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阿斯爾的歷史淵源

阿斯爾的歷史淵源

阿斯爾是對察哈爾草原流傳的壹種古老音樂的統稱,最初屬於皇家貴族音樂,是元代盛行的蒙古族宮廷音樂。其中“阿都慶阿斯爾”排在察哈爾八首阿斯爾之首,具有傳承歷史長、傳播範圍廣、保留完整等特點。據考證,阿都慶阿斯爾及察哈爾草原上流傳的其他阿斯爾音樂60%集中在鑲黃旗,反映了察哈爾蒙古族獨特的民俗風情,被稱為“宴曲之首”常用於大型慶典活動。

阿斯爾在傳播與傳承過程中,主要以官方和民間途徑進行。官方以王公府邸“樂班”演奏,壹代代樂師相傳為主要傳承關系,民間則以師徒相傳為主要傳承關系。王府音樂與民間音樂兩者相互依存,彼此滲透,並在壹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阿斯爾作為宴樂形式,既受到民間音樂的影響,也得到王府樂班樂師,以至文人雅士音樂家的青睞。另外,王府樂班的樂師們,大多數是來自於民間技藝高超的演奏家和藝人。他們在演奏阿斯爾的實踐中,也參與了加工和豐富阿斯爾的創作活動,使其在長期的傳播與傳承過程中,具有了王府音樂與民間音樂的雙重特征。

清初以來,隨著察哈爾地區盟旗制度的建立,察哈爾各旗時常舉行規模較大的宴會、那達慕等活動。民間的各種風俗活動及寺廟僧侶的佛事也從未間斷過。阿斯爾作為本地區重要的藝術形式,與上述這些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本地區文化藝術的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換言之,察哈爾地區廣泛的社會民俗事項,需要阿斯爾樂曲,而阿斯爾樂曲也通過社會民俗事項得到廣泛傳播,在民眾中得到普及,從而形成了良性互動的關系。

新中國成立後,內蒙古各民族的音樂文化進入了全新發展時期。上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自治區主席烏蘭夫鼓勵內蒙古文工團從民間吸納器樂人才。當時的馬頭琴大師色拉西、四胡大師孫良,以及阿斯爾高手巴布道爾吉、薩仁格日勒等人都調入了內蒙古文工團,使蒙古族傳統樂器和樂種走上了專業文藝舞臺。1955年,內蒙古歌舞團進京演出,開幕式就是《阿斯爾》歌舞和樂曲,率先將這壹古老的宴樂搬上舞臺,贏得首都觀眾贊美。同年,由內蒙古各文藝團體骨幹所組成的文藝隊,排演了大型合唱《內蒙古好》,其主題音調取自器樂曲《阿都沁·阿斯爾》,合唱獲得專家的好評,中央電臺專門派人來錄制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