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開時,迎來送往;
燈滅時,靜坐於明湖畔。
聶耳裏有這麽壹群人,
演出時,他們雖不是聚光燈下的人兒,
但卻影響著人兒能否華麗地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演出後,他們登上舞臺,默默地整理行裝,
迎接下壹場演出。
本文的主人公—— 吳海冰
正是這類人,
讓我們看看舞臺背後的他擁有的光芒。
2017年4月8日下午,聶耳劇場,《長征組歌》評審項目正在進行。
在舞臺控制室裏,吳海冰壹手持對講機,另壹只手迅速地在控制臺上按動,推上去,拉下來,手指隨著舞臺的變化而變化。
四年裏,情不知所起
2013年9月,音樂學院13級音樂學2班的吳海冰通過面試進入了音樂學院藝術實踐中心,在聶耳劇場開展了他四年的藝術實踐。
藝術實踐中心壹***有7個部門,吳海冰被分配在舞臺機械部門。他的工作地點在舞臺側上方的壹個不到五平方米的小閣樓裏,裏面擺放了三臺大機器,占據了小閣樓的二分之壹,兩個人站在裏面,轉身都有些困難。周邊都是壹些電櫃和電線,海冰說:“上面都是380V的三相電,為了安全,壹般都不會讓女生上來。”
舞臺機械的主要工作是吊麥,就是在演出時將舞臺上方的壹排話筒升降到最佳的位置。演出時,工作人員必須全程守在上面,及時根據舞臺上的變化情況對燈光、話筒做出相應的調整,閣樓裏的機器全部在高速運轉,散發的熱量充滿整個閣樓。海冰說,“冬天天氣冷還好壹點,夏天的時候學校畢業演出很多,裏面又跟個蒸籠壹樣,我們壹上去就會把衣服脫了,熱得除了脫衣服,沒有別的辦法。”
除了在舞臺機械工作,他最喜歡待的地方是上場門(舞臺左邊演員上場的門)。上場門是演員候場的地方,也是最混亂、最容易發生意外的地方。演出前,工作人員要將話筒調好、編好號,放成壹排,演員用幾號話筒要提前設計好,由必須工作人員親自給他們,以保證演出順利進行。“上場門常常要處理壹些緊急情況,這很能鍛煉自己的應變能力”,海冰說。
2014年,指導海冰工作的學長臨近畢業,他因表現優秀被調到控制室工作。控制室是舞臺的控制中心,裏邊有壹個長約1.5米,寬約0.8米的調音臺,上面分布著600余個旋鈕,200余個按鍵,40余個調音鍵,每個鍵都如黃豆般大小。這些按鍵主要是調節舞臺上聲音大小、頻率和頻譜,“每個人發出的聲音不壹樣,要聽他們的聲音來調節大小、發音頻率,才能讓觀眾聽得舒適。”海冰說。
吳海冰在控制室工作
“伴奏壓低壹點,再壓低壹點。”彩排調節音量時,吳海冰不時地走到觀眾席聽舞臺的發音,然後進行調整。
對於吳海冰來說,他的大學生活,不是在上課就是在聶耳劇場忙碌。當身邊的同學假期在宿舍休息或出去遊玩的時候,他仍在劇場忙碌著。
他家住北方,平時無法回家,大學四年只出去玩過4次,其中有兩次是去上海和廣州觀看舞臺藝術展。很多同學對他“沈迷於”舞臺工作表示不理解,但他不以為意。
“這份工作雖然很忙,但給了我充實的感覺。”,吳海冰表示,進入實踐中心後,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做,這些事情會推著他往前走以至於很少有時間迷茫。他在這種既辛苦又充實的過程中慢慢愛上了舞臺工作。
時刻訓練著,也時刻準備著
吳海冰在藝術實踐中心四年,基本每場演出都有他的“雕琢”。每學期劇場有近80場演出,四年600余場。在這600余場演出的背後,還有幾百次的彩排。
壹場優美、華麗、悅耳、亮眼的演出,要經過舞臺幕後工作者反反復復、盡善盡美的彩排。壹兩個小時的演出,可能需要壹天的時間做準備工作。
在周末,吳海冰常常七點起床,八點左右到達聶耳劇場。開始壹天的工作,分配人員、擺放道具、安裝設備、設備進場,調節燈光、調節話筒,所有彩排出現的問題,他都必須在演出前解決。
演出開始前半小時,吳海冰將手機放在了工作組規定的地方,拿起了對講機。“演出時,各部門通過對講機交流,不能玩手機,也沒有時間玩手機,”海冰說。對於舞臺演出而言,任何小問題都是大問題,都有可能成為重大演出事故。
舞臺控制的幕後工作,不僅是技術活,也是體力活。舞臺的上場門旁,擺放著壹些舞臺道具,地膠、大合唱的架子、鋼琴、桌凳等,工作人員介紹說,這個地膠需要兩三個男生才能把它擡到舞臺,然後合作鋪開。
對於舞臺藝術實踐中心的人來說,時刻準備著是他們的常態。“只要劇場有事就要立馬趕過去”,按時吃飯是壹件很重要的事,但有時候對他們來說也是壹件奢侈的事情”。吳海冰調侃道,因為壹旦錯過了吃飯時間就將不知道要餓著肚子忙到多晚。
劇場老師李豫虔說:“海冰是壹個很有責任心、踏實做事的人,劇場的壹些工作都挺放心地讓他幹。”面對劇場中心的學弟學妹,海冰像他的學長學姐壹樣以身作則,將劇場實踐經驗和教訓毫無保留傳遞給他們。正是這樣的壹種傳承,舞臺實踐中心已然成為藝術實踐的良好舞臺,為聶耳劇場每壹場精彩演出奠定了基礎。
生活還有詩和遠方
曾有人問過吳海冰,掌控舞臺這麽多年,有沒有想過“控制”自己的未來。他的回答是:“控制室就是我通往未來的舞臺。”
如果把人生比之為杠桿,信念剛好像是它的“支點”,具備這個恰當的支點,才能成為壹個強有力的人。2014年,大二的吳海冰找到了他夢想“杠桿”的“支點”。
“我是壹名師範生,但我選擇未來往舞臺工作這方面發展。”伴隨著學校的發展,吳海冰在聶耳劇場藝術實踐中心得到了很好的鍛煉,無論是對小演出還是大演出,校內演出還是校外演出,他都能很好的掌控,這種自信,讓他對未來充滿信心。
除了自己對舞臺工作的喜愛,學長的成功更給了他往舞臺工作發展的信心。郭振興是從聶耳劇場舞臺藝術實踐中心走出去人之壹,他在藝術實踐中心工作3年,2011年走出學校,自主創業。如今創辦了藝度-中國傳媒機構,在更大的舞臺上展現自己的風采。
吳海冰有了信念後,開始更加認真主動地學習舞臺的壹切,這時的他,就像壹頭充滿鬥誌的雄獅,在劇場的演出,無論出現了什麽問題,與自己是否有關,他都會主動去問,主動去想自己會怎樣解決。校外的團隊到我校進行演出時,吳海冰常常主動去跟他們交流,了解他們的設備和舞臺管理狀況。
2016年10月,吳海冰趁著假期去上海觀看了國際專業燈光音響展覽,此行讓他不僅對這壹行業的先進設備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而且還了解了這個行業的就業和發展前景。
2017年,吳海冰臨近畢業, 四年的實戰訓練,吳海冰相信,他的未來,也可以像學長的壹樣精彩。
4月8日傍晚,放學的人群早已散去,音樂學院回歸了沈寂,吳海冰在控制室裏待了壹會後,安靜地離開聶耳劇場。
這座2006建成,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設坐席1158個的聶耳劇場,燈開時,迎來送往;燈滅時,靜坐在明湖畔。這裏有吳海冰的青春夢想,也孕育著更多“吳海冰”的精彩人生。
作者:劉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