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的《悲慘世界》電影並不是根據原著小說改編,而是以音樂劇為藍本。《悲慘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讓本是壹名奴隸。由於饑餓過度偷了壹個面包而被人告發,使他入獄,在監獄中度過了19年。出獄後,他的思想麻木、無情,對於這個社會有無限的憤恨之情。因為他的身份,人們都遠離他、逃避他,這樣的情景讓冉阿讓感到了絕望,然而奇跡出現了,壹位善良的主教請他留宿,而且在他偷了主教家裏的東西被人帶回後,主教非但沒有告發他,反而為他開脫罪行,令他無罪釋放。
再後來,冉阿讓成為了壹名市長。他真的是壹名很好的市長,開了壹家紡織廠給婦女提供崗位工作,他不剝削工人,讓市裏的人們過上好日子。然而,當他知道有壹名無辜的人被誤認為冉阿讓時,在經過壹段心理矛盾過後,他毅然挺身自首。這令人十分感動。與此同時,劇中還有壹名悲劇人物,芳汀正遭大難,臨死前,她將自己女兒托付給冉阿讓。接下來,是他與老朋友沙威的對話,冉阿讓只希望完成芳汀的遺願便隨沙威離去。我們壹直看到他將珂賽特領走便結束。
沙威這個人物的形象可以說是很有爭議。在電影中,他始終有這麽壹句對主人公唱的臺詞,……24601!(two four six o one)。這是冉阿讓的編號,旋律、音調始終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沙威在壹方面是正直公正無私,不輕言放棄;剛正不阿,是壹名合格的警察,始終捍衛著法律的公平公正。而在另壹方面,鐵石心腸,無情無義,冷酷無情,頑固不化,況且他是主人公的對頭。
電影裏側重對人物內心的刻畫,比如冉阿讓在馬車上抱著熟睡的珞賽特時的壹段獨白。對珞賽特來說,冉阿讓是她的救贖,讓她脫離了可怕的德納第夫婦;但同時她也是冉阿讓的救贖,讓他不再是孤獨的壹人。
冉阿讓的懺悔仿佛就如同我們每個人懺悔,我們都是渺小的個人,我們曾經不斷的犯錯,我們曾經豪情萬丈、理想豐滿,我們曾經深陷又掙紮,日子日復壹日,年復壹年,我們還在不斷地重復舊路,我們還在不斷地犯錯,我們不可原諒,我們美好的壹切仿佛早已遠去,永不再來,我們孤單影只,匆忙恐慌,為五鬥米而賤賣尊嚴,我們不斷追問自己,心中的向往是否不再,希望是否已雕謝,我們要追求什麽?我們曾經的夢想還有沒有努力去追逐過、實踐過?
當我們讀過或者看過《悲慘世界》後,都應該擁有冉阿讓壹樣的精神品質,去感化我們周圍的人,用善和愛來對待身邊的每壹個人,讓社會變得更溫暖,讓整個世界都充滿愛的陽光!
看過電影之後,我渴望去看原著。所翻拍的電影如此,原著必是巨著中的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