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the Lantern Festival),是中國民俗傳統節日。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壹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3、路神生日:正月初五 ;
4、春龍節:二月初二,又叫龍擡頭、青龍節 ;民間有理發的習俗
5、花朝節:二月十五;簡稱花朝,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節”。漢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農歷二月初二舉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花朝節的。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遊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各地還有“裝獅花”、“放花神燈”等風俗。
6、上巳節:三月初三,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 ;
7、寒食節:清明節的前壹天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歷冬至後壹百零五日,清明節前壹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鬥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民間第壹大祭日。
8、清明節: 春分後十五日,壹般在陽歷4月5日,閏年在4月4日 ;清明節是壹個祭祀祖先的節日,主要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節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另,詠清明詩極多,杜牧《清明》詩最為著名
9、佛誕日:四月初八日,佛誕是北傳佛教紀念和慶祝佛教創始人佛祖釋迦牟尼佛誕生的日子。佛誕節又稱浴佛節、灌佛會、龍華會、華嚴會等。自古以來,在當天佛教廟宇都舉行壹連串盛大的浴佛儀式、慶祝活動,祈求佛祖福澤社會,消弭災難,以及禮請法師開壇說法,說教論道。佛教徒都會在這壹天回顧和學習佛祖慈悲的教導。 又有牛節之稱——過了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端午節: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壹個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壹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避邪。
11、夏至節:夏至節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測定出的24節令之壹,又是民間傳統節日。其時,氣溫升高,作物生長旺盛,急需中耕除草。在古代要放假三日。農歷芒種節後十五天為夏至,該日日照最長至終極,北半球白晝從此漸短。農歷夏至是白天最長的壹天。
12、天貺節:農歷六月初六,除了是“姑姑節”外。在古代還是另外壹個節日,名叫“天貺(賜贈的意思)節”。天貺節是道家的稱呼,起源較晚。 農歷六月初六,淮安民間舊時有六月六曬紅綠的習俗。相傳“六月六曬紅綠”之俗起源於唐代。唐代高僧玄奘從西天(印度)取佛經回國,過海時,經文被海水浸濕,於六月初六將經文取出曬幹,後此日變成吉利的日子。開始,皇宮內於此日為皇帝曬龍袍,以後又從宮中傳向民間,家家戶戶都於此日在大門前曝曬衣服,以後此舉成俗。
13、七夕: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壹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壹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壹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壹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14、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又稱"鬼節",“月半節”或"盂蘭盆會"。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裏祭祖的四大節日。《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15、地藏節:七月三十;
16、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我國的傳統節日之壹。關於節日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也有很多關於這天的傳說和傳統。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17、重陽節:重陽節(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壹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壹。
18、十月朝:農歷十月初壹,俗稱:“十月朝”,是繼“清明”、“中元”以後的又壹“鬼節”。又稱“祭祖節” ;
19、下元節: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歷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
20、冬至: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國農歷中壹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壹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壹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壹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壹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壹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21、臘八節:十二月初八;
22、祭竈節:小年”並非專指壹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區稱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的祭竈節為小年,江浙滬壹帶的很多地區稱正月初五為小年,中國國內也有不少地區稱正月十五元宵節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幹幹凈凈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1、指農歷臘月是小建的的年份;2、節日,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舊俗在這天祭竈;3、指果樹歇枝、竹子等生長得慢的年份。
23、除夕: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壹。指農歷壹年最後壹天的晚上,即春節前壹天晚,因常在夏歷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壹年的最後壹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除夕這壹天,家裏家外不但要打掃得幹幹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
采納我的吧采納我的吧,人家在百度百科裏壹個節日壹個節日搜出來的,用了半個小時呢,真的很辛苦誒,還有,我只能找這些了,中國民族有56個嘞,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佳節,怎麽可能找的完麽,不過這些常用的應該也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