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詩經:《國風·周南·芣苢》原文譯文賞析

詩經:《國風·周南·芣苢》原文譯文賞析

 《國風·周南·芣苢》

 先秦:佚名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譯文

 繁茂鮮艷的芣苡呀,我們趕緊來采呀。繁茂鮮艷的芣苡呀,我們趕緊圈起來。

 繁茂鮮艷的芣苡呀,壹片壹片摘下來。繁茂鮮艷的芣苡呀,壹把壹把捋下來。

 繁茂鮮艷的芣苡呀,提起衣襟兜起來。繁茂鮮艷的芣苡呀,掖起衣襟兜回來。

 註釋

 采采:采而又采。芣苢(fúyǐ):植物名,即車前草,其葉和種子都可以入藥,有明顯的利尿作用,並且其穗狀花序結籽特別多,可能與當時的多子信仰有關。

 薄言:發語詞,無義。這裏主要起補充音節的作用。

 有:取得。

 掇(duō):拾取,伸長了手去采。

 捋(luō):順著莖滑動成把地采取。

 袺(jié):壹手提著衣襟兜著。

 襭(xié):把衣襟紮在衣帶上,再把東西往衣裏面塞裹。

 賞析

 “芣苢”即車前草,這是當時人們采車前時所唱的歌謠。

 《詩經》中的民間歌謠,有很多用重章疊句的形式,但像《芣苢》這篇重疊得如此厲害卻也是的。先以第壹章為例:“采采”二字,以《詩經》各篇的情況而論,可以解釋為“采而又采”,亦可解釋為“各種各樣”。有人覺得用前壹種解釋重復過甚,故取第二種。然而說車前草是“各種各樣”的,也不合道理,應該還是“采而又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無意義的語助詞,“采之”在意義上與前句無大變化。第三句重復第壹句,第四句又重復第二句,只改動壹個字。所以整個第壹章,其實只說了兩句話:采芣苢,采到了。這還罷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壹章的重復,只改動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動詞。也就是說,全詩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個動詞——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斷變化的,其余全是重疊,這確實是很特別的。

 但這種看起來很單調的重疊,卻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斷重疊中,產生了簡單明快、往復回環的音樂感。同時,在六個動詞的變化中,又表現了越采越多直到滿載而歸的過程。詩中完全沒有寫采芣苢的人,令人讀起來卻能夠明白地感受到她們歡快的心情——情緒就在詩歌的音樂節奏中傳達出來。清人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說:“讀者試平心靜氣涵詠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於平原曠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余音裊裊,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這話雖說想像的成分多了些,體會還是很準確的。這種至為簡單的文辭復沓的歌謠,確是合適於許多人在壹起唱;壹個人單獨地唱,會覺得味道不對。袁枚曾經嘲笑地說:“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類,均非後人所當效法。今人附會聖經,極力贊嘆。章齋戲仿雲:‘點點蠟燭,薄言點之。剪剪蠟燭,薄言剪之。’聞者絕倒。”(《隨園詩話》)說《詩經》不宜盲目效仿,當然不錯,但他所取的例子,實為不倫不類。壹群人在野外采芣苢,興高采烈,采而又采,是自然的事情,詩歌可以把這歡快表達出來。而壹個人在那裏把蠟燭芯剪了又剪,還唱著“剪剪蠟燭,薄言剪之”,除了精神病,也沒有別的解釋了。這完全是文人制造出來的滑稽,並非《芣苢》不值得贊嘆或絕對不可以效仿。

 關於當時人們采芣苢的用處的問題,毛傳說此草“宜懷任(妊)”即可以療治不孕;又壹種說法,是認為此草可以療治麻風壹類的惡疾。這兩種說法在中醫學上都沒有根據。現在中醫以此草入藥,是認為它有清熱明目和止咳的功能,草籽據說可治高血壓。這還罷了,也可以勉強地說,《詩經》時代的人是相信車前草是可以治療不孕或麻風的。但即便如此,這詩仍然有不可理解之處:不孕或者家裏人生了麻風,都是極苦惱的事情,不可能有壹大群人為此而興高采烈地壹邊采車前壹邊唱著歌的道理。拿方玉潤所推想的情景來看這樣的解釋,尤其覺得不對勁。

 所以應該給《芣苢》以另壹種更合理的解釋。清代學者郝懿行在《爾雅義疏》中所說的壹句話:“野人亦煮啖之。”此“野人”是指鄉野的窮人。可見到了清代,還有窮人以此為食物的。在朝鮮族(包括中國境內和朝鮮半島上的),以車前草為食物是普遍的習俗。春天采了它的嫩葉,用開水燙過,煮成湯,味極鮮美。朝鮮族是受漢族古代習俗影響極大的民族,朝語至今保存了很多古漢語的讀音。可以推想,中國古代民間也曾普遍以車前草為食物,只是到了後來,這種習俗漸漸衰退,只在郝懿行所說的“野人”中偶壹見之,但在朝鮮族中,卻仍舊很普遍。

 以此釋《芣苢》詩,就覺得容易理解了。按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誌》雲:“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薺菜花。諺雲:三月戴薺花,桃李羞繁華。”薺菜花實在說不上好看,只因薺菜是江南人所喜愛的野菜,對於窮苦人更是天之恩惠,故人們連它的花兒也生了偏愛。車前草較薺菜更為平常易得,想必很多年前,它更受老百姓的喜愛。如方玉潤之說,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婦女,在那平原曠野之上,風和日麗之中,歡歡喜喜地采著它的嫩葉,壹邊唱著那“采采芣苢”的歌兒。那真是令人心曠神怡的情景。生活雖是艱難的事情,卻總有許多快樂在這艱難之中。

 擴展閱讀:詩經經典名句

 1、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詩經·衛風·木瓜》

 本意是她贈與我木瓜,我用佩玉報答她。比喻得到別人的好處而予以更好的回報

 2、之子於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詩經·邶風·燕燕》

 弗及:指看不見。這個姑娘要遠嫁,壹路遠送到原野。遙望身影漸不見,串串淚珠如雨連。女子壹朝遠嫁,從此分別,家人會十分傷感。

 3、兢兢業業,如霆如雷。——《詩經·大雅·雲漢》

 兢兢:恐懼貌。業業:感到危險的樣子。霆:霹雷。句意:如同在雷霆的包圍之中,感到危險和恐懼。現在指小心謹慎、認真負責為“兢兢業業”。

 4、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邶風·擊鼓》

 有個文雅的君子,他努力進修學業,就像切斷骨角制成骨器壹樣,又如磨光象牙壹般,似雕琢美玉,又和磨制石器相同。後以“切磋琢磨”比喻人們在學業德行上應當互相商討研究,取長補短。

 5、綠兮衣兮,綠衣黃裏。心之憂矣,曷維其已。——《詩經·邶風·綠衣》。

 綠外衣啊綠外衣,綠外衣裏有著黃襯裏。心裏的憂傷啊,何時才能停止。詩中的主人公看著愛妻為自己精心縫制的衣服,不禁睹物思人,引起了對亡妻的無限思念之情。詩人以借物抒情的方法,通過對綠衣的反復詠嘆,抒發了對亡妻的真誠懷念之情。語句雖樸實,卻感人肺腑。

 6、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壹方。——《詩經·秦風·蒹葭》

 金秋之季,拂曉時分,露濃霜重,蘆葦沾滿了晶瑩潔白的霜花。壹位男子來到河邊,翹首佇立,找尋那個人,那個人在河那壹方。抒發了詩人對所懷念的女子可望而不可及的苦悶心情。

 7、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邶風·擊鼓》

 我曾對妳發誓,無論生死離合都永不變心。我緊握著妳的手,要與妳白頭偕老。用以形容對愛情的忠貞不渝,或表達山盟海誓。

 擴展閱讀:詩經簡介(中國最早詩歌總集)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壹。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壹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