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國家大劇院是誰設計的?

國家大劇院是誰設計的?

國家大劇院是由誰設計的?

國家大劇院位於人民大會堂西側,占地11.89萬平方米,國家大劇院由法國著名建築師保羅.安德魯主持設計,中國的國家大劇院的形象,其設計靈感來自壹位中國建築設計師齊康。位於北京人民大會堂西側,總建築面積約16.5萬平方米,其中主體建築10.5萬平方米,地下附屬設施6萬平方米。設有歌劇院、音樂廳、戲劇場以及藝術展廳、藝術交流中心、音像商店等配套設施,工程概算總投資26.88億元,建設工期4年。

國家大劇院的建築設計方案是由法國巴黎機場公司設計,清華大學配合的,設計師為法國著名建築師保羅?安德魯, 施工圖的國內設計單位是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施工總承包單位為北京城建集團、香港建設有限公司和上海建工集團聯合體,工程監理單位為北京雙圓工程監理公司。

國務院於1998年4月正式批準立項建設國家大劇院,1999年7月最終選取了法國著名建築師保羅?安德魯 的建設方案,其設計方案經過兩輪三次修改。

安德魯將他的大劇院方案形容為“湖上仙閣”。這是壹座坐落在近乎方形的大水池中的橢球體建築,在冬天水池可作為滑冰場。大劇院的主要入口在北面,與地鐵的出站口相連通,通道的玻璃頂則是水池的池底,觀眾在進入劇場前就能體驗壹下在水面下行走的奇妙感覺。

劇院內含壹個容納2500人的歌劇院、容納2000人的音樂廳、容納1200人的小劇院和壹個小型實驗劇場。歌劇院主要演出歌劇、舞劇、芭蕾舞,有觀眾席2500座。音樂廳主要演出交響樂、民族樂,有觀眾席2000座。戲劇場主要演出京劇、地方戲曲、話劇、民族歌舞,有觀眾席1200座。小劇場主要演出實驗話劇、小型戲劇,有觀眾席 500座,總座席6000多個。其它配套設施還包括:藝術展廊、表演藝術研究交流部、藝術商店、地下停車場等。國家大劇院建築四面水池環繞,造型新穎、前衛,構思獨特,整體上體現了21世紀世界標誌性建築的特點。

中國大劇院的造型完全由曲線組成,宛若水中仙閣。灰色的鈦金屬板和玻璃組成的立面與晝夜的光芒交相輝映。這兩種材料的顏色在不同的時間裏變幻莫測。玻璃幕墻如同拉開的幃幕,使建築物內部的劇場、通道和展廳依稀可見。同時,部分區域在鈦板的覆蓋保護下又顯得更為隱秘。

這壹設計從地下層開始,最底層是歌劇院的舞臺部分,最上層全部都用於停車場和技術場地。地下部分的最上層,即在湖面和花園以下是入口、道路、步行走廊和門廳。

在地面層坐落著三幢建築:歌劇院、音樂廳和劇場,它們由道路區分開,彼此以懸空走道相連,恍若在水面上的地面建築是壹個巨型殼體,它覆蓋、庇護、包圍和照亮著所有的大廳和通道。自然的貝殼造型保證了它的堅固度。盡管殼體的最大長度達218m,但厚度卻不超過3m。這壹設計既輕盈又不會對玻璃天篷有所遮蓋。

遊客和觀眾從長安街的“雨亭”以及停車場進入大劇院時會發現他們的頭頂之上是壹片淺淺的水面。它根據四季和時辰而變換色彩。在冬季,它結成半透明的冰層,點綴著溜冰愛好者留下的道道弧痕,建築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構成了大劇院的外部景觀。大劇院南部入口與北部入口“水下走廊”壹起延伸至地下6m 之處,這樣便於組織內部的技術 *** 通入口。

任何布景卡車都無需在外部停靠,任何大門都不會向外部顯露內部的服務區域,否則會完全破壞建築和街區的魅力。當人們沿著長安街前行時會發現,大劇院不會以自己的巨大體量對人民大會堂造成壓抑。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建築,它們分別代表著兩個完全不同的時代 。...

北京的國家大劇院是誰設計的?

國家大劇院位於人民大會堂西側,占地11.89萬平方米,國家大劇院由法國著名建築師保羅.安德魯主持設計,中國的國家大劇院的形象,其設計靈感來自壹位中國建築設計師齊康。位於北京人民大會堂西側,總建築面積約16.5萬平方米,其中主體建築10.5萬平方米,地下附屬設施6萬平方米。設有歌劇院、音樂廳、戲劇場以及藝術展廳、藝術交流中心、音像商店等配套設施,工程概算總投資26.88億元,建設工期4年。

國家大劇院的建築設計方案是由法國巴黎機場公司設計,清華大學配合的,設計師為法國著名建築師保羅?安德魯, 施工圖的國內設計單位是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施工總承包單位為北京城建集團、香港建設有限公司和上海建工集團聯合體,工程監理單位為北京雙圓工程監理公司。

國務院於1998年4月正式批準立項建設國家大劇院,1999年7月最終選取了法國著名建築師保羅?安德魯 的建設方案,其設計方案經過兩輪三次修改。

安德魯將他的大劇院方案形容為“湖上仙閣”。這是壹座坐落在近乎方形的大水池中的橢球體建築,在冬天水池可作為滑冰場。大劇院的主要入口在北面,與地鐵的出站口相連通,通道的玻璃頂則是水池的池底,觀眾在進入劇場前就能體驗壹下在水面下行走的奇妙感覺。

劇院內含壹個容納2500人的歌劇院、容納2000人的音樂廳、容納1200人的小劇院和壹個小型實驗劇場。歌劇院主要演出歌劇、舞劇、芭蕾舞,有觀眾席2500座。音樂廳主要演出交響樂、民族樂,有觀眾席2000座。戲劇場主要演出京劇、地方戲曲、話劇、民族歌舞,有觀眾席1200座。小劇場主要演出實驗話劇、小型戲劇,有觀眾席 500座,總座席6000多個。其它配套設施還包括:藝術展廊、表演藝術研究交流部、藝術商店、地下停車場等。國家大劇院建築四面水池環繞,造型新穎、前衛,構思獨特,整體上體現了21世紀世界標誌性建築的特點。

中國大劇院的造型完全由曲線組成,宛若水中仙閣。灰色的鈦金屬板和玻璃組成的立面與晝夜的光芒交相輝映。這兩種材料的顏色在不同的時間裏變幻莫測。玻璃幕墻如同拉開的幃幕,使建築物內部的劇場、通道和展廳依稀可見。同時,部分區域在鈦板的覆蓋保護下又顯得更為隱秘。

這壹設計從地下層開始,最底層是歌劇院的舞臺部分,最上層全部都用於停車場和技術場地。地下部分的最上層,即在湖面和花園以下是入口、道路、步行走廊和門廳。

在地面層坐落著三幢建築:歌劇院、音樂廳和劇場,它們由道路區分開,彼此以懸空走道相連,恍若在水面上的地面建築是壹個巨型殼體,它覆蓋、庇護、包圍和照亮著所有的大廳和通道。自然的貝殼造型保證了它的堅固度。盡管殼體的最大長度達218m,但厚度卻不超過3m。這壹設計既輕盈又不會對玻璃天篷有所遮蓋。

遊客和觀眾從長安街的“雨亭”以及停車場進入大劇院時會發現他們的頭頂之上是壹片淺淺的水面。它根據四季和時辰而變換色彩。在冬季,它結成半透明的冰層,點綴著溜冰愛好者留下的道道弧痕,建築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構成了大劇院的外部景觀。大劇院南部入口與北部入口“水下走廊”壹起延伸至地下6m 之處,這樣便於組織內部的技術 *** 通入口。

任何布景卡車都無需在外部停靠,任何大門都不會向外部顯露內部的服務區域,否則會完全破壞建築和街區的魅力。當人們沿著長安街前行時會發現,大劇院不會以自己的巨大體量對人民大會堂造成壓抑。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建築,它們分別代表著兩個完全不同的時代 。...

中國國家大劇院采用了哪個國家的設計師的方案?

法國建築設計師 保羅·安德魯

是誰決定了國家大劇院的LOGO

推薦下文,供參考。

關於國家大劇院LOGO的爭議

(2008-03-11 14:13:46)

最近設計界有幾件大事產生了不小的波動,先是英國的奧運會標誌,引起英國民眾的強烈不滿。接著又是中國國家大劇院的標誌,眾人議論紛紛,關鍵的問題是該標誌出自華人頂級設計師陳幼堅之後,有個說陳幼堅江郎才盡,有人說是中國 *** *** 了陳幼堅,到底是什麽原因呢,作為普通的民眾,妳們是如何看待這件設計的?

下面是我們著名設計師對國際大劇院的標識評論,也許代表了大部分設計師的觀點。

肖勇評述 國家大劇院標識

標誌設計的手法是表現建築本體,大劇院的建築與地面是不可以剝離的,

而標誌沒有找到建築的精髓和抽象美感,簡單的外形則造成不恰當的繁復組合,

就作品本身解讀如下:

目前特點:

1 誤導建築本體,整體造型孤立,

2 封閉,缺乏張力與活力,

3 輕飄,繁復,缺乏時代美感

4 色彩造型難與建築美感相媲美。

具體癥結在於:

1內形的延伸形變為主題結構,違背了建築主體造型特點,”孕婦“形態尷尬呈現,

2表現倒影的等線形單調機械,是60年代構成主義的殘像,沒有表現水韻美感,因而時代性喪失,

3右側 延伸成的月牙形誤讀為某宗教圖形的歧義,中間斷線則造成對其的詆毀,

4橢圓的外形,由於造型孤立而封閉,不是有生機的太陽,而酷似輕飄縮癟的西紅柿,

公眾會有自己的判斷,但從視覺設計語言來講,

其不恰當的標誌造型演繹無法表達建築的主體美感和象征意義。

更難以用標誌符號來體現壹個國家級文化中心的形象。

國家大劇院是北京新的人文景觀,現代的建築被濃縮為縮癟的西紅柿,

怎能體現時代的美感和首都的形象意義?

如此的齷齪與委瑣,是誰的傑作已經無關緊要了。

任何違心的辭藻都無法掩飾其設計的無為和無奈。

首都20世紀城市新形象的又壹遺憾,視覺汙染指數增高。

而陳幼堅本人則是這樣闡述的:

標誌形象“燈籠怎麽看都開心”

設計師陳幼堅認為,標誌“是雕塑也是藝術品”。據他介紹,國家大劇院標誌運用了大劇院的正面透視線條,每條線都從原來的建築設計上提出來。設計時著意實現上下對稱,令大劇院“好像浮在水上的明珠”。運用簡潔的有腳字體,則意在表現“大劇院的現代感”。

陳幼堅表示,標誌乍看上去似乎沒有中國元素,但這種元素是內在的:識別設計選用了紅色,“代表中國的精神狀態”;整體看則“像壹個燈籠”,“怎麽看都處於開心、喜慶的狀態”;同時還含有“中國五行裏面的和諧概念”。

設計理念尊重建築,雅俗***賞

陳幼堅透露,自己的設計公司受大劇院委托,曾先後出了十幾個方案,有些抽象,有些具象。但經過大半年的琢磨,他的考慮是:自己的設計“不可能超越建築設計”,“改動太多對安德魯(大劇院總設計師)不禮貌”,“做得讓老百姓壹看就懂又怕俗氣”。陳幼堅最終決定以體現安德魯的概念為主,並要“雅俗***賞”。他稱最欣賞安德魯的設計中白天、黑夜是“兩種美態”;四季氣候不同,在大劇院裏也都有不同的感受,“空間的處理很微妙”。大劇院的標誌從三維立體建築變為二維平面的LOGO,陳幼堅表示:“看上去很簡單,但恰當處理線條,不要過火,表達內涵為重則需要很謹慎”。

評選故事海選未果,專家勝出

陳幼堅表示,為大劇院設計標誌“沒有獎金”,因為那是“為國家做事”。國家大劇院副院長鄧壹江介紹,巨蛋的標誌設計要求體現“海納百川、精益求精”的精神。標誌設計的征集面向全社會,評選經歷了數輪甄選、反復修改,大劇院還為此成立了專業評審委員會。

在第壹輪評選中,5家知名廣告公司提供方案達28種,但評委在入選方......

中國大劇院是誰設計的?

世人矚目的國家大劇院的設計方案雖未正式公布,但經過兩年的征集和評選,法國建築師保羅·安德魯的設計方案最終獲得通過。這壹“水中巨蛋”型的設計與天安門周圍嚴整的建築群形成巨大反差,可以想象,建成後的國家大劇院將是壹個卓然而立的新世紀的象征。

國家大劇院設計的特點和功能

這是對設計者的采訪

安德魯:古老的建築在古老的城市裏有獨特的價值,它們必須存在,但同時它們也必須能夠容納新的建築,要把新的東西和舊的東西融合在壹起看,我們現在這個建築(國家大劇院)利用了大量的空間,水面、樹木,包括我們的紅墻都在和周圍環境進行呼應。

它本身並不是炫耀出獨立的建築物,而是融入到了這空間裏面。就這建築來說,它非常尊重北京的空間和規劃的要求,尤其是比如像“對稱”這樣的空間(設計)理念,它是絕對遵循的。我不知道妳有沒有去過北海的白塔,妳從白塔那看國家大劇院,是壹個相當美麗的建築。

無論是烏雲也好、藍天也好,它都作為壹個建築物存在,妳不會看到不協調,就好象它屬於這個空間壹樣,所以看上去相當美,感覺相當好。我們這個建築,不是在看歷史的東西、看舊的東西,不是往後看,是在往前看,它的整個設計理念是在向前看,這是壹個很現代化的建築,功能很齊全,但妳看上去是壹個很清靜的建築,是壹個很寧靜的設計。

國家大劇院的設計和中國庭園壹樣

繼續廢話

國家大劇院“巨蛋”建築的球體與地面的結合處,看不到任何入口,其接觸面在壹個水平面上,宛若壹灣微瀾不興的水湖。這樣壹來,在觀者的眼裏,國家大劇院儼然是壹座神秘的“湖上神閣”。那麽,人們不禁要問:入口處在哪裏呢?按圖索驥,在設計圖上仔細尋找,才發現,入口處就在橢圓體的周邊,向下進入。所有的通道都是由地下進入的。大劇院的內在構造,包括了三個建築:壹個是歌劇院,壹個是音樂廳,壹個是劇場。三者由通道分開,又由這些通道懸空連接。問題也因此而生:所有的觀眾都得由地下進到室內。

再從建築環境來看。

天安門廣場的所有建築,呈現出壹種“凹性”的文化構成。北部的天安門、新華門,南部的前門箭樓、人民英雄紀念碑以及後來建造的毛主席紀念堂,西側的人民大會堂,東側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同建構了壹個“凹性”的、與天體相對應的、以接納和接受能量為主旨的文化格局。人民英雄紀念碑雖然以壹=柱=擎=天、挺拔而立的巍巍形象矗立於廣場中央,威嚴肅穆,但它的頂蓋卻也是凹陷的,它不是埃及的那種指向空宇的方尖碑,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常見的承露盤式的,隨時承接來自天宇的陽光雨露。如今又要在人民大會堂的西側再建壹座球體形的“巨蛋”建築,在整體看來凹性文化的大格局中,出現壹座凸形建築,這樣的壹座建築,是否能與中國傳統的“天人合壹”的觀念、能否與周邊的整體文化環境達到協調與統壹呢?

在與安德魯先生短暫的見面之後,我們通過e-mail進行過聯系。我問他對中國的文化了解多少,他說他對中國的文化並沒有很深的了解,也沒有必要去了解。因為他的建築是憑借靈感的飛翔來構思的,他的靈感告訴他,在這塊既定的地方應該放壹個“球”,那他就在這裏放壹個“球”,“球”就是最好的選擇。我說,壹座建築如果不能與當地的文化相協調,設計者如果沒有文化的概念的話,會不會給人壹種硬搬到這裏來的感覺呢?他開玩笑地說:“妳們中國人能在我們盧浮宮蓋個金字塔,我們為什麽不能在天安門廣場蓋個巨蛋呢?”從他的這句話裏可以看出,他這個人的個性既強硬、又武斷。但不管怎樣,他的這個設計實在令我疑慮重重。

下面,我們再從他的設計本體來做些分析。

首先,這個球體的設計,就像是壹個被按在地上的“巨蛋”。雖然它有三分之壹、甚至更多的部分建在地下,但它卻並不像是從地下長出來的,而給人壹種把雞蛋硬壓在地面上的感覺。其次,設計中的中國國家大劇院的入口,都是由地面進入地下再到室內,整個建築三分之壹建在地下。這樣壹來,劇院的動線就顯得不夠好。像劇院這樣的建築物,如果在設計時忽略了動線的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