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欣賞古典音樂打下基礎。古典音樂比較深奧、難懂,所以平時更要註意豐富孩子這方面的知識。成人可多給孩子講壹些古代的故事,看壹些古代的圖片,聽壹些古典樂器演奏的聲音。
2.欣賞古典音樂,應該註意方式方法,以引起孩子的興趣,激發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想象力活躍,較好地理解音樂作品。欣賞之前,成人可以把音樂作品的名稱、主要內容簡要地介紹給孩子。將故事結合圖片講給孩子聽,使孩子在聽音樂的時候有壹定的心理準備,能隨音樂作品所表達的內容產生壹定的聯想。
3.在孩子欣賞古典音樂時,可以結合故事、詩歌等形式來幫助他理解。如欣賞《十面埋伏》時,可以邊放音樂邊根據音樂情節進行講解,讓孩子體會到樂曲中的意境。另外,可以反復給孩子欣賞壹首古典樂曲,以加深印象。
4.讓孩子邊聽音樂邊做動作。
孩子在欣賞古典音樂時,常常出現各種面部表情或身體動作,這是孩子表現內心感受的壹種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加深感受。
另外,成人在選擇音樂時應註意選擇內容豐富、主題鮮明、結構簡單、孩子能夠理解的作品。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讓孩子進行欣賞,相信孩子壹定能學會欣賞古典音樂。
以上可供參考。
學會傾聽--如何欣賞古典音樂
因此我也主張妳先集中聽這中間壹大段的音樂,它們雖是上兩個世紀的精神產品,可是至今還遠未過時,其中那些最深刻之作,人類的重要精神財富,今天仍然常聽長新。
那麽,聽這壹部分又應該註意抓什麽重點呢?
許多愛好者自然而然地圍著壹座摩天主峰頂禮:貝多芬。貝多芬繼往開來,他壹手接下海頓、莫紮特的古典傳統,壹手又開拓出浪漫派的新天地。他的重要性再強調也不會過頭,他的重要作品又是聽之不盡,永遠新鮮的。我們最好盡量多聽壹些。因為在以後的聽賞中,無論是回顧他的前人,還是眺望其後來者時,妳都需要聯想貝多芬。
《英雄》《命運》《田園》這幾部交響曲,妳已經相當熟悉。人們也差不多都是先通過這幾部作品認識、也愛上了貝多芬。有的人還很早便瞻仰了《合唱》那座殿堂。然而它們都是需要反復傾聽,而也決不會聽夠的。我勸妳聽聽常常被人放過的另外五部交響曲。聽它們,妳既會從其中認出壹個妳已經熟悉,因而覺得親切的貝多芬;又會驚喜地發現,原來他還有妳所不知的性情!從“第壹”“第二”中可以見到他的青年時代。“第四”讓我們觸摸到壹副溫柔的心腸。“第七”“第八”則是壹個豪放不羈的人的玩笑,高歌狂舞。
等妳把前八首交響樂都反復聽出了意思,到那時再去聽“第九”,也許就容易從那反思與總結性的音樂中聽出更為博大深沈的境界了。
有兩首序曲也不可不聽:《愛格蒙特》與《萊奧諾拉第三》。尤其後者,實際上是壹部信息密度高、緊湊之極的小交響曲。
他那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我們連走馬觀花地聽怕也沒那麽多時間,更不用說都聽懂了。尤其像那部要演奏近壹小時的“作品106號”,許多人只好“高山仰止”了吧!然而,寧可少聽壹些別人的作品,也要細讀這幾部:《悲愴》《月光》《熱情》《暴風雨》和《黎明》(“華爾斯坦”)。
貝多芬殿堂中最深邃也是最不容易進人的部分,是那些弦樂四重奏。但倘要真想了解他的博大精深,特別是他暮年的思想境界,我們又怎能在它面前止步?不妨先聽壹些比較好懂的,例如F大調(作品 59號之二)那壹首,就是個易近入卻又極耐咀嚼的。
當妳已初步熟悉了貝多芬以後,可以順樂史之流而下,去認識群星燦爛的浪漫派了。但也不妨溯流而上,先去叩莫紮特之門。壹開始很可能會覺得他比貝多芬簡單,平淡無奇,引不起多大興趣。其實正是這種貌似簡單平淡,又無文學標題幫忙的音樂,要真知其中之味反而更難。也說不定要等到聽過大量音樂的多年以後,妳才能識其天真自然之美。而壹旦有所發現、從此必然迷上它,反而覺得別人的作品總有矯揉造作的成份,不夠味了。
假如聽過的曲目中已包括了莫紮特和貝多芬的重要作品,這便打下廠壹個堅實的基礎了。從此出發去聽標題音樂、民族樂派。後浪漫派的作品,都不會太陌生。因為他兩人是總結又是新的開頭,後來的人同他們是壹脈相承的。在這壹傳統的對比下,印象派會使妳耳目壹新。在飽餐了浪漫派。晚期浪漫派的肥甘之後,越過兩個世紀的時空去聽巴羅克音樂,雖然它是樂海的壹個源頭,但那種已化為歷史的音樂語言、風格,是很好的清醒劑。
從反復對比中獲得體驗,我們就會覺得自己的傾聽能力有所提高,似乎可以用比較自主的音樂思維去感受了。
具體的作品留待以後討論“怎樣聽”的問題時再談,這封信就算壹個開場白。
科普蘭強調得極是,千言萬語也不能代替傾聽音樂本身。我所能做的無非是以自己傾聽之壹得,敦促、協助妳去傾聽而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