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管理藝術的是人的右腦。而接受音樂的是耳朵。
音樂通過其音調能影響人的情緒,早在古希臘時代就為人所註意。他們認為E調安定、D調熱烈、C調和愛、B調哀怨、A調高揚、G調浮躁、F調淫蕩。古希臘的哲學家和科學家亞裏士多德就推崇C調,認為C調最宜於陶冶情操。
然而,把音樂對動物行為活動和人的身心健康的影響進行科學研究還只是十八世紀以來的事情。
關於音樂對人的情緒的影響,有人曾選用290種名曲,先後測試過兩萬人,都引起聽者的情緒變化。情緒變化大小與被試人的欣賞能力的高低成正比。但是,音樂只能引起抽象的情緒,如憤怒、畏懼、妒嫉等。
20世紀初,德國著名的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赫姆霍茨,以及後來的壹些科學家曾對聲音對聽覺器官和聽神經的作用進行過深入而詳盡的研究。他們發現壹根聽神經纖維只接收和傳導相應的壹種頻率的音響。音樂的生理作用首先是通過音響對人的聽覺器官和聽神經的作用開始的,進而才影響到全身的肌肉、血脈及其它器官的活動。有人研究認為聲音可以使肌肉增加力量。快速的和愉快的音樂可以消除肌肉的疲勞。還有人發現,在音調完全和諧或音樂的強度猛然更換時以及壹曲樂調將終結時,脈搏和呼吸速度變快。又有人研究認為憂傷的音樂使脈率變緩,歡快的音樂則使脈率變快。
由於音樂能影響人的生理活動,特別是情緒活動。因此,人們就能夠用音樂來改善和調劑人體的生理和心理功能,進而達到治療疾病、增進健康的目的。
“音樂治療”這壹術語是在四十年代才正式出現的。五十年代在美國首次有“音樂治療家”的文憑。現代的音樂治療是把音樂作為壹種活動療法,即通過具體的音樂活動來求得治療的效果。這不僅把音樂看作是壹種藝術,而且作為壹種科學來對待。音樂治療是針對病理的治療而不是病態的治療。它註重的是人的整體而不是某壹部分。通過對人的整體乃至生活環境的調整,使其取得協調壹致,從而消除心理的與身體的病態。音樂對於人來說不僅是壹種單純的聲音,而且是壹種有壹定意義的聲音的組合,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壹種工具。因此在音樂治療過程中,不僅需要音樂治療者的努力,而且也要病人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通過雙方的合作才能取得治療效果。
近年來,歐美各國音樂治療已被廣泛使用,許多醫院、養老院和康復機構,都采用音樂治療。臨床實踐證明,高血壓癥患者聽壹首小提琴協奏曲,能使血壓降低10—12mmhg;讓產婦聽音樂,能解除產婦煩躁不安的心情,有利於分娩。英國劍橋大學的口腔治療室還用音樂代替麻醉藥,成功地為二百多個病人拔去病牙。在治療憂郁型和狂躁型的精神病患者中,音樂更是被廣泛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