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我期中考試的兩個論述題,幫忙看壹下,急

我期中考試的兩個論述題,幫忙看壹下,急

分類: 娛樂休閑 >> 音樂

問題描述:

老師布置的期中老師論述題***兩個,請知道的幫忙搜壹下資料,註意,是論述題。1.格裏高利聖詠是壹種怎樣的音樂(緣起,背景,風格特點方面) 2.復調音樂早期的發展情況(奧爾加弄,迪斯康特,經文歌) 謝謝啦

解析:

格裏高利聖詠

壹、 概念

用壹句簡單的話描述格裏高利聖詠的定義就是:以教皇格裏高利壹世命名的基督教禮拜儀式音樂,稱為格裏高利聖詠(gregorian chant),因其表情肅穆、風格樸素亦稱為素歌(plainsong)。應該說它是西方專業音樂歷史的源頭,它不僅僅具有宗教文化的職能,而且孕育出專業音樂的萌芽,不了解格裏高利聖詠的藝術傳統,就不能完全弄清音樂史的發展(柴科夫斯基的《1812序曲》的引子和尾聲中到采用了古老聖詠旋律《主啊,拯救妳的子民》)。

基督教從最初就認識到音樂對信仰的作用,使得音樂在宗教禮拜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經文以詠唱的方式出現就形成所謂的chant聖詠,格裏高利聖詠的形成過程也是十分復雜的,我們簡單了解壹下。

二、形成

基督教成為官方宗教後,很快在各地廣泛傳播,隨之而來的禮拜儀式也逐漸形成規模和系統,但各地的禮拜形式及其音樂部分——聖詠各具地方色彩(如壹百個人演哈姆雷特就有壹百個哈姆雷特),流行的主要有這樣幾個:羅馬的古羅馬聖詠(Old Roman chant)——是羅馬最古老的聖詠,它與後來成形的格裏高利聖詠之間,有或多或少的聯系,在格羅夫音樂辭典中有壹個詞條是Gregorian and Old Roman chant,其中較為詳細的探討了兩者的關系問題;安布羅斯聖詠來自於米蘭。基督教成為國教後,在羅馬形成兩個教會音樂發展中心,壹個是羅馬城,在那裏建立的第壹所教會唱歌學校(傳說是格裏高利所建),專門為禮拜儀式培養詠唱聖詠的歌手(算是較早的專業音樂學校),而另壹個中心就是米蘭,主教安布羅斯從東方教會借鑒,在禮拜儀式中加入以應答方式詠唱詩篇的形式,並親自編寫贊美詩,從而在米蘭形成了以他命名的“安布羅斯聖詠”;莫紮拉比克聖詠流行於西班牙和葡萄牙;凱爾特聖詠流行於愛爾蘭、蘇格蘭及英國北部。他們多少受到安布羅斯聖詠的影響;高盧聖詠流行在今天的法國、比利時地區,後來丕平登基為法蘭克國王後(加洛林文藝復興時期),高盧聖詠被禁止,強迫推行羅馬禮儀和聖詠,他的繼位兒子查理大帝,更進壹步在政治上擴張,使得各地都實行羅馬禮拜儀式傳統,從而在約8、9世紀左右,形成了以羅馬禮儀為基礎,融合了高盧地區禮儀因素的統壹的羅馬天主教聖詠禮儀——格裏高利聖詠。可以說,格裏高利聖詠是個混血,壹是教權和王權的聯合,壹是綜合不同地區音樂及禮儀因素的結果(主要是羅馬和高盧)。

那麽如此看來,似乎與教皇格裏高利本人沒什麽聯系,以他的名字命名聖詠的緣由又在何處呢?在壹些音樂史著作中,有壹些說法,說他曾派人到各地搜集聖詠,並編了兩本聖詠集(壹本彌撒唱經本,壹本日課唱經本),還創建歐洲最早的聖樂學校,還有傳說格裏高利聽象征聖靈的鴿子對他唱聖樂,從而記錄下曲調,形成聖詠。但可以肯定的是格裏高利壹世在6世紀末上任時,確實在統壹羅馬禮儀音樂方面作了許多努力,他在整頓教會內部的紀律、財政管理和禮拜制度著手,以政治家的魄力和手段,使羅馬教會的勢力得以鞏固和擴大。後來,為了維護教皇的權威,贊揚格裏高利壹世的功績,在加洛林王朝當權者的重視下,羅馬教會的聖詠(格裏高利聖詠集及之後編寫的新聖詠)統稱為“格裏高利聖詠”。

三、基本特征

格裏高利聖詠的特征來自與它的功能,宗教精神要求理性,禁欲,有節制,因而聖詠也呈現出樸素風格,歌詞為拉丁文,大部分為聖經內容,音樂要服從歌詞,因而旋律為無伴奏、無固定節拍,平穩進行(以級進和三度為主,偶爾四五度跳)的單聲部音樂,即興式的,而且是純男聲。(聽)

格裏高利聖詠的歌唱方式有四種:獨唱(少)、齊唱、交替演唱(交替聖歌)和應答演唱(應答聖歌)。演唱內容主要為誦經祈禱和禮拜歌唱,就如同歌劇中的宣敘調和詠嘆調,前者為半唱半說的朗誦風格,似和尚念經,後者旋律感稍強,突出莊嚴之感。格裏高利聖詠旋律根據歌詞與歌聲的結合關系分為三種類型:音節式(syllabic style)——壹字對壹音;紐姆式(neumatic style)——壹字對壹個紐姆符號(多音);花唱式(meli *** atic style)——壹字對若幹音,突出“花唱性”。下面幾種重要的格裏高利聖詠音樂形式體現了這三種音樂類型:

詩篇歌調(psalm tone):是最古老、最原始的聖詠旋律,內容是《聖經?舊約》中的150首詩篇,這些詩篇格律不嚴格,每句長短不壹,僅有上下句為壹節的框架,以平穩均勻的同音反復為主,屬於“音節式”聖詠。它的形式基本包括,引入的“起”(只用於第壹詩節),吟誦音(同音反復的音,快速歌唱壹詩節或句子),中間的“轉”(半終止)和結尾的“合”(是心旋律性最強的部分)。

交替聖歌(antiphon):原來為詠唱詩篇的方式,詩篇每壹節的上下兩句分別由二個唱詩班交替輪唱,後來這個交替的部分獨立出去成為“交替聖歌”,它屬於“紐姆式”聖詠。

應答聖歌(responsory):是格裏高利聖詠中最富藝術性的形式,它與交替聖歌壹樣,最初是指演唱形式——獨唱者領唱壹節詩篇,後唱詩班重復該節的前半部分。之後,唱詩班部分選用其他內容為唱詞,而且旋律越來越花俏,成為獨具特色的‘應答部’。它屬於“花唱式”聖詠。

贊美詩(hymn):是早期格裏高利聖詠中唯壹的詩體形式,屬“音節式”,有嚴格格律

聖歌(canticle):與詩篇歌調相似,但唱詞是聖經中其他內容,旋律裝飾性略強

短詩曲(versicle):以應答形式演唱,唱詩篇以外的內容

復調音樂早期的發展情況

奧爾加農(anum)

9世紀初,最早出現的復調音樂類型是奧爾加農(anum),它以格裏高利聖詠為基礎,在其旋律的上加入新的旋律(聲部)的復調形式,也多半是即興演唱。可分四種類型:

1、平行奧爾加農(月亮走,我也走):在已有的聖詠旋律的下方加入相距四度或五度的平行聲部,上面的主聲部是聖詠旋律,下面附加旋律稱為奧爾加農聲部,是平行五度進行。它還有復合的形式,就在兩個聲部各自疊置八度。德彪西擅用這種古音程,突出中空效果,作為壹種和聲上的色彩(中古調式)。平行奧爾加農的變化形式,同度到四度再到同度。

2、另外壹種,變化更為自由的奧爾加農,旋律進行有平行,斜行,盛行於11世紀,在規多的論著中有提到,反向、斜向增多,出現聲部交錯。11世紀兩本復調手稿抄本《溫徹斯特附加段聖詠集》,保留了豐富的奧爾加農,以紐姆符號記錄。音程結合以八度、五度和四度為主。

3、12世紀初,奧爾加農產生新的變化,附加的奧爾加農聲部從下方移到上方,並逐漸向華麗、流動性、裝飾性發展,從而形成華麗奧爾加農,在西班牙的孔波斯特拉修道院和法國利摩日(莫《圖畫展覽會》——<利摩日市場>)的瑪夏爾修道院的壹些手稿中有這種風格的奧爾加農出現。有此可以看出,原來是聖詠曲調已發生了變化,音變得長了,曲調已不十分明顯,僅有襯托的作用。從這時開始,復調音樂中使用的聖詠曲調開始稱為tenor,持續聲部或定旋律(14世紀),它猶如大樹的根,使音樂紮於宗教中,其枝葉的生長都從根部吸收營養(TSDT的功能進行,終究要回到主 *** ),它作為低聲部,是音樂的基礎。

4、有量奧爾加農要從節奏模式的產生說起,在記譜法發展中,音高明確之後,節奏才開始被人所註意,也是由於復調音樂出現的要求,多聲部在壹起結合就需要明確的節奏步調來控制。11、12世紀,形成了壹套節奏模式——六種節奏型,從節奏上可以看出“三分法”的拍子,相當於我們現在所說的八分之幾拍,當時這被認為是“完美”。在音樂實踐中,這些節奏的運用要靈活的多。有了固定的節奏就形成了所謂的“有量”,所有早期音樂中經常有說“有量卡農”“有量記譜法”等,都是指節奏上有規矩可尋。

第斯康特(discant)

旋律按照有量的節奏來演唱,就產生了新的復調形式(風格)——第斯康特。兩個聲部(聖詠定旋律和上方添加聲部)都按照節奏模式來組織旋律,從而形成上下聲部幾乎同時進行的音對音織體,而且上方聲部更加突出。看書P28譜例,上下聲部幾乎壹音對壹音,看看用什麽節奏模式。還壹種叫考普拉,壹般史書很少提到,格羅夫音樂辭典上有壹小段落詞條,給予了解釋,它是上聲部用節奏模式,下聲部保存原始聖詠的持續特征。

經文歌(motet)

追溯經文歌的產生要從克勞蘇拉(clausula)說起。克勞蘇拉實際上就是華麗奧爾加農中以第斯康特風格寫成的聖詠復調段落(格勞特音樂史稱第斯康特克勞蘇拉或替換克勞蘇拉——同壹聖詠定旋律可寫出許多克勞蘇拉,可根據場合選用),萊奧南和佩羅坦的奧爾加農作品中就有許多克勞蘇拉,二聲部居多,上方聲部沒有歌詞或僅有幾個音節.後來克勞蘇拉從奧爾加農分離獨立出來,並且為上方聲部添加新的拉丁文歌詞或法文歌詞,加上歌詞的克勞蘇拉就成為了motet經文歌。

簡單的給這壹體裁下定義就是13世紀產生的上方聲部(壹個或兩個)有獨立歌詞的復調聲樂曲。上方聲部指添加聲部,不僅音樂是新的,這回連歌詞都填上新的,用本國語的世俗內容,這樣就形成了不同旋律,不同歌詞的體裁類型,是宗教音樂受世俗音樂影響的典型。也就是由於經文歌這種隨意性使它倍受歷代作曲家的青睞,是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的音樂體裁之壹(屬宗教音樂),適合作曲家們展示自己創作才華的形式。

希望能幫上樓主,祝妳考試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