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朝,子貢事灑掃,客至,問曰:“夫子乎?”曰:“何勞先生?”曰:“問時也。”子貢見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幾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討論不止,過午未休。子聞聲而出,子貢問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後言:“三季也。”客樂而樂也,笑辭夫子。子貢問時,子曰:“四季也。”子貢異色。子曰:“此時非彼時,客碧服蒼顏,田間蚱爾,生於春而亡於秋,何見冬也?子與之論時,三日不絕也。”子貢以為然。
譯文
早晨,子貢在大院門口打掃院子。有人來到,問子貢:“妳是孔子嗎?”
子貢答道:“有什麽事需要向我們老師請教?”
“我想請教關於時間的問題?”
“這個問題我知道,可以回答妳”
“那妳說說壹年有幾季?”
“四季。”子貢笑答。
“不對,壹年只有三季!”
“四季!!”
“三季!!”
然後就爭論不止,壹直爭論到中午也沒消停。
孔子聽到聲音,從院內出來,子貢上前講明原委,讓孔子評定。
孔子先是不答,觀察壹陣後說:“壹年的確只有三季。“
來人聽此,大笑而去。
待來人走後,子貢忙問老師:“壹年到底應是幾季?”
孔子答:“四季。”
子貢面露疑惑之色。孔子說:“這時和剛才不同,方才那人壹身綠衣。他分明是田間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壹生只經歷過春、夏、秋三季,哪裏見過冬天?妳跟這樣的人那就是爭上三天三夜也不會有結果的。”
子貢立刻明白了。
2. 鮑宣字子都文言文答案鮑宣字子都,渤海高城人。
好學,通曉經術,做過縣鄉嗇夫、束州守丞。
後做都尉太守功曹,推薦孝廉時做了郎,因病離官,又做州從事。
大司馬衛將軍王商征召鮑宣,推薦做議郎,後來又因病離開。
哀帝初,大司空何武拜宣為西曹掾,很敬重他,推薦宣做諫大夫,調任豫州牧。
壹年多,丞相司直郭欽向皇上進言說“:鮑宣措施煩苛,代二千石署吏判決訴訟案件,考察條款超出六條之外。
外出巡視乘車不駕六馬,而駕壹馬,只宿於鄉間公舍,被眾人非議。”鮑宣因犯錯誤被免官。
歸家幾個月,又被征召做諫大夫。
鮑宣每逢處在諫大夫的位置,常上書直言規勸,他的言辭質樸。
這時哀帝祖母傅太後打算與成帝母壹起稱尊號,給親屬封官爵,丞相孔光、大司空師丹、何武、大司馬傅喜開始堅持正義,違背傅太後的旨意,都被免官。
3. 孔子學琴文言文閱讀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司馬遷史記記載) 孔子學鼓琴師襄子〔1〕,十日不進〔2〕.師襄子曰:"可以益〔3〕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4〕也."有間〔5〕,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誌〔6〕也."有間,曰:"已習其誌,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7〕也."有間,有所穆然〔8〕深思焉,有所怡然〔9〕高望而遠誌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10〕而黑,幾然〔11〕而長,眼如望羊〔12〕,如王四國〔13〕,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辟席〔14〕再拜,曰:"師蓋雲《文王操》〔15〕也."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史記 · 孔子世家》)2.2 註釋 〔1〕鼓琴:彈琴."師襄子":衛國樂師. 〔2〕進:前進,此指不再學習新的曲子. 〔3〕益:加,增加,此意同"進". 〔4〕數:規律,這裏指演奏的技巧. 〔5〕有間:過了壹段時間. 〔6〕誌:誌趣,意旨. 〔7〕為人:作曲的人是壹個什麽樣的人. 〔8〕穆然:默然,沈靜深思的樣子. 〔9〕怡然:和悅的樣子."怡",高遠的樣子. 〔10〕黯:深黑. 〔11〕幾:通"頎",頎長. 〔12〕望羊:亦作"望洋",遠視的樣子. 〔13〕四國:四方,天 下. 〔14〕辟:通"避".辟席:即避席.古人席地而坐,離座而起,表示敬意. 〔15〕《文王操》:周文王作的琴曲名.2.3 譯文 孔子向師襄子學琴,學了十天仍沒有學習新曲子,師襄子說:“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說:“我已經熟悉樂曲的形式,但還沒有掌握方法.”過了壹段時間,師襄子說:“妳已經會彈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會曲子的意境.”過了壹段時間,師襄子說:“妳已經領會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說:“我還不了解作者.”又過了壹段時間,孔子神情儼然,仿佛進到新的境界:時而莊重穆然,若有所思,時而怡然高望,誌意深遠;孔子說:“我知道他是誰了:那人皮膚深黑,體形頎長,眼光明亮遠大,像個統治四方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還有誰能撰作這首樂曲呢?”師襄子聽到後,趕緊起身再拜,答道:“我的老師也認為這的確是《文王操》.” 這個故事在《史記·孔子世家》(原文壹段附後),《韓詩外傳》、《孔子家語》、《列子》上都有記載,它不僅給後人樹立了壹個難得的學習音樂的榜樣,也反映出身為萬世師表的大教育家孔子自己的好學、善學的精神和品質.“孔子持文王之聲知文王之為人”(《韓詩外傳》 -卷五),也再次涉及前面提過的“知音”的問題.。
4. 子奇治縣文言文滿分閱讀原文: 子奇年十余,齊君使治阿(阿縣).既而,君悔之,遣使追,適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載(同車者)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決之,必能治阿矣!"子奇治阿,鑄庫兵以作耕器,出倉廩以賑(救濟)貧窮,阿縣大治,魏聞童子治邑,庫無兵,倉無粟,乃起兵擊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戰,遂敗魏師.
譯文: 子奇十六歲的時候,齊國的國君派(他)去治理阿縣。不久,齊君反悔了,派人追趕。追趕的人回來說:“子奇壹定能夠治理好阿縣的,同車的人都是老人。憑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輕的人來作最終決定,壹定能治理好阿縣啊!”子奇治理阿縣,把兵庫裏的兵器鍛造成為耕田的農具,打開糧倉來救濟貧窮的人民,阿縣治理得整整有條。魏國的人聽說小孩子治理阿縣,兵庫裏沒有武器,糧倉裏沒有積糧,於是就起兵攻打(齊國)阿縣,阿縣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勵,以自己家的兵器打敗了魏國軍隊。
註解: 阿:地名,即今山東阿縣 治:治理 反:通"返",返回 既而:後來,不久 遣:派 ***載:同車 白首:老年人 夫:句首語氣詞,用以引起下文的議論,無實義 決之:決斷政事 耕器:農具 倉:倉庫 廩:倉庫中的糧食 賑:救災 私兵:私人武器
5. 關於孝子的古文,誰幫我找找○開宗明義章第壹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復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天子章第二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
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
《甫刑》雲:‘壹人有慶,兆民賴之。’”○諸侯章第三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
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
《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
《詩》雲:“夙夜匪懈,以事壹人。”○士章第五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
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
《詩》雲:“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
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於德義,而民興行。
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雲:‘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孝治章第八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詩》雲:‘有覺德行,四國順之。’”○聖治章第九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
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
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
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
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兇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
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雲:‘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紀孝行章第十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
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五刑章第十壹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
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廣要道章第十二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壹人,而千萬人悅。
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廣至德章第十三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詩》雲:‘愷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廣揚名章第十四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
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諫諍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
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感應章第十六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
6. 太丘二子閱讀答案的譯文譯文:有位客人到太丘長陳寔家過夜,陳寔就讓兒子元方和季方做飯待客,客人和陳寔在壹起清談時事,元方兄弟兩人把火加入竈裏,就壹同放下煮飯的事情,都去偷聽談話。
煮飯時竟忘了放上箅子,結果讓蒸的飯都落到了鍋裏。陳寔問他們:「飯為什麼沒冒出蒸氣呢?」元方和季方直挺挺地跪著說:「您和客人清談,我們兩人就壹起去偷聽,蒸飯時忘了放上箅子,現在飯煮成了粥。
」陳寔問:「妳們可還記住壹些所聽的話嗎?」兄弟兩人回答說:「好像還記得。」於是兄弟倆壹起述說,互相穿插補正,竟沒漏掉大人們說的每壹句話。
陳寔說:「既然這樣,只吃稀飯也就行了,何必壹定要乾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