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毛詩序》原文及翻譯

《毛詩序》原文及翻譯

《毛詩序》原文及翻譯如下:

原文:《關雎》,後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

詩者,誌之所之也。在心為誌,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故詩有六義焉:壹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

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

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是以壹國之事,系壹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

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是謂四始,詩之至也。

然則《關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風,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鵲巢》《騶虞》之德,諸侯之風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雎》之義也。

翻譯:《關雎》,是講後妃美德的詩,是《詩經》國風的第壹篇,君王用它來教化天下而矯正夫婦之間的倫理關系。所以可以用以教化鄉村百姓,也可以用以教化諸侯邦國。風,就是諷諭,教化;用諷諭來感動、教化人們。

詩,是人用來表現誌向的,在心裏叫誌向,用語言表達出來就是詩。情感在心裏激蕩就會表達為語言,語言不足以表達,就會籲嗟嘆息來繼續它,籲嗟嘆息還不盡情,就會長聲歌詠,長聲歌詠仍不滿足,就會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情感表現為聲音,聲音組成宮、商、角、徵、羽的調子,就是音樂。太平時代的音樂平和而歡樂,它的政治就平和通暢;動亂之世的音樂怨恨而憤怒,它的政治就乖戾殘暴;亡國之時的音樂悲傷而憂思,其國民就困頓。所以矯正政治的過失,感動天地和鬼神,沒有超過詩歌的。古代的君王正是以詩歌來矯正夫妻之道,培養孝敬,敦厚人倫,完善教化,移風易俗。

所以詩有六義:壹叫“風”,二叫“賦”,三叫“比”,四叫“興”,五叫“雅”,六叫“頌”。天子用“風”來教化平民百姓,平民百姓用“風”來諷諭天子諸侯,用深隱的文辭來作委婉的勸諫,這樣寫詩的人不會獲罪,聽詩的人足可以警戒,這就叫“風”。

至於王道衰微,禮義廢弛,政教敗壞,諸侯各國各自為政,老百姓家風俗各異,於是“變風”“變雅”的詩就產生了。國家的史官明白政治敗壞的事實,感傷於人倫的廢弛,哀痛刑政的殘酷苛刻,於是吟詠自己的情感,用來諷諭君上,這是通達政事的變化而又懷念傳統風俗的。

所以“變風”是發於內心的情感,但並不超越禮義的規範。發於內心的情感是人的天性;不超越禮義,是先王教化的恩澤久遠。因此,如果詩吟詠壹個邦國的事,通過壹個人的心意表現出來,就叫作“風”;反映天下的事,表現的是包括各國的風俗,就叫作“雅”。“雅”,是正的意思,說的是王朝政教興衰的緣由。

政事有小大之分,所以有的叫“小雅”,有的叫“大雅”。“頌”,就是贊美君王盛德,並將他的成功的事業稟告神靈的。(“風”“小雅”“大雅”“頌”)這就是“四始”,是詩中最高的了。

既然如此,那麽《關雎》《麟趾》的教化,原是周文王時的“風”,所以記在周公的名下。“南”的意思,是說教化是從北方到南方的。《鵲巢》《騶虞》的德行,本是邦國諸侯的“風”,先王用它來教化,所以就記在召公的名下。《周南》《召南》,是規範最初時的標準,是王道教化的基礎。

因此,《關雎》是贊美得到賢淑的女子,來匹配給君子的,憂慮的是如何進舉賢才,並非貪戀女色;憐愛靜雅的美女,思念賢良的人才,卻沒有傷風敗俗的邪念。這就是《關雎》的要義。

《毛詩序》簡介

《毛詩序》是中國古代詩歌理論著作。漢代傳授《詩經》有齊、魯、韓、毛四家,趙人毛萇傳詩,稱為《毛詩》。《毛詩》三百零五篇均有小序,其中第壹篇《周南·關雎》的小序之後有壹段較長的文字,後人稱為《毛詩序》或《詩大序》。

關於其作者,歷來眾說紛紜,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兩說:壹說為孔子弟子子夏所作,壹說為漢人衛宏所作。壹般認為,《毛詩序》的撰寫從先秦延續至兩漢,非成於壹人壹時。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毛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