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樂感是可以培養的嗎

樂感是可以培養的嗎

樂感是可以培養的嗎

妳知道樂感是可以培養的嗎 ?很多都不知道樂感是可以培養的,多數人都認為妳這個人沒有音樂天賦,不用學了,那誰天生就有音樂天賦的,都是平時的努力,下面我來告訴大家樂感是可以培養的嗎 ?

樂感是可以培養的嗎1

那我們要怎麽培樂感呢?

壹、培養聽覺

音樂是壹種聲音藝術,培養孩子的樂感,聽覺是關鍵。我們可以給孩子聽壹些優秀的音樂作品,讓孩子用自己的耳朵去辨別節奏,培養孩子對節奏的感受力。也可以給孩子聽記壹些他自己喜愛的音樂作品,這樣更有助於孩子對音樂作品深層次的理解與掌握。

二、重視唱譜

壹般爸媽是不是以為學琴就只要會識譜並能彈奏出來就好了?其實不是,樂譜是由符號和圖形組成,它是視覺性的,孩子們需要通過唱譜,才能真正的把符號變成聲音。而演奏樂器就是把已唱會的“內心音樂”提取出來,變成特定的樂器聲音,再通過耳朵的辨別、糾正,才能形成好聽的音樂。

三、培養對曲子的欣賞能力

了解曲子的創作背景和作曲家的人生經歷有助於孩子更好的理解、演繹曲子。比如曲子是在表現晚上優美的月色,那麽孩子就可以想象著夜晚月光灑在湖面上,波光粼粼的湖面安靜而優美的畫面,再通過演奏曲子來表達作曲者當時的情感,這也能使練琴更有趣呢!

四、註重音樂表現力的培養

音樂的表現力就是要以準確的節奏、恰當的力度和速度,自然而美好、真切而飽滿的感情把樂曲的藝術形象再現出來。爸媽們和孩子不要抱著練琴只是練琴,不是演繹曲子的心理,練琴時都不投入情感,還怎麽能在演繹曲子的時候投入情感呢?

樂感是可以培養的嗎2

壹、必須多聽、多看、多思考

(1)“多聽”。音樂是壹種聲音的藝術,它是依靠樂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和音色的對比、變化有規律地組織起來,形成音樂形象,並通過器官來感受的壹種藝術。人與音樂的最初接觸就是聽覺。所以,要引導學生通過多聽音樂,在頭腦中樹立壹個審美標準和分辨優劣的能力。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音樂時,要用心的體會,發展與建立內心聽覺。並且大量的去聆聽各類音樂,通過對音樂作品的反復聆聽,音樂素質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產生良好的內心聽覺。但在沒有很好的分辯能力時,應盡量接觸優秀的音樂作品。在聆聽的同時,通過老師的引導來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另外,聽記壹些自己喜愛的音樂作品更是有助於對音樂作品的深層次理解與掌握,它可以帶來多方面的益處,起到培養樂感的目的。

(2)“多看”。是指閱讀與觀看。建議或指導學生多讀多看音樂家傳記、音樂大師訪談錄、了解音樂大師是以怎樣的方式來思考問題。如音樂神童—莫紮特、鋼琴詩人—肖邦、歌曲之王—舒伯特等。也可以經常觀摩高質量的音樂VCD。教師(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也可以現場演奏作品。用各種方式來增強學生的樂感。

(3)“多思考”。就是要做有心人。平時把音樂作為自己生活的壹部分。在有條件時不忘多聽、多看、多記錄自己的感受。在多聽多看的過程中,如果對美的聲音及音色形成了壹定的內心聽覺和要求,這將直接對學生產生重要的影響。因為壹旦有了正確的美的概念,他們必然會去追求,並朝著這個目標努力。我校有壹支琵琶演出隊,雖然她們演奏的技巧已較嫻熟,但演奏樂曲總是不能打動人,也就是說不好聽。我就註意培養她們,啟發她們要多動腦做音樂的有心人,要在腦中形成美的概念。自然她們在平時的日常練習中對自己演奏有了美音的要求,避免了練習的盲目性。通過兩年的培養和訓練,她們的音樂素質和修養有了明顯的提高。在2002年蘇州市吳中區中學生樂器大賽中獲得壹等獎。所以,多動腦做音樂的有心人,提高學生的樂感,將會避免日常訓練的盲目性,事半功倍,大大提高效益。

二、必須加強視唱練耳的教學。

重視視唱練耳的教學是培養樂感尤為重要的。視唱練耳包括聽覺訓練視唱兩大部分:聽覺訓練通常來說應該從小抓起,但大部分學生沒有條件。壹般來說學前學過音樂的學生聽覺能力相對較強。所以,盡早接觸音樂對培養樂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聽覺能力提高了才有可能促進和提高效率。聽覺的提高具體來說應從音程著手,各種旋律、和弦都是由音程構成的。因而掌握音程就是掌握了視唱練耳的基本核心。而音程的訓練必須從構唱、聽辯著手,目的是提高和訓練學生的音樂素質。視唱是視唱練耳中的另壹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聽覺訓練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並不是獨立的。通過科學有效的、專業化的視唱訓練,能很好的促進和發展聽覺的能力。因為旋律中的各類音程、各種節奏都在視唱中學習到。但要註意視唱是學生的壹大難題,有的學生“五音不全”、有的學生根本沒有訓練過。教師要從實際出發由淺入深的進行教學:

(1)可從節奏入手過渡到視唱。節奏相對來說比視唱要好掌握。可抓住這壹特點進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訓練。在視唱中先掌握好節奏,再過渡到視唱,這樣學生較容易掌握。(2)從唱準單音過渡到旋律。音樂教學中,學生不僅要會聽,而且要會唱。唱和聽缺壹不可。可先唱準音階,然後對學生進行級進、跳進的練習,使學生能從多變的音階中更好的把握每個音的音準。其次讓學生通過聽辯單音,對音高、音準進行識記和鞏固練習,把所聽的旋律記下來進行視唱,這樣聽唱兼顧更好的促進了學生對音準的掌握。(3)可從律動方面著手。學生的特點是好動,遇到較難的節奏,先進行律動的訓練再過渡到演唱,這樣迎合了學生的特點,他們會立即感到容易並很快能貼切地表達出來。那些樂感較差的學生,大多數並不是無可救藥的,正確引導他們借助於自身體態律動來表現音樂,不失為壹個有效地提高音樂感覺的舉措。

要唱好視唱,還必須養成從視新譜開始就把各方面做到位的好習慣。首先對自己的音準、節奏、發音都要有要求,做到精確和完美,凡是產生了錯誤都要立即停止重來。其次,對於所唱的旋律要有樂句的整體感,要明白旋律中的音不是孤立的,音與音之間是有聯系的。總之,視唱練耳是壹門較為復雜、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的課程,要很好的掌握它,必須經過不斷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訓練。

三、必須重視音樂表現力的培養

音樂的'表現力就是要以準確的節奏、恰當的力度和速度,自然而美好、真切而飽滿的感情把樂曲的藝術形象再現出來。在教學中教師根據樂曲的內容和曲調特點,在學生感受力、理解力和技術水平的範圍內,適當的向學生揭示樂曲的藝術形象是十分必要的。如在欣賞法國音樂家聖桑的《動物狂歡節》這首樂曲時,教師做適當的點評學生們就興趣大增,因為生動活潑的音樂旋律把各種不同的動物“獅子”“雞”“大象”“鳥”等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了。他們感覺到非常形象,貼近生活。另外,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的實踐活動,從中感知音樂所表現的情緒,並產生心靈上的***鳴。可組織各種音樂培訓班,在掌握了基本演奏、演唱的同時進行校內外的匯報演出,增加藝術實踐的機會。通過藝術實踐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針對音樂鑒賞的能力,形成由感性到理性良好外部環境的優勢。去進壹步實踐音樂感性教育的目的,完善音樂感性教育的途徑。學習不同的樂器和學習演唱不僅能提高學生自身的音樂素質,而且也可以通過他們更加具體和專業化的訓練來增加感性經驗的儲備,並隨著這種感性經驗的不斷積累、不斷提高,使得他們的感受能力更加接近藝術的實質。

不少人認為,樂感是天生的,後天很難培養。但是實踐證明,樂感是完全可以經過科學的訓練而獲得。但勤學苦練是必須的,因為有了壹定量的積累,才能產生質的飛躍。同時必須重視上述幾個方面的培養和訓練。並且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音樂作品內容的優劣、情感的健康於否、具有鑒別的本領。這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以後的藝術修養具有重要意義。有了壹定的修養,就可以通過長期的音樂藝術熏陶,培養高尚的情操,促進學生正確人生觀的形成。

絕對樂感

指的是在聽到某種聲音的瞬間,就知道這種聲音名稱的能力。

擁有絕對音感的人,能從平時不為人註意的雜音中分辨出是何種聲音。

絕對音感的能力指在沒有給基準音前,聽者能分辨任壹音的音名及音高。這裏的任壹音是針對音準調律無誤的音(pitch),而不包含噪音或無明確音高的聲音。更甚者能分辨出壹群音的個別音名及所屬位置。相對音感則泛指給予壹基準音,能正確分辨其他音和此基準音的音程或調性上的相對關系,換言之,重點是音和音之間的關系,而非正確聽出任壹音的音高和音名。不過壹般沒受過音樂訓練,但能歌唱音準大致無誤的人,也能算是淺顯的相對音感,即使無法辨明音程。

相對音感的運用較為廣,主要是大多數的音樂除了無調音樂或單以音色為結構主導的音樂外,都是建立於有調音樂上。而相對音感也比較容易訓練,相比之下,許多具絕對音感者並沒有特別受絕對音感訓練,是以很多人以為絕對音感是其來自有或說天生的。但事實上並沒有人是天生就有絕對音感這會事-音樂天份是自然而來,音準本身卻是人為設定的結果。有些人不經意地就有,是因為從很小的時候就接觸音樂,特別是要讀譜的非轉調樂器,如提琴、鋼琴。然而絕對音感的"絕對"常讓人誤解,誤以為是絕對,其實不然。

音樂的音高之定音,如A = 440Hz (中央C低小三度)是人為定出來的,並非自然律的。更精確地說,是每個民族於每個時代為方便或其他原因、甚至政治理由而定的。例如,西方於Mozart時代,其定音略比現在差了大約壹個小二度(半音),換言之我們現在的C快要等於當時的C#。如果Mozart聽到自己的曲子於現在被演奏,可以說已被轉高了壹個半音。至於西方定音為何越來越高,這和和提琴工藝、管弦樂的發展、歌劇院推崇飆高音等有關,有些人甚至用奇怪的宇宙論(通常是行星間的關聯)、黃金分割比的論點來解釋原因,並有許多論文。

中國的民樂則沒有所謂真正的定音,通常是於表演前花旦吊嗓時,看當下能唱多高,胡琴樂手或伴奏樂手就定空弦的相對多高(當然在樂器能有應有效果的程度內)。歷代官方則用銅鑄的鐘來定音,通常也稱作黃鐘,此名亦為壹音名並有基準的意謂。但由於每壹新朝代為顯示當朝之新氣象,往往每壹代都毀掉之前壹代的鐘,而重新作壹定音。是以並沒有什麽頻律是壹定要是什麽音,重要的是相對音程是對的。以上幾個論點在於,音高是被制定出來,甚且每個時代不同,是以沒有人是理所當然天生就能猜到這時代用什麽樣的音準,而有絕對音感。

前面所言,絕對音感之"絕對"常被人誤解也是在於音感並非絕對。人耳和視覺相當,有些時候看橘色會覺得有點偏紅,有時覺得有點帶黃,但妳還是認為它基本上是"橘"色,因為在"橘的大致範圍"裏。音高本身亦然,壹個有絕對音感的人,並不會因為聽到441Hz就認為是走音的A。也有人誤以為有絕對音感者聽非建立於A = 440 (假設其相對音程是ok,但基音是於半音之間),會很痛苦。其實並沒有這回事。於音樂中,重要的是"相對"音高,而非絕對。聽者最多只是於壹開始有些知覺,隨後問題並不大。這樣的例子也曾於Mozart的故事中提到,如有壹回Mozart告知其他人,他們的弦樂器略於半音和半音之間。 Mozart並沒有因略低或略高於基準音而顯得痛苦。事實上於樂器中也不可能有"絕對"這回事,因我們大多數的樂器其壹並不幅合自然泛音系統,而是平均律,其二是樂器本身於每壹個八度也因其制作、樂器狀況、故意的調律(如鋼琴故意調成較寬廣的高低音域)而不會有絕對的情形,但它們都是在相對上合、非走音的範圍裏。

有絕對音感者也不是每壹個有的人都壹樣,之間也有能力的高低(又回到非絕對)。有些人只對自己的樂器靈敏,有些則都相當,有些人只記得自己樂器的某幾音,其它則不怎麽靈。這樣的情形和相對音感是壹樣的,並非每個具有相對音感的人都是同樣功力,絕對音感亦然。

當然,雖然除去絕對音感的迷思,其最奇怪的是為何絕對音感無法形成於大人,而都是不經意陪養的孩童。這點許多人做過研究,但都莫衷壹是。也有人發展出教成年人學絕對音感的方法,其是聽音的quality而非聽"音高",有效無效則不知。就為何孩童容易陪養出絕對音感,筆者的猜想是孩童在學習音樂時並沒有所謂"調" (tonal center)的概念,音高和音名本身是壹個蘿菠壹個坑。而後學習旋律時,其重點是在於相對音程,至於用哪個調起或哪個音是哪個音名並非重點,那時也等於是相對音較重於絕對音時。是以在音本身最抽象時,最容易建立哪個音高是哪個音名的絕對概念。當然,這個理論並無法完全解釋如胎教時,嬰孩已聽到相對的音程旋律等,是以此解釋也僅止於個人意見和少數理論之壹。但至少在此能清楚1)音高是被制定出來的、2)絕對音感並非天生,主要是孩童學習音樂時無形中陪養出、3)絕對音感也有壹聽覺上認可的範圍,並非絕對無誤、4)絕對音感的能力是有差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