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我們荊州辦喪事,第二天晚上死者的親戚都要離開,特別是他們的兒子,

我們荊州辦喪事,第二天晚上死者的親戚都要離開,特別是他們的兒子,

1. 華人風俗

傳統華人的喪葬習俗,壹般是原始觀念和封建觀念的混合體,千百年來壹直在民間流傳,形成各地風俗民情。

1.1 江漢平原:紅白喜事壹樣鑼鼓

江漢平原上人們娶親壹般是又又打鑼鼓,為死人送葬只打鑼鼓不,但潛江浩口鎮壹帶風俗特殊,不管是娶親還是送葬,只打鑼鼓不。

傳說,從前潛江有個縣太爺是有名的色鬼,壹聽見娶親的喇叭響,就吩咐手下人把新娘子拖進縣衙過壹夜,許多青年男女與之抗爭丟了性命。

有壹位窮秀才娶媳婦前靈機壹動,用送葬鼓樂迎親,即娶親時只請打鑼鼓的、放鞭炮的,不請的。果然,窮秀才平安地娶回了媳婦,縣太爺卻全然不知。

後來人們就學著窮秀才的樣子娶親,時間長了逐漸成為風俗傳承到今。現潛江壹帶依然娶親時不。

1.2 荊州:閻王請喝忘魂湯

“出門三五裏,各處壹鄉風”。荊州各縣的喪葬習俗不盡壹致各有特點。據說閻王爺派陰差“無常”專門攝取那些在生死簿上已被註銷了的人。因此,松滋縣有這樣壹個習俗:病人彌留之際,其親屬要請健壯男子手執刀劍,圍坐在病床前,還在床上罩上漁網,說這樣可以阻止“無常”接近病人。人壹旦撒手西去,家人卻刻在門外燒“落氣紙”,這是給陰差送的草鞋費,讓他在押送陰魂時不要太粗野;人們還要請僧道“開路”,燒紙轎、紙馬供死人代步用;“開咽喉”目的是讓死者在陰間也能進食。

仙桃地區還有這樣壹個風俗,人死之後,在死者嘴裏放幾片茶葉。傳說,人死了後也不忘親人,天天哭泣不肯去見閻王。閻王就做了壹種“忘魂湯”,又在湯裏放上幾片茶葉,派夜叉端去勸死者喝。死者口哭幹了,以為端來的是茶,接過就喝,結果這壹喝把什麽都忘記了,乖乖地去見閻王了。

這件事不知怎麽讓死者的家人知道了,他們不願意死者忘記自己的親人,就設法糊弄夜叉。事先在死者嘴裏放上幾片茶葉,待夜叉來勸喝“忘魂湯”時,看見死者嘴裏有茶葉渣,以為已經喝了“忘魂湯”。這樣死者也就不會忘記自己的親人了。

1.3 鄂東北黃岡:夫亡喪妻哭姐妹

鄂東北黃岡有壹個奇特的風俗,不管是丈夫死了妻子,還是妻子失去了丈夫,他(她)們在哀訴哭泣時,總是壹口壹聲“我的姐妹呀!”為什麽不稱夫妻而稱姐妹呢?據說這是自古傳下來的風俗。

相傳開天劈地時,世上還沒有人。琢磨著怎樣造出人來,壹擡頭看到太陽和月亮兄妹倆,就要他們結為夫妻生兒育女。

月亮妹妹性情乖巧,聽了的話,嚇得臉色發白,忙躲到樹林裏去了。太陽哥哥臉色緋紅,沖著說:“我們是兄妹,怎能結為夫妻?”說:“世上沒有人,要妳們太陽月亮做什麽事?這樣吧,我這裏有壹副石磨,妳們壹人拿壹塊磨,從天上往地下滾,要是磨合在壹起,妳們就結為夫妻;若磨合不到壹起,妳們就還做兄妹”。太陽這才點頭同意。

將磨交給太陽和月亮,他們提起往下壹滾,暗中用手壹點,滾下去的磨正好合在壹起。說:“這是天意,妳們只好這樣辦。”太陽還在猶豫,怕後人笑話,給他壹把針說:“要是有人敢看著妳笑,妳就用針紮他的眼睛。”

太陽哥哥和月亮妹妹結為夫妻。此後,世上夫妻都稱為兄妹。後人也不敢看太陽,壹看眼睛就針紮樣疼。

1.4 滿梅:將逝世者捆在椅子上

在滿梅有壹個奇特的風俗,即人死後要把屍體扶到椅子上坐著,還要用壹根繩子捆起來,死者面前再放壹張小方桌。 為什麽有這樣的習俗呢?

據說從前有壹個媳婦常虐待婆婆,婆婆年紀老了只好氣吞聲。

不久,婆婆死了,屍體被放在椅上坐著,親戚朋友都來吊喪,媳婦也到椅前哭幾聲應景。不料婆婆陰魂不散,壹下子從椅子上跳起來,把媳婦死死抱住,人們怎麽也掰不開。

媳婦知道婆婆死也記住了自己的不孝,只好當著眾多鄉親面,將自己如何虐待婆婆之事壹壹講出。大家都跪下為媳婦求情,婆婆這才把手慢慢松開坐到椅子上。

後來人們怕再有這樣的事發生,就把死人捆在椅子上,面前還放壹張桌子擋住,這樣死人也就跳不起來了。

1.5 土家人:歡喜跳喪送亡人

跳喪是土家人特有的喪葬習俗,又叫“散憂禍”、“撒爾活”。這種在亡靈前跳壹夜喪鼓舞的習俗,據說是由巴人傳下來的。

在土家山寨,不論哪家死了老人,鄉鄰們都不顧勞累從各家趕來,為亡人跳壹夜“撒爾活”。長陽就有這樣的謠:“半夜聽到喪鼓響,不管是南方是北方,妳是南方我要去,妳是北方我要行,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打壹夜喪鼓送人情。”死者的家人也早早地準備好姻酒,騰出跳喪的場子,將亡人的棺材停放在堂屋正中,在棺材的左前方放壹個的大牛皮鼓。

隨著門外“嗵、嗵、嗵”三聲銃炮響起,壹班班男女老少湧進堂屋,他們在棺材前的空地上互相邀約,踩著鼓點邊邊舞。他們的頭、手、肩、腰、臂、腳上下壹齊協調動作,跳著變幻多姿的舞步。他們時而相互擊掌;時而繞背穿肘;時而扭肩擦背;時而嘴唇觸地銜物,說是“燕子含泥”;時而蹲下踮腳打旋;時而相互嬉戲;時而沈默;時而呼嘯唱和。是歡樂還是悲哀,難以說清。不過土家人有這樣壹個習慣:熱熱鬧鬧陪亡人,歡歡喜喜辦喪事。

1.6 武漢:清明掃墓奇觀

每當清明前後,壹向冷清寂靜的石門峰、扁擔山、九峰等公墓區頓時熱鬧起來。車聲、鞭炮聲、哭聲、嬉笑聲以及小商販叫香燭、紙線、食品的吆喝聲遍於四野。只見滿山煙霧繚繞、火光點點,從山腳到山頂布滿了人,形成了武漢地區獨特的祭掃習俗景觀。

武最看重的是廟祭和山頭祭。從前富裕人家要燒91斤紙錢,表示對死者“九死壹生還”的寄托,還要點9柱香、9支紅燭,供奉的食物由必須有肉包子和香餅,以使死者在生還轉世步出陰間時免受惡狗的纏噬。

當然,這些老規矩如今大多已不復存在了,但武還是保留了壹些傳統習俗,只是在形式上加以變異。如掃墓時攜同家人和朋友踏青,祭畢,人們圍坐在壹起吃壹籠酒菜或面包冷飲,然後春遊踏青,邊聊邊挖野菜,據說這種野菜吃後可使人避邪防病。有的人家並無家人墳冢,但也隨掃墓人流來到郊外,選擇壹環境優雅之處,用樹枝就地劃壹圓圈,權當祖宗之墓燒紙焚香,然後席地而坐野餐,最後踏青於郊野。這樣的人家是以祭掃為次,郊遊為主。

葬禮習俗:殮期

殮期指的是人死後至入棺這個階段。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視為德之本。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對以孝著稱的門徒曾子說過:“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但自古以來,衡量“孝”的普遍標準,主要是看其對父母“生養死葬”的態度,因此喪葬儀禮壹開始,其孝親的特色就十分顯著。

泉俗凡己50歲或做“公(爺爺)媽(奶奶)輩”者,在病危臨終之際,均要“上廳邊”,即讓其臥於本家或祖厝廳堂邊由四塊床板臨時搭成的簡易床鋪上,兒孫,媳婦都守候在旁送終。死者即將斷氣時,親眷要邊哭邊為其更換壽衣,穿上鞋襪,動作要快,如遲至斷氣後,有“死者得不到”之嫌。死者壽終正寢後,當即用其被單復蓋軀體與面部,親眷圍屍慟哭,治喪即告開始。

孝男出門,自池旁、埂邊或大路口取回泥土壹塊,用瓦片取回,土上插香,置於屍體腳端處的地上,以示“人死入土為安”,並置米飯壹碗,上插竹筷壹雙,稱“腳尾飯”,或叫“辭生飯”。親眷要不斷地續香,焚燒冥紙(說是陰間使用的紙幣),為死者前往陰間準備足夠的“盤纏”。為讓死者在冥冥之中走向光明,尚須點白燭壹支或油燈壹盞,要註意不使熄滅,稱“點腳尾燭”。如再加上早在死者生前為備“百年”之後啟用所“豎”之“生壽”(俗稱“起大厝”),以及壽終之後“做功德”時所焚燒的紙糊大厝(內有紙糊的各種日常生活用品,甚至有傭人、汽車等),可謂是對死者的衣、食、住、行諸方面都考慮到了,而且類似的做法,在整個喪葬儀禮過程中,還會不斷地出現。

治喪之家要在大門上掛上壹塊白布,或於原貼紅聯處覆蓋白紙,讓周圍的人們都知道,並向堂親姻戚報喪,給在外地或海外親人發訊,子女聞訊奔喪。其中向姻戚報喪,尤要慎重。我國古代多流行族外婚,同姓不婚,因此聯婚就成為加強部落、氏族、家族、各姓氏之間關系的極其重要的感情紐帶。故《禮記.昏義》在記述婚姻的功能時,首先強調的就是“合二姓之好”。但聯婚的成果,常因壹方的不幸去世而產生波折。在泉州,有的外家因懷疑女兒在夫家受虐待而死於非命(有的也確為事實),就糾集人馬前往親家“吃人命”的事時有所聞。因此民間在為女性長輩舉辦喪事時,十分註意姻親關系,並形成了壹些相應的習俗,這在新編的《安溪縣誌. 風俗誌》中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收殮前,孝男年長者要手提小桶,領全家孝眷到附近公用井乞水,回到家門口,取水壹碗進屋洗屍,余水傾倒門外,然後為死者“辭生祭”,即可入殮。入殮時,凡五行與死者相克者,均應回避,以免犯“沖煞”,收殮後,孝男孝女需將死者生前所用過的日常生活用品,送至郊外或村外焚化,俗稱“送草”,或叫“送腳尾”。事畢,再由道士在室內外進行壹些祓兇驅邪的儀式,俗稱“收烏”(或於守靈結束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