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邕寧 壯族八音 研究
中圖分類號:J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7(a)-0247-02
八音壹詞最早出自上古時代,泛指音樂,至西周,人們把各種樂器按制作材質不同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是為“八音”,又稱“八音分類法”。此外,當前遺存且廣泛流行於民間的壹種器樂合奏形式也稱為“八音”,這兩種八音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聯系,學界目前還沒有得出確切考證結論。本文所述“八音”是這種民間器樂合奏形式。
邕寧位於廣西南寧東南部,2005年南寧市撤銷邕寧縣,成立南寧市邕寧區,下轄蒲廟鎮、新江鎮、那樓鎮、百濟鄉、中和鄉5個鄉鎮,總人口約32.39萬人,壯族占其總人口的94.59%。[1]邕寧八音是廣西壯族南路“八音”的典型代表,也是廣西民間吹打樂的壹個縮影,特別是申報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後,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民間藝人的積極推動下,正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
1 歷史源流之謎
邕寧八音乃至壯族八音的起源至今仍是個迷,目前學界有兩種說法比較常見,壹說是引用南宋周去非撰的《嶺外代答》卷七·樂器門“平南樂”的記載:“廣西諸郡人多能合樂,城郭村落,祭祀、婚嫁、喪葬,無壹不用樂。雖耕田,亦必口樂相之,蓋日聞鼓笛聲也。每歲秋成,眾招樂師教習子弟,聽其音韻,鄙野無足聽,唯潯州平南縣,系古龔州,有舊教坊樂,甚整。異時有以教坊得官,亂離至平南,教土人合樂,至今能傳其聲。”[2]認為南宋時期從漢族地區傳入的“鼓笛之聲”是壯族八音的濫觴;另壹說是根據八音藝人的回憶,認為壯族“八音”形成於清代,盛於清末民初。民初,蒲廟那路壹帶,在農村舉辦婚嫁、祝壽、新居落成、迎賓等喜慶活動時,大家都請“八音班”吹奏,因此,壯族八音就十分盛行,1915年左右,在蒲廟那路,以黃大紀等人為主的壯族七人八音班就很馳名(現還遺有該班直徑近壹米的大鈸和壹面16斤的大銅鑼)[3],壯族八音起源於清代這壹說法,盧克剛教授在其《廣西少數民族“八音”考》中也從南路“八音”的主奏樂器嗩吶傳入廣西的時間推理上得到了壹定的理論支持。然而,無論哪種說法,目前都沒有確鑿證據給予強有力地支持,因此,壯族“八音”的起源仍需繼續研究。
2 邕寧壯族八音的組織形式
2.1 樂隊人員構成
筆者在田野調查中發現,最早的邕寧八音樂隊主要由男性構成,而如今的人員構成十分豐富,男女老少皆有,特別最近幾年很紅火的女子八音隊更是異軍突起,大有後來者居上之勢。以筆者調查的那路女子八音隊和新江娘子齊鳴八音隊為例,兩支女子八音隊,各有40多人的規模,隊員大多是農村婦女和小商人,最初的男隊員已所剩無幾,且主要從事教習、組織排練、管理宣傳等工作。這兩支女子八音隊在第壹、二屆邕寧壯族八音文化藝術節比賽中,連續兩年分獲壹二名的好成績,並多次應邀參加區內外各種慶典活動,隨著知名度的不斷攀升,中央電視臺、廣西電視臺等分別對她們作了專題報道,她們演出的範圍也從廣西擴大到全國。此外,那路村還有“小學生女子八音隊”,全部由2到4年級的少先隊員組成,在各種比賽和演出活動中同樣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2.2 樂隊編制
邕寧壯族“八音”的樂隊由大、小嗩吶、鼓、鑼、鑔、鈸、二胡、秦琴和壯族嶽鼓等組成,為壯、漢樂器的結合。現在的八音樂隊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八件樂器了,特別是近幾年,樂隊編制更趨向龐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嗩吶數量的增加。壹個40人的八音樂隊,嗩吶就有30余支,遠遠看去就像是壹個嗩吶隊,再根據各樂隊具體情況加上鼓1面、鑼2面、鑔2個、鈸2個等。表演時,鼓作為指揮者,嗩吶作為主奏樂器,鑼鼓齊鳴演奏起來頗具聲勢。二是樂器種類的增加。除增加嗩吶數量外,很多邕寧八音樂隊還根據各自實力,在樂隊中加入不同種類的樂器,如四人齊擂的大鼓、五孔笛(壯族樂器)、腰鼓、高胡等樂器,使得邕寧壯族八音的樂隊編制更加豐富,規模更加龐大,遠遠超過最初的八音班。因此,與其它地方的八音樂隊相比,邕寧八音的樂隊不僅規模大,而且樂器更趨向大型化。
3 邕寧壯族八音的活動場合及表現形式
3.1 活動場合及功能
邕寧壯族八音最初是為民間的婚喪嫁娶、祝壽、新居落成、迎賓等活動服務的,如今,雖然民間的民俗活動還有八音參加助興,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政府重視程度及邕寧八音知名度的不斷提高,參加重大慶典表演、進行政策宣傳與文化交流等已成為其新的活動陣地。筆者在采訪中得知, 2010年,僅那路村女子八音隊就參加各類演出22場,從參加“邕寧城區五周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匯演”到“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迎賓演出”再到“邕寧區民族文化、孝道文化宣傳演出”都能看到其身影,現今的邕寧八音已大大拓寬了其活動範圍、功能和社會影響。
3.2 表現形式
壯族八音從演奏形式上,可分為行奏與坐奏兩種形式。行奏即壹邊行進壹邊演奏,主要用於迎娶新娘、舞獅、舞龍、送葬等禮儀活動,樂隊行進中圍繞鼓廂或鑼鼓車演奏(行奏)[4]。坐奏是八音樂隊圍坐在主人家的八仙桌周圍演奏,主要在祝壽、紅白喜事、祭祀、賀新居落成等儀式活動時運用。隨著近幾年邕寧八音社會演出活動日益增多,壹種新的演奏形式便應運而生,即排列變換不同的隊列造型,以舞臺呈現的方式進行演奏。這種演奏形式的產生有其前提條件和物質因素,主要是樂隊人數、編制的大幅增加和社會演出的需要,這種新形式,不僅能烘托氣氛,而且兼顧到觀賞性,這是邕寧八音發展中出現的新現象,對其以後的發展需要繼續加以研究和關註。
邕寧壯族八音從演奏風格來分,又分為文場和武場兩種形式。武場“八音”只用嗩吶,配以鑼、鼓、鈸等打擊樂器,氣氛熱烈歡騰;文場“八音”主要由絲竹樂器和輕型打擊樂器演奏,配以人聲清唱,風味輕盈飄逸,優美動人。[5]文場演奏最初與粵劇、邕劇緊密相連,當地群眾聘請戲班為祝壽、婚嫁、新居落成等演奏助興,如今隨著邕寧八音的發展,文場八音已不多見,多是武場八音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