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51年起,有關部門先後組織力量收集整理其音樂曲調,並有專著出版。1954年,青海省民族歌舞劇團試用其曲調排演了《秋江》、《樓臺會》等小戲。1958年上半年,青海省湟中縣秦劇團,也試著將平弦搬上了舞臺,由秦腔演員排練了大型傳統戲《趙氏孤兒》,在湟中、西寧、蘭州上演。
同年下半年,青海省有關部門做出“將平弦坐唱曲藝搬上舞臺,發展為地方劇種”的決定,並在西寧市戲劇學校設立了平弦班,於同年10月起陸續招收學員40余名,抽調平弦藝人、戲曲形體訓練和排戲教師、新文藝工作者近20名,投入了將坐唱平弦曲藝搬上舞臺的實驗研究工作。
1959年,由西寧戲校平弦班的小學員們排練的第壹臺平弦,折子戲《百日緣》、《秋江》、《櫃中緣》被搬上了舞臺,與西寧市的廣大觀眾見面,受到了社會各界和群眾的熱烈歡迎和好評。
《青海日報》、《西寧日報》連續發表了諸如《特放的花朵》、《新花開放添異彩,青海平弦登舞臺》等多篇文章和劇照,熱情地贊揚青海地方劇種青海平弦戲的正式誕生。同年國慶節,平弦劇再度公演。
青海平弦戲藝術的主要特點是它的音樂唱腔委婉和念白的地方化。它以西寧官話為主,但生、旦的韻白吸收了京劇和秦腔的念法。在表演藝術上,受京劇和秦腔的影響較大。行當分生、旦、凈、醜,但聲腔還不能截然分開,只能從男女的音低音高來分。
青海平弦戲的前身為曲藝平弦坐唱。平弦坐唱,也被稱作“西寧賦子”,因賦子腔是其主調,並且主要流行於西寧壹帶而得名。青海平弦戲同時還流傳於湟中、大通、湟源等青海東部的湟水流域地區,其音樂結構屬於曲牌聯套體。
青海平弦是壹種只唱不說的聯曲體曲種,它的曲調豐富,素有“十八雜腔,二十四調韻”之說,青海平弦戲既保持有曲藝的聯曲體的特點,又吸引了其他板腔體劇種的長處,形成綜合體的音樂體式,包括花音唱腔,如花音賦子、花音背弓以及新平調、快板、倒板、散板等20余種唱腔。
此外,還從其他劇種的曲牌和青海民間嗩吶曲牌中吸收了大擺隊、大開門、將軍令、得勝令、雁落沙灘、泣顏回、古榴花、尾聲等30余種嗩吶曲牌,以及大紅袍、紗帽翅、菠菜根、小開門等10余種弦樂曲牌。
其音樂唱腔可以分為賦子腔、背宮調、雜腔、小點、下背宮五類,具有嚴密的單曲體反復和多曲體聯套的完整結構。旋律委婉綺麗、溫柔典雅、優美動聽,唱詞對仗工整、嚴謹典雅,是青海地方曲藝中的陽春白雪,也是影響較大的曲種。
演員們依照平弦表現題材與曲調表達情緒的不同,將平弦曲目的段子分為賦子、背工、雜腔、小點兒4類。每個段子的組成,在開頭部分都配有叫做“前岔”的曲詞,在結尾部分配有叫做後岔的曲詞。所以,壹個完整的平弦段子是由前岔和賦子或背工、或雜腔、或小點兒等類曲詞,加上後岔構成的。
平弦傳統曲目多為7字句和10字句韻文,內容廣泛,多取材於元、明時期雜劇和民間傳說,故事及歷史演義。
青海平弦的伴奏的樂器有琵琶、三弦、正弦板胡、反弦板胡、月琴、揚琴、曲笛、月兒等。新中國成立後又有加二胡、大提琴的,有時也只用三弦伴奏。
青海平弦原無打擊樂,搬上舞臺後,曾試用過秦腔鑼鼓,後改用京劇鑼鼓,並參考青海燈影戲等的打擊樂,創制壹套與平弦音樂在音色和調門上比較協調的全套打擊樂器,並根據需要創作了各種打擊樂的板頭和部分鼓點。
平弦班還排練演出的傳統戲有《合婚》、《打路》、《風箏誤》、《庵堂認母》、《遊園驚夢》等;現代戲劇目有諸如《小兩口吵嘴》、《小紅心》、《拾麥穗》、《木匠迎親》等。
平弦班的師生在音樂唱腔方面基本上保持了曲牌套體的形式,但在結構上逐漸變為從劇情發展和人物感情的需要出發,來選擇適合的唱腔和音樂曲牌進行設計和聯套。對平弦曲藝中原來就有的苦音和花音兩種不同情緒和調性色彩的音樂唱腔進行了研究和創新,充實並且發展了平弦戲的花音唱腔,增強了表現力。
在念白方面,因受到當時的全國語言規範化的影響,開始曾使用普通話,但很快發現和表演的風格不協調,便改用西寧官話。
在原西寧戲較平弦班的基礎上,成立了青海省平弦實驗劇團。該團創作、改編和移植排演的現代戲有《血海怒濤》、《草原英雄小姐妹》、《山村風雷》、《半口袋洋芋》、《壹百斤燕麥》、《櫃臺紅花》、《向陽川》、《豐收之後》、《金沙江畔》等近20出。
現代戲和傳統戲則有《馬五哥與尕豆妹》、《玉簪記》、《香羅帕》、《樊江關》、《王昭君》、《斷橋》、《貍貓換太子》、《趕花轎》、《水鬥》、《盜草》等30余出。
青海省平弦實驗劇團在排練《貍貓換太子》時,在音樂唱腔方面,大膽突破了曲牌聯套結構,借鑒、創作和發展了導板、快板、散板等板式和弦樂板頭、打擊樂、行弦等,同時又保留了原先平弦中各類曲調的精華,使平弦戲的曲牌結構,由曲牌聯套體走上了輔以板式變化的綜合體路子。
另外,該劇還吸收了青海眉戶和賢孝中的部分唱腔和曲牌,加以糅合運用,並吸取了青海民間的嗩吶牌,充實了自己,豐富了表現力,在念白、表演和形體訓練方面也增加了高難度的要求。
20世紀70年代,青海省平弦實驗劇團移植排演了《痛說革命家史》、《深山問苦》、《情深似海》三出折子戲,受到了好評。
在群眾的要求下,又正式組建了西寧市平弦劇團,陸續排演了《三月三》、《山村獸醫》、《同甘***苦》等平弦現代戲,在西寧、湟中、民和、樂都等地進行了演出。後來,該劇團改為西寧市地方文工團,後又改為西寧歌劇團。
改革開放後,青海省平弦實驗劇團得到了恢復,這標誌著青海平弦戲這個青海漢族地區唯壹的新興地方劇種得到了新生。
在20世紀80年代,青海省平弦實驗劇團在西寧上演了大型傳統戲《假婿乘龍》,受到了文藝界和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
青海平弦戲是本土文化的象征,其精粹不僅在於講究唱、念、做、打,還包括獨特的民族音樂的伴奏。而用現代交響樂伴奏,是青海平弦戲利用新奇感來重新喚醒人們對於青海平弦戲的好奇。
經過幾代文藝工作者苦心耕耘,探索實踐,終於實現了歷史性轉折,使該戲逐步趨於完善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