓮花,周圍的各種樂器、飛天、吉祥鳥、亭閣塔以及流雲等排列組合成壹個裝飾環,其外部遍刻排列有序的小坐佛,動靜相輔,構思巧妙。這種使用樂器構成的圖案,佛經中叫做“不鼓自鳴”。在圖形中樂器系著繚繞的彩帶,綴於天空,寓示天界無人演奏,樂器會不鼓自響,發出仙樂之聲。這種匠心別具的構思,更增加了佛國天宮虛幻飄渺的感覺。

(三) 樂器的品種和形制

1.傳統的樂器

西漢以前,我國樂器主要還是古代傳統的樂器,如:鐘、磬、鼓、鉦等。雖然也有笙、簧壹類的管樂,琴、瑟、築之類的弦樂,但樂隊的組成還是很簡單的。隨著中原與西域交通的逐漸暢通,我國樂器和歌曲中,加入了不少新的成分,因而改變了中國樂舞的內容(見表壹、二)。龍門石窟保存的北朝和唐代的傳統樂器形象尚有以下幾種。

(1)笙,吹奏樂器。龍門石窟北魏前期的笙(圖壹、二),同敦煌、雲岡的形制大體相同,長嘴,竹管排列長短不齊。在笙的形態上,大小比例及造型的準確度則出入較大,竹管的數目含糊不清,不確定。這可能與北魏初遷中原,漢化程度不深及與中原樂器融合不夠有關。北魏後期至唐朝的笙(圖三),仍然是長嘴笙,竹管排列整齊且較長。至於竹管設置幾支管,也常常含糊不清,只是作象征性仿刻。其形制同我國漢畫像石及戰國楚瑟漆畫上的笙相似。由龍門石窟北朝和唐代的樂器統計表看,笙在北朝和唐代,均極為流行(見表壹、二)。

(2)笛,吹奏樂器。龍門石窟的笛(圖四、五)是由古時稱為“橫吹”的管樂器發展而來,俗稱“笛子”。管體較長,其上無吹孔、指孔、膜孔及出音孔的雕刻,只作壹象征性的仿制管體。由龍門石窟樂器統計表來看,笛在北朝極為盛行,唐代較少,但仍然是當時主要的民族樂器(見表壹、二)。

(3)排簫,吹奏樂器。龍門石窟北朝的排簫(圖六),是由若幹長短不同的竹管編排而成,大多數是壹頭長、壹頭短的多管樂器,其形如風翼。唐代的排簫(圖七),形制發生了變化,竹管排列整齊,長短壹致。從龍門石窟的樂器來看,北朝和唐代時排簫均極盛行(見表壹、二)。

(4)箏,彈弦樂器。龍門石窟箏的形制(圖八、九),為象征性仿制,音箱長短和寬窄不壹,其上弦、柱或不刻,或是稀疏、含糊不清,難以得到清楚的形象。由龍門石窟來看,箏在北朝已普遍流行,至唐代則極為流行(見表壹、二)。

(5)阮,彈弦樂器。秦時已有,古琵琶中的壹種。其特點為圓形音箱,直頸,十二品位,四弦,古稱“秦琵琶,,或“月琴”。西晉阮鹹善彈此直頸琵琶,唐朝始稱“阮鹹”,後世簡稱“阮”。由龍門石窟來看,阮的形狀(圖壹O)為正圓形,柄細長而直,張四弦,有柱,用撥子彈奏。在北朝時,阮已普遍流行,軫數有二、四、六幾種,至唐代,阮已極少見,僅有兩件(見表壹、二)。

(6)磐,打擊樂器。龍門石窟僅有兩個磬(圖壹壹),分別出現於北魏的賓陽中洞和南洞的窟頂上,屬於單個的特磬。呈“人”字形,右手持之,左手執槌作擊奏狀。

(7)擊板,打擊樂器。龍門石窟到了唐代才出現擊板(圖壹二),由九塊或六塊長方形木板組成,以繩連接其上部,雙手合擊板塊發音。

(8)簫,吹奏樂器。由龍門石窟來看,簫(圖壹三)的形體很長,豎吹,其上無孔,壹般只作象征性雕刻。無論是北魏還是唐代,簫均很少出現。

2.輸入的樂器

龍門石窟漢魏以來輸入的樂器有以下幾種。

(1)貝,吹奏樂器。又名蠡、海螺。貝也為宗教樂器,稱“梵貝”、“法螺”。用磨去尖頂的大螺螄殼制成,吹起來聲音很宏亮,音色渾厚,為宗教法會、禮儀中常用的樂器。從龍門石窟來看,吹貝的伎樂形象極少,北魏僅有兩個,至唐代,吹貝的伎樂已絕跡了。

本新聞***8頁,當前在第3頁 1 2 3 4 5 6 7 8

上壹篇 下壹篇

龍門石窟新發現的兩座唐代瘞窟 沒有了

相關文章

首頁 龍門綜述 龍門快訊 文物精粹 佛教藝術 學術研究 龍門出版物 龍門旅遊 友情鏈接 龍門論壇

版權所有 ? 龍門石窟研究院

Copyright ? 2002 - 2005 Longme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501494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