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他的壹生簡介。比較簡單化。
1770年12月16日,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德國偉大的鋼琴家、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壹,在德國的小城——波恩出生。他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世人尊稱其為“樂聖”。其祖父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父親是壹個酗酒的宮廷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宮廷禦廚的女兒。
貝多芬3歲時,祖父發現了他的音樂天賦。父親急於把他培養成像莫紮特那樣的神童,在貝多芬4歲的時候,就逼著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管教十分嚴厲。8歲時,貝多芬第壹次舉辦個人音樂會。同年,他開始嘗試作曲。11歲時,他對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已十分熟悉。同壹年,他開始在劇院的樂隊裏工作[1]。在這種嚴酷的童年生活的影響下,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獨立的以音樂謀生的道路,養成了堅毅剛強的性格。
1782年,貝多芬12歲,他創作的三首題獻給“仁慈的國王馬西米裏安?弗列德裏希”的鋼琴奏鳴曲出版了,這是他首次出版的作品。這表明,他已朝著偉大音樂家的目標邁出堅實的步伐。
1787年,17歲的貝多芬訪問維也納,莫紮特聽了他的即興演奏後預言:有壹天貝多芬將轟動全世界。
1789年——1794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的思想意識給了貝多芬很多啟發,他感受到革命的力量,奠定了啟蒙思想。他追求正義和自由,用自己的音樂號召著人們為自由和幸福作鬥爭。
1792年,正是奧地利作曲家海頓名聲大震之時。22歲的貝多芬第二次來到維也納,開始跟海頓學習音樂。由於不適應他的教學方法,最終貝多芬離開了海頓。
貝多芬早年跟許多老師學習過,其中稱得上是音樂史中偉大人物的,當屬海頓和莫紮特。但是他並沒有走他們的道路,而是堅持朝著自己的個性和才華發展,為音樂創作道路開辟了全新的世界[2]。
貝多芬的生活道路非常坎坷。他的聽覺從1796年開始日漸衰弱,從那以後,不斷出現耳鳴的癥狀;1799年出現第壹次失聰的現象。1801年,他的耳疾已無法醫治,但他對藝術及生活的熱愛壹直持續。著名的鋼琴奏鳴曲《悲愴》就是在這壹時期寫成的。
1827年3月26日下午5時45分,貝多芬在維也納逝世,享年5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