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生命因妳而動聽的影片評價

生命因妳而動聽的影片評價

壹個好老師對於學生的影響有多大,每個人都有親身體會。影片跨越30載,德萊弗斯以精湛演技及毫無破綻的化裝詮釋了壹個有血有肉有家庭生活痛苦的教師形象,他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遭遇諸多不幸,如兒子失聰。但他仍忠於職守,將自己對音樂的熱愛透過教育傳達給學子,可以說是音樂版的《萬世師表》。全片故事雖無太多新意,但處理得當,非常內斂,因此感人而不煽情。

美國電影《生命因妳而動聽》,講述音樂家荷蘭先生的真正誌願是作首流芳百世的交響樂,卻為生活無可奈何當起高校的音樂老師來,其後更將自己三十多年的青春貢獻於培育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後來也才驚覺自己成就原來是那麽大。他啟發並改變了數以百計的學生。荷蘭先生受到學生及家人的啟示,最終明白到人生並不會常常按照我們的計劃而行,而是要求我們接受意料之外事情的故事。

壹個好老師對於學生的影響有多大,每個人都有親身體會。影片跨30載,德萊弗斯以精湛演技毫無破綻的化裝詮釋了壹個有血有肉有家庭生活痛苦的教師形象,非常內斂,因此感人而煽情。

理查德·德瑞福斯的精彩表演是本片的亮點之壹,他因此獲得了金球獎及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的提名。音樂教師個人的家庭生活並非本片的重點,戲裏的大量篇幅著眼於霍蘭如何對學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方面。本片雖然稍顯冗長,但仍不失為壹部感人肺腑、溫情脈脈的文藝佳作。影片在表現時間的流逝感上,加入了各個歷史時期珍貴的紀錄片鏡頭,流暢地完成了不同年代的交替過程。音樂愛好者對此片也壹定會愛不釋手的——為了配合劇情的需要,片中融合了巴赫和貝多芬等古典作曲家的經典樂曲片段(如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美國作曲家喬治·格什溫的多部作品也不失時機地出現在劇中,悅耳動聽的旋律極好地烘托了影片的整體氣氛。

親情、愛情、家庭、學校、要怎樣權衡兩者,Mr.Holland讓妳看到什麽是對家庭的責任,什麽是對教育的認真。Mr.Holland本是壹名音樂人,後來在三十歲的時候轉為學校的老師。壹開始的他很不情願做老師,可是他認知到、音樂、藝術對壹個學生修身養性是多麽的重要。他教他們認識音樂,愛上音樂。他壹直都想自己寫壹首交響樂,可是因為學校、他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好像命運壹直對他開玩笑,他的兒子Cole是壹個先天喪失90%聽力的孩子,他壹直認為兒子不懂音樂、他放在學校孩子身上的時間比放在自己孩子身上的時間多得多。可是就在約翰列儂去世的那壹天,他發現自己的兒子懂音樂,懂自己對音樂的熱衷,所以他用手語為兒子唱了壹首約翰列儂寫給自己小兒子的歌《Beautiful boy》。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十年過去了,Mr.Holland已經六十歲了,時代也在變化、開始流行起各種流行音樂。教育部為了削減教育經費而放棄了音樂課程,因此、Mr.Holland退休了。這時候的Mr.Holland已經愛上了這個教育事業,在他要走的那壹天、他以前的學生全都來為他送行,並為他演奏了他自己寫的《美國交響曲》。

Mr.Holland影響了壹個又壹個孩子,他教壹個吹不好黑管的女孩什麽叫堅持、那個女孩最後成為了州長。他教壹個根本不懂音樂的卻在體育方面極有天賦的男孩打鼓,後來那男孩參軍後為國殉職。然而、最深刻的莫過於他與Miss.Morgan的那種微妙的情感,他排演壹部音樂劇,女主角正是Miss.Morgan,他告訴女孩怎樣理解音樂,他教她去選著自己該走的路,女孩慢慢的愛上了這個老師,她決定去紐約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在走之前她告訴Mr.Holland,希望他和自己壹起去紐約,壹起實現夢想。Mr.Holland壹定矛盾了很久、他默默的看著妻子為自己拍的照片,他最終決定留在學校、留在妻子兒子身邊。在離開的那個晚上,他去送女孩,女孩在上車之前,想要親吻他,他只是在女孩臉頰上清硺了壹下,他其實喜歡那女孩。可是,家庭的責任讓他留下了。印象最深的是在最後壹場表演時,女孩獨唱,Mr.Holland指揮,女孩看著她輕輕的唱出歌,他也靜靜的看著她,那壹刻覺得周圍所有人都不在了、只剩下他兩人在無盡的溫柔中對視。

這是繼Robin的《死亡詩社》又壹部讓人哭泣的關於老師的電影,作為壹個老師能夠如此的偉大,能夠舍棄自己的夢想,只為教育壹代又壹代學生。這種精神是如此偉大,在這篇文章裏放的背景音樂不是大家熟悉的《昨日重現》,而是另外壹首同樣感人的歌曲《落日之幻影》,教師真的很偉大。

雖然沒有華麗的技巧,沒有火爆的場景,沒有驚悚的情節,沒有蕩氣的情愛,也鮮有充滿哲理的話語,只是波瀾不興、行雲流水般地講述著壹個普通音樂教師三十幾年的教學歷程——壹段融合了音樂的人生經歷,簡單,瑣碎。可就在這如水的敘述中,處處充溢著溫情,師生之情、夫妻之情、父子之情……猶如陽光下的海水,無需渲染,卻時時沖擊、震撼著我,讓我壹次次地流淚,感動得壹塌糊塗。說《生命因妳而動聽》是壹部幾近完美的電影壹點也不為過,因為它演繹了人生的平凡與偉大、刻畫了心靈的細膩和飽滿,還有那貫穿劇情不同主題的音樂,演員精彩富有張力的表演。整部電影,音樂、歷史、人生相互交織,自然流暢,幾乎每個細節、每段對話、每曲音樂,都讓人流連。

影片講述的是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俄勒岡州的壹個故事,主人公賀倫酷愛音樂,有自己的樂隊,他夢想創作壹部能留芳百世的交響樂,但命運似乎在與他開著玩笑,讓他為生活所迫不得不暫時放下夢想,到肯尼迪中學謀到壹份音樂教師的工作,打算幹上四年就辭職回家,專心從事音樂創作。上班第壹天,他對校長說:“我取教育學位只為不時之需。”為此受到了校長的批評:“我不認為教學是末路工作。”那時,賀倫又怎能想到,這偶然的選擇竟是自己終身的事業。

賀倫走上了講臺,執起了教鞭,可是事多不順。因為胸懷夢想,不甘心當壹名音樂老師,自然也難以安心教學,工作總是敷衍了事。而學生素質也差,從教伊始,無心向學的孩子便給他來了個“下馬威”,說不出《C大調小步舞曲》,也不知道巴赫是誰,彈奏樂器走調,樂隊排練基本的協調都做不到,幾個月後的學科考試,班上學生的成績更是慘不忍睹。賀倫的自信心大受打擊,他的工作態度和業績也受到校長的質疑和否定。“數月來,我不斷觀察妳,在放學鐘響後,從沒任何師生比妳更熱衷和快捷到停車場的。”“作為老師有兩項工作:給青少年傳授知識,是的,但更重要的是給他們方向,以免知識給浪費。我不知道妳在傳授知識方面如何?但在指導方向方面,妳很失敗。”校長的嚴肅批評,妻子的耐心寬慰,好友體育教師比爾的現身說法,使賀倫認識到教育學生需要無私的愛心和充分的時間,於是開始調整心態,重新審視自己從事的這份工作。反思,改變,他將學生熟悉並喜歡的搖滾樂引入課堂,讓學生們感受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的聯系。賀倫無疑是壹個善於引導的好老師。他告訴學生,音樂是生命流淌的感覺,傳遞著生命和希望的信息。他說:“音樂不只是樂譜上的音符,音樂在妳的腦中,在妳的指尖上,在妳的心中。音樂關乎心靈和感覺,能夠用生命之美打動人。”他引導學生們了解音樂的奧秘,使他們明白音樂與心靈的關系。於是,教學上屢屢取得突破和成功,這讓他欣喜。從此,賀倫老師不再行色匆匆,刻板冷漠,而是面帶微笑,時常幽默,使原本枯燥無味的課堂氣氛逐漸活躍,他也開始被學生喜歡、敬佩。不知不覺中,賀倫老師已經愛上了教學工作,喜歡上了引領學生們熱愛上音樂的感覺。在那所學校裏,他壹教就是三十幾年,教了壹茬又壹茬的學生,用愛心、信任和理解,贏得了大家的尊敬和愛戴。

由於工作上的忙碌,賀倫老師無暇於音樂創作,當然在這方面無所建樹,而歲月不饒人,他老了,白發、皺紋、灰胡須……滄桑老邁、步態蹣跚,當年的夢想早已破滅。到最後,為節省開支,學校的股東會決定裁員,賀倫老師名列其中,理由是音樂不是學習的必要部分,學生還是要以文化知識為主。賀倫老師百感交集,甚至懷疑自己三十多年的教育是否可有可無,懷疑三十多年的選擇和堅持是否正確。在妻兒陪同下,他懷著失落的心情收拾起行李準備離開。在經過那留下美好記憶的音樂廳時,他忍不住停下了腳步。大門無聲打開,他驚呆了,舞臺正中,懸掛著巨大橫幅,上面赫然寫著——再見,賀倫先生。觀眾席上坐滿了人,大多是他教過的歷屆學生及社區裏的名人。他剛在門口出現,全場立刻響起熱烈的掌聲。原來,這是學生們給他的送別禮物,特別為他準備的專場歡送音樂會。當年那個樂感極差的吹單簧管的小女孩葛楚.淩,已經成長為今天的州長。她深情地致辭:“賀倫老師對我的壹生有深遠影響,對我們許多人的壹生亦然。但我覺得,他或會認為……這大部分的人生都是虛度。據說他經常在寫交響樂,那可令他名成利就的交響樂,但賀倫先生沒發達,也沒成名,除了在本區。所以他或會以為自己很失敗,但他錯了,因為我認為……他的成功比名成利就更甚。環顧妳四周的人吧,這裏沒壹人不曾受妳影響。全因妳,我們都成了更好的人。我們就是妳的交響隊,我們是妳作品的音符和旋律,我們是妳生命的樂章。老師,我們送回妳壹樣東西,給妳和壹直支持妳的師母,她等了三十年才聽到。若妳願意,不知可否上來,執起這指揮棒,帶領我們作‘美國交響樂’的首。”此時,整個會場掌聲雷動,經久不息。賀倫這才恍然明白,過去的三十多年裏,他的學生已經遍布四方。自己以音樂、誠摯,塑造出了壹顆顆善良、堅韌的靈魂。這些靈魂,才是自己最富抒情的音符,才是自己用終生心血和精力譜就的輝煌樂章。此時此刻,全校師生雷鳴般的掌聲就是對他的最好的報還和獎賞。賀倫老師激動萬分,強忍住從心底湧出的熱淚,緩緩走向舞臺,接過女州長遞過來的指揮棒,開始指揮起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作品——《美國交響樂》,給自己的執教生涯劃上了完美的句點。

伴隨那激昂雄壯的音樂,我深深地被震撼,心裏湧起壹陣陣莫名的感動。影片中讓我感動令我難忘的感人場景壹幕幕重現——

那個長著壹頭晚霞壹樣長發的小女孩葛楚.淩,每天在賀倫老師的指導下練習單簧管,但她吹腫嘴唇也找不準管音,自信心降到了零點,最後決定放棄。但賀倫老師不言放棄,他想盡辦法鼓勵她。他拿走了樂譜,問女孩:“當妳照鏡,妳最愛的是甚麽?”女孩回答:“我的頭發。”“為甚麽?”“我父親常說令他想起晚霞。”賀倫便對著她低語:“那麽吹出夕陽吧!”然後讓女孩閉上眼睛,尋找心中的藍天夕陽,終於,美妙的樂音像晚霞壹樣得到層層渲染。女孩做到了,終於做到了,她吹出了自己心中的音符。在柔美抒情的流暢旋律中,女孩滿眼漾著快樂,賀倫也壹臉欣慰。

黑人男孩路易華斯是全校最棒的橄欖球中衛,並有三次打入州決賽,但他學習異常遲鈍。為了拿到學分順利畢業,對音樂毫無感覺的他,在賀倫老師的建議下只好選擇學習大鼓。誰知他不識樂譜,連基本的節拍都不懂,始終找不到樂點。賀倫老師耐心地指導華斯用腳踩打節拍,還別出心裁地讓男孩戴上橄欖球頭盔,自己在男孩頭上輕輕敲擊樂點,讓男孩跟著節拍練習打鼓。最後,在壹次樂隊練習時,賀倫突然叫停,黑人男孩壹臉錯愕,賀倫老師告訴他:恭喜妳,妳終於找到了節奏!

就這樣,在賀倫老師的引導和熏陶下,原本缺乏音樂天賦的兩個學生分別學會了單簧管和大鼓。

後來,黑人男孩路易華斯於中越戰中陣亡,在他的葬禮上,賀蘭又使另壹個天才少年成熟起來。如此生生不息,綿綿不斷……

賀倫壹直指望兒子承繼他的未竟之業,不幸的是兒子先天失聰,根本無法體會音樂的美妙。壹個視音樂為生命的父親,卻要面對先天聾啞的兒子,真是殘酷。賀倫拒絕學習手語,拒絕與兒子溝通,不讓兒子捧他的樂譜,將兒子送進聾啞學校,很少去關註,埋頭教學,把本該給兒子的父愛全給了自己的學生們。父子之間隔閡很深,關系壹直很冷漠。父子的矛盾最終激化的時候,當他想要告訴兒子別碰自己的樂譜卻比出了“別坐”的手勢時,當兒子向他比了“混蛋”的手勢而他卻向妻子求證什麽意思的時候,他終於意識到這些年來自己這個父親是多麽不稱職。列儂被槍殺,壹個音樂時代終結,賀倫非常難過。兒子告訴父親,他雖然聽不見,但知道列儂,知道音樂,對這場悲劇他也感到難過。心懷歉疚的賀倫為兒子舉辦了壹場音樂會,專門以彩燈信號和手語表達音樂,給聾啞學生獻上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最後特別為兒子用手語“演唱”了列儂的《漂亮男孩》。當他發現兒子竟然能用身體感受音樂的旋律,心中頓時湧起壹股難以言狀的快樂……

沈浸在影片那些溫情的場景中,我壹次次地感動著,壹遍遍地思忖著。“人無論聰慧,無論笨拙,都有自己合適的位置,生命理應獲得尊重。”這壹點,賀倫老師直到退休的那壹瞬,教過的學生集聚在壹起為他送行的那壹刻,他明白了,他的學生明白了,淚水滂沱的觀眾——我也明白了。是的,我的學生,無論聰明,還是笨拙,都有他自己的位置。只要當老師的我不言放棄,只要他們能感受到老師的愛,能感覺到自己的進步,他們就會有更進壹步的信心和力量。

我猛然醒悟,影片講述的是壹個亙古的話題——生命的價值,教育的意義。這價值,這意義,如我壹樣,賀倫老師開始並不知道,到最後,當他所教的學生從四面八方匯集在壹起,為他送行時,他明白了。人生的道路,並不會純然按自己的想法和期望延伸,而常常要求我們接受意料之外的命運。從事教學,賀倫老師最初並非願意,卻在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裏,影響了壹代又壹代人。他在有意無意中,做了他們的領路人、指南針。他用音樂啟迪了他們心中最美好的部分,教會了他們什麽是音樂,使他們的生命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循環,而是閃爍著音樂的點點亮光。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蔭。很多時候,生活都是在我們不經意中完成的。那三十多年裏,賀倫老師真正創作出了偉大的作品,不是用樂器演奏的音樂,而是他所教過的那壹批批學生。每壹個學生都是他作品中的壹個音符,他們壹起構成了“賀倫先生的樂章”。或許,這才是真正令人感動的交響樂。

在那壹刻,我不禁回想起自己的生命,有多少感動都源於老師。在成長路上給我指引的是誰?那個說我寫字漂亮的人,那個說我畫畫好的人,那個給我的作文打上高分的人,那個鼓勵啟迪我的人,他(她)是我的老師。作為老師,我又該為我的學生留下什麽樣的影響和啟迪呢?如果用電影中的說法,學生的生命因老師而動聽,那麽,我有無讓學生的生命因為我的存在因為我的工作而更加動聽呢?片尾那《美國交響樂》激昂澎湃,會場掌聲熱烈,賀倫淚水盈滿眼眶……葛楚.淩的聲音再次在耳邊響起:“全因妳,我們都成了更好的人。我們就是妳的交響隊,我們是妳作品的音符和旋律,我們是妳生命的樂章……”此時此刻,我回想自己近二十年來的教學生涯,彌散心中的,是欣慰、感動和幾許思忖。如果,在自己的生命中,能夠聽到 “我們的生命,因為妳而變得動聽!”這樣的的聲音,那將多麽令人欣悅和自豪。

經典片段

最終校方因開支日益緊張,決定取消音樂、美術和戲劇課緩解經濟壓力。賀倫十分傷感,開始懷疑自己從事了多年的音樂教學,是否真的可有可無。妻子和兒子來學校接他回家,兒子已長成了小夥子,能夠和他像朋友壹樣的交流。賀倫經過音樂廳,推門進去,他驚呆了——懸掛的橫幅上寫著他的名字,觀眾席坐著校長和他教過的很多學生,在大家的掌聲中,賀倫感到十分欣慰。

當年吹單簧管的小女孩已成為本州州長。演奏前她發表了深情的致辭:“賀倫老師對我的壹生有深遠影響,對我們許多人的壹生亦然。據說他經常在寫交響樂,那可令他名成立就的交響樂,但他沒有發達,也沒成名,除了本區,所以他或會以為自己很失敗,但他錯了,因為我認為……他的成功比功成名就就更甚。環顧妳四周的人吧,這裏沒有壹人不曾受妳影響,全因妳,我們都成了更好的人。我們是妳的交響樂,我們是妳作品的音符和旋律,我們是妳生命的樂章!”……熱淚從賀倫的心底湧出,他走向舞臺,最後壹次指揮他用生命譜就的華彩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