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創作中應該註意什麽?
散文配圖 散文是最自由的文體,是自我情感的坦露和抒發,無論妳是寫家亊國亊天下亊,山川河流天地,都是妳的眼睛的觀察,心靈的思考,情感的抒寫。散文離不開“我”。所以,我今天圍繞我這些年的散文創作談點體會。壹、我的散文世界丹納說:“要了解壹件藝術品,壹個藝術家,壹群藝術家,必須正確設想他們所屬時代的精神和風俗概況。”(《藝術品的本質》)。我從小生活在農村,有十年農村生活,十年教書生活,十多年從政生活。為我散文創作提供了豐厚的資源。家鄉的人文積澱深厚,自然風光優美,民族文化豐富多彩,為我散文創作開拓了廣闊的空間。每壹片地域,每壹個具體所在,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生動的壹面,為散文寫作提供了不重復的天然優勢。因此在我的散文世界裏有燕東故裏、滿族風俗、太河兩岸、鄉土情節、民間傳說。也就是說,我找到了自己的壹片寫作領地。人性關懷和生活敘述,地理背景和青春成長,歷史人文摹寫和精神仰望,鄉土情韻和人生況味,生活哲理和人文解讀、大地行旅與情感幽思等等。宏闊、厚重、悠遠、深邃的遼東文化為心靈背景,滲透著遼東大山的血性,充滿著對生命的熱愛和對命運的抗爭以及對世俗洪流沖擊。我的個人創作也是壹種與大地融入和對話的過程,更是壹種堅守和拓掘。鄉土情節鄉土永遠是我散文創作的主題。那些有生命的事物,生命更加鮮活;那些無生命的事物,也被賦予了生命的特質。故鄉每壹個輪廓,每壹個細部,每壹抹顏色,每壹縷筋脈,在我眼裏都纖毫畢現。觸景生情,借物言誌。無論是日落的村落、天上的飛鷹、河邊的老牛,還是趕集的女人、淳樸的大娘,我看到的是人的營生和命運,反映出人的世相。我寫了鄉間系列散文,在客觀的描摹中展開了豐富而奇特的想象,寫鄉間的老樹、風聲、檐滴、炊煙、大醬、豆腐、草垛、田埂、泥火盆、土屋、秧歌,等等。寫了《故鄉軼亊》由往昔壹些片斷組成,寫了《山村的記憶》粗瓷碗、銅盆、燈臺、石磨、陶罐、老井、歌謠等等,揭示了司空見慣卻被常常忽略的生活的秘密——勞動、大地和生活。歷史記憶記錄生活過往,講述歷史人物,傾聽遙遠的回聲,是我散文的又壹主題。從歷史影像的翻拍和審視中,燭照社會現實,傳遞歷史價值和民族精神。往往是壹個點、壹個面,是壹個鏡頭、壹個細節。而恰恰是這些細枝末節,顯出歷史的樹大根深、枝繁葉茂。散文的歷史記憶,來得直接、真實,也來得深刻。或濃墨重彩為民族的文化魅力喝彩自豪,或痛心疾首為民族的文化失憶大聲疾呼,或追根溯源為民族精神正本清源,或是民間風物,讓我們觸摸到民族文化的生命之根,凸現了中國人的文化家園和精神力量。這方面,在我們本溪作者中莫永甫寫得最好,也最突出。我也寫了壹些歷史風物,及這方水土哺育的歷史人物,但都不深刻。人性親情人都會被親情觸動,因為親情而溫暖。這不僅指有著血脈關系的親情,還有故鄉情、師生情、戰友情、朋友情和愛情。我也是順著親情上路的。我寫過《母親》,書寫了母親的恩典,對慈母的追憶呼喚。也寫了父親對兒子綿實堅韌的愛。還寫了壹些相識不相識的人的愛。這種人性的溫暖和光輝,不僅僅是親情的敘事和呢喃,更有悲憫的情懷和大愛。站在堅實的大地上和蕓蕓眾生裏,觸摸那些往往被忽略和輕賤的生命的小人物,感受他們生活的艱辛、身心的煎熬和精神的困境,感受他們卑微中的偉大和屈辱中的尊嚴,傳遞對他們真切的同情、關愛和敬意。表現出了被蔑視的屈辱和以各自的方式在屈辱中抗爭的尊嚴。讓讀者看到了他們卑微中的通達與莊嚴,也對他們的衣食無著表達了擔憂和牽掛。山水風光我的散文資源,還在山川、河流、土地、天空等自然界,也在我心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時代和生長環境,都離不開自然的滋養。妳從小喝了哪兒的水,吃了哪兒的糧,呼吸了哪個地方的空氣,妳的記幾血液裏就長期流淌著那個地方的因子,就壹輩子與那個生妳養妳的地方有著割舍不開的情愫。我拿起筆來自然會寫到故鄉的山山水水,從近水到遠山,從岸邊到田野,山有多高,水有多深,就像舒緩的行板,優雅的敘述、從容的表達、洞察生活的智慧、把握事物的敏銳、體味生命的哲思,力求使作品充滿儒雅的風度和情懷。也有對動物的憐憫、對人的拷問和反思、對生命平等的呼喊、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期盼。鄉土的風水,接通了文學的地脈,鄉土與文學,氣韻相通,氣息相連。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土地、人與自然,唇齒相依,讓人難忘。在對自然生命意識的傾訴和自然精神境界的禪悟中,聽到的都是自然的聲音,看到的是自然的顏色,感悟到的是自然的生命,對自然的深度關切、對自然燭照人類的體察、對祖先與自然血脈相連的永恒情意。二、我的幾點體會我雖然寫不出什麽感天動地的文章,但這些年甘苦自知,談壹下我的幾點體會吧。1、散文易學而難工。初學寫作者千萬別把散文看成最容易寫。小說可以靠故事引人,靠情節逗人,靠人物抓人,散文則是情的凝聚,詩的蘊涵,哲理的思考,人生真諦的探究和獨具個性的語言,靠這些去感染人,陶冶人,啟悟人。這就顯示了散文的難度。作家馮驥才說過,要想檢驗壹個作家的功力如何,請他寫壹篇散文好了。王國維說,散文易學而難工。因此,既要看到散文的易,還要看到散文的難。看到易,不至於望而生畏,看到難,才能慎重對待,刻苦學習,奮力追求藝術的至境。現在,散文作者之多,數量之豐,從未如此風光。但真正的好散文,精粹之作,厚重之作,雋永之作,實在太少。大多是通俗散文,快餐散文,壹次性消費,讀罷被扔掉。造成這種原因,我認為跟強調散文是隨便的有關。使散文成了大路貨,偽劣產品日多,庸俗文字泛濫,內容淺薄,語言啰嗦,平淡無奇,寡淡無味,敗壞了散文。散文固然散,但應強調文,文是文釆,文學性,文化品格。散是形,文是質,是蘊涵。決定散文成敗不是散,而是文。文釆,是鮮活思想和精美語言的閃光。文學性就是藝術性,藝術的感染力,啟發力和使人愉悅的功能。散文的文化品格,取決於作者的文化人格,文化良知,文化素養。高品格的作者,才可寫出高品格的散文。提高文化品格,散文才可能意蘊豐贍,意境深邃,意味悠長。這樣的散文才可能滋養精神,浸潤心田,撫慰靈魂,提升人格。現在有人提倡大散文,我看不只是塊頭大,更是指思想博大,人格高大。所以,寫出文釆斐然,藝術含量飽滿,文化意蘊濃烈的散文很難,卻是我們奮鬥的標桿。2、寫最熟悉的。印象派畫家梵高的弟弟在巴黎學畫,長進甚少,梵高寫信告訴他,妳也許會說在巴黎也有花朵,但妳是麥子,妳的位置是在麥田裏。種到家鄉的泥土裏去,妳將於此生根發芽,不要在巴黎的人行道上浪費妳的生命吧!我曾到過大城市,住辻高樓大廈,但對寫城市生活總是力不從心。我的根在農村,所以我熟悉農村的壹草壹木,寫農村生活就順手。寫作要有壹個相應的自然和人文環境。3、要博覽群書。肚子空了,沒啥寫了,怎麽辦?我采用兩個辦法。壹是放下筆,專心讀書,讀自己愛讀的書。通過讀書,開擴思想,調理情緒,提高藝術鑒賞力,增強藝術感悟力。往往讀著讀著,不期而想起某個題材可寫,而且很快有了構思。這叫借別人的思想藝術激發自己的靈感。二是到豐富多彩,斑斕多姿的生活中去,去接觸形形色色的人,去了解新新奇奇的事,發現新題材,喚起記憶,讓現實生活激發靈感。博覽群書,不只讀文學書,也要讀壹些政治的,經濟的,哲學的,史學的,美學的,自然科學的,讀書越雜越好,涉獵面越廣越好。藝術是相通的,文學和繪畫、音樂、舞蹈、戲曲等,在美學上是壹致的,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從不同藝術形式學習,借鑒。世界上可讀之物不獨是書,社會可讀,世人可讀,山水草朩,鳥獸魚蟲,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均可讀。用眼用心,用人生體驗,生命體驗,心靈體驗去審視,去探索,去解悟,去感應,就會獲得新的發現,新的啟示。這部書浩瀚無邊,千變萬化,四時常新,壹輩子也難讀完讀透,它比任何書都復雜深刻,生動雋永。讀這部無字書的心得,才是真東西。寫出這些心得,才可能是好文章。4、要有真情實感。清人袁枚有句話叫“千古文章,傳真不傳偽” 。為文必真。小說常常是寫別人的亊,散文必須是自己的事,即使寫別人也是寫自己。小說往往是身外事,散文大都是心中事。小說靠虛構,散文須寫真。小說可以編,編故事,編人物。散文不能編,壹編就走樣兒,壹編就露餡兒。小說越編越典型,散文愈編愈虛假。小說可以荒唐,荒誕,荒謬,散文是心靈的袒露,必須真實,真切,真誠。小說靠編出的曲折故事,靠塑造的鮮活人物抓住讀者,散文靠真摯的情感,獨到的體悟,藝術的剪裁,精美的語言打動讀者。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寫得情真辭切,哀傷不已,滿篇皆血淚,哭訴而成,千年之後令人讀了不禁潸然淚下。就是真情動人。5、散文要有味道有靈氣有思想。既然散文靠真情打動讀者,就要有味,也就是品後有余味。生活本身是各種滋味摻和著的,散文就讓人品出各種滋味。讀名家散文很容易品出不同味道。魯迅的辛辣味,周作人的苦淡味,梁實秋的清醇味,豐子愷的溫馨味,充盈在字裏行間,回味無窮。有靈氣,比如寫遊記,最忌有見必錄,成為導遊員。作家去遊山水,不只是身遊,更是心遊神遊,心神與山水的性靈相交相諧,從中體悟領會。寫山寫水,其實是寫自己,山水中有自己,山水才是活的。硬寫山是什麽樣,水是什麽樣,山水便呈死相。朱自清有句話說得好,遊記裏滿是夢。遊記裏有了夢就有了人的情與思,有了人的獨到發現,也就有了吸引力和可讀性。朱自清和俞平伯曾同泳秦淮河,所見所聞相同,但各自的夢不同,寫出了同題散文《漿聲燈影裏的秦淮河》。文章的深度源於思想的深度,思想的深度關乎學養,閱歷及對事物的體察解悟能力。壹篇文章總要表達壹個思想,思想深邃的文章,思辨力大,才能使人震撼。6、語言要生動鮮明。文學第壹要素是語言。題材再好,構思再巧,如果語言差就失敗。袁枚主張“壹切詩文,須字立紙上,不可字臥紙上。人活則立,人死則臥,用筆亦然。”字立紙上,就是語言具有張力表現力,鮮明準確生動。壹句當中,有壹個字安排得準確而新鮮,可使整句生輝,可使全篇增色。歐陽修《醉翁亭記》中有壹句“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句中的“翼” 字,用得最妙最生動傳神。寫出了亭之形狀,靜物的動態,是其他字所不能替代的。又比如,寫顏色,單用幾個紅綠等字就不逼真。魯迅的《秋夜》中分別用粉紅、紅慘慘、鐵似的、窘得發白、雪白、猩紅、青蔥、蒼翠來表現不同景色的顏色,使顏色有了個性。我們習慣於直接寫顏色,如果寫成胭脂色、瑪瑙色、檸檬黃、荸薺色、藕色、玉色、翡翠色、魚肚白、橄欖色、雞冠色,就會使顏色富有視覺形象,增強語言的表現力。語言功力是需要壹生去磨煉的。7、要保持壹顆童心。童心是自然流露。童心是愛心,愛己愛人,愛天地萬物,付出愛也接受愛。童年是短暫的,童心應是長久的。可惜的是由於歲月的沖刷,世俗的熏染,壹些成年人童心喪失,戓爭名於朝,爭利於市,淪為蠅營狗茍之徒,或未老先衰,心如枯井,對世界失去興趣,對人生不再追求。童心是可貴的。明代李贄指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焉者也。”搞文學需要童心。情是壹切文學的根,更是散文的根。情從何來?從童心來。有了童心,對世間的壹切,大至宇宙人寰,小至花鳥蟲魚,莫不滿懷拳拳真情。心中有情,筆下才有情。文章有情,讀者才會動情。捧出童心才能換取真情。童心豐盈,情感才能豐沛,願永遠保持壹顆童心,不被汙染。三、當前散文創作的問題我的散文創作存在很多不足,總想在散文裏放壹些學術知識和信息量,比如歷史、人文等,好像這樣才既顯得自己博學多才,顯得作品厚重。結果是生搬硬套,生拉硬扯,生吞活剝。文字又冷又硬,行文又僵又死,內容又粗又糙,情感又虛又假。寫自然風光的,往往賣的是導遊圖;寫思想哲理的,往往上的是政治課;寫歷史文化的,往往開的是文史館;寫日常生活的,往往記的是流水賬;而寫時代現實的,往往喊的是大口號。想把人的壹生都難弄明白的道理,都在壹篇散文裏給妳講完。結果不少散文作品,沒有思想,也就註定了假大空。當前散文創作上存在問題,除了上述的通病外,還有兩個問題。壹是缺少對現實的深切關註。為數不少的作家在文人心態和意趣的揮灑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放棄了對社會下層普通勞動者歷史命運和現實生存的關註與描寫,並因此而導致了在新的社會矛盾面前的回避與缺席。縱觀中國散文史,西方式的人道主義精神或許相對稀薄,但發源於儒家民本思想的對社會下層廣大勞動人民的關註、同情乃至贊美,卻是由來已久的傳統。歷史走到今天,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文學,特別是文學中極具個體精神與情感色彩的散文,還要不要堅持和強調對普通勞動者的關註與表現?回答是肯定的,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普通勞動者,成為社會的弱勢群體,正面臨著種種困惑與艱難,他們需要各方面的關懷,其中自然包括散文家道義的支持與心靈的撫慰。然而,近些年來的散文創作卻在這壹方面陷入了大面積的失語狀態。更多的散文家,沈溺於文人角色的自戀與自賞,滿足於壹己心態的表露與揮灑。他們筆下呈顯的,是湖光山色的流連,書裏卷外的遐思,生命哲理的體味,藝術情趣的張揚,直至草木蟲魚的觀賞,美食雅苑的把玩……而明顯缺少的便是對現實生活裏普通勞動者生存狀態的描繪與揭示,是創作主體對社會底層和弱勢群體的關切目光與悲憫情懷,是壹種博大而深沈的人道主義的力量。時下散文遠離了普通勞動者的現實痛苦和接受能力,不能真正進入社會下層。散文是文學,是語言和思想開出的文藝花朵。散文不是收容站,不能把凡是用文字碼的,管它有沒有文學性,似乎題材廣泛,行文多樣,實際泥沙俱下,垃圾甚多。盡管提倡所謂大散文、文化散文,卻把散文的概念越弄越小,散文的路越走越窄,造成了盲目跟風,結果是歷史人文知識營養不良,鄉土情感虛偽造假。在科技文明、都市浪潮以及物質欲望等等的合圍下,散文舒展生命和遭遇激情的空間與可能正在變小,這使得散文篇章,常常是理念勝於情感,思辨壓倒形象,甚至大量存在著因寡情而導致的矯情與濫情,其結果則是大大削弱了散文應有的藝術感染力,這是散文創作值得註意的問題。毫無疑問,散文發展到今天,從創作觀念到審美形態都有了新的探索與變化。只是所有這些都還不足以動搖這樣壹種相沿已久的圭臬:散文寫作必須傳達作家的真性情、真體驗,必須凸現壹個真實的、活生生的自我。從某種意義講,散文是作家主體世界的藝術直呈,而這因直呈才感人的主體世界壹旦摻入了虛假,陷入了僵化,失去了真誠與鮮活,那麽便意味著散文基本品格的才氣和聰明,但又總覺得它多了壹些造作,少了壹些真誠,甚至會懷疑,作家是不是借著“說話”的由頭來炫耀自己營造幽默的能力。毋庸諱言,諸如此類的作品,很容易入眼,但卻不容易入心。當代散文要重新獲得真情的滋養與真誠的魅力,散文家必須首先從現代文明的種種包裝中掙脫出來,強化生命實踐,豐富心靈體驗,努力在虛擬、復制與喧囂中,保持質樸而機敏的生命感知能力和生活表現能力。令人遺憾的是,近年來的散文創作偏偏在抒發真情實感、袒露生命血性上出現了失誤,壹部分散文作品已不再是散文家“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的結果,當然也不再追求情真意切,以情動人,而是習慣於從某種生命智慧或生活意念出發,進行理性勝於情感、學問大於體驗的言說,從而導致了知識的擴展與性靈的萎縮。我們缺少周國平散文《妞妞:壹個父親的劄記》這樣直接采之於生命疼痛處,因而充盈著至情與至性的作品,缺少了生命激情的支撐和生活經驗的參與,缺少了活生生的氣韻,而顯得昭示性有余,感染力不足,散文作品感染力的單薄,缺少性靈或情感因素,嘩眾取寵而裝出來的濫情與矯情。散文如此龐雜而單調乏味,需要註入活力與滋味,需要有新的追求。四、我的散文追求我的第壹個追求:散文的個性化壹是選材的個性化。壹個作家寫的不同題材的作品,便發現,水平懸殊很大。同壹個人,同壹副大腦,同壹支筆,為什麽寫出來的東西不盡相同,還是選材的問題。比如散文家周濤,他寫軍旅、寫邊塞、寫新疆、寫西北的作品,真是大氣如虹,充滿力度和質感,很影響讀者的情緒。但他後來又寫了壹些反映社會、家庭、泛都市題材的小品隨筆,說實話,動人的光芒沒有了。獨特的選材,是成功的壹半。有兩類題材寫得人最多,壹是遊記,很多都是個人日記行程加歷史資料編織而成,並沒有寫出個性特色,這些山水勝地從古到今,大家都去遊,都在寫,很難寫出新意來。二是親情文章,人人都有家庭,都有親人,但人之常情往往是大同小異的,個人以為有價值,可讀者並不喜歡看題材重復的東西。中外文學史上有成就的散文家,都在自己專註的題材領域上取得了顯著成績。像美國的梭羅,俄羅斯的普裏什文,他們的大自然寫作至今仍是散文聖典;法國蒙田的智性哲理散文,也在全球擁有眾多的讀者;中國當代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馬麗華的西藏散文等等,都以自己的個性卓立於世。二是觀察的個性化。我讀張承誌的散文,常常感受到壹股關註少數民族、關註底層人命運的憂患意識。張承誌看世界,用得是宗教眼光,慈悲情懷。所以他的作品中彌散著神宗的普世氣息,平民的執著精神。我讀董橋的散文,會被壹股優雅精致、風趣博識的述寫所感染。董橋看社會,用得是帶著古典式的文人名士的眼光,他從壹件事、壹句話、壹張書法、壹件小擺設小收藏中,尋找著快要消失的文化精髓。找到自己獨特的觀察方式,等於增添了第三只眼睛。法國思想家羅蘭·巴特是結構主義和符號學的創始人,他搞理論研究是符號學,寫散文也帶著符號學的特征。有壹位女作家,喜歡從兒童的角度,用童心童眼來看世界,比如季節變化,她沒寫春花秋月、夏雨冬雪,而是通過奶奶身上的衣服更換來表現,少數民族的服裝穿著色彩豐富,變化多樣,寫出來就很有意思了。觀察世界的個性要去尋找發現、要去培養形成、它是孜孜不倦地追求的結果。三是表達的個性化。每個成熟的作家,在寫作上各有自己壹套表達方式。我讀成熟的作家的作品,不用看作者名字,就能分辯出是誰寫的,判斷標準就是因為他們的表達個性不壹樣。表達個性體現在結構安排上,句式特點上,詞語運用上。比如敘述角度,有的人喜歡用第壹人稱,有的人善長用第三人稱,還有人用第二人稱。中國散文,還是要有中國特點,應該體現出漢語的精致優美來。在這壹點上,沈從文的形象,孫犁的簡潔、汪曾祺的優雅,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表達個性是身份證,是自己的標簽,是妳獨特的信息流露,是壹個作家成熟的象征。四是個性的強化與變化。自己的個性壹旦確立,就要不斷地從各個方面來補充它,完善它,強化它。過去,散文創作中有楊朔模式,秦牧模式,看多了便讓人生厭。余秋雨在中華古老大地上和中國文化幺長河中,作了壹番並不輕松的旅行,寫了壹大批文化散文,探索描摹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傳統文人的文化品格,有深沈的歷史感和濃厚的文化味。他成功了,文章幾呈洛陽紙貴之勢。余秋雨對當代散文的貢獻在亍他創造了文化散文這壹文體。他創造了壹種文體,也制作了壹種模式,自己被這種模式束縛住了。所幸他知趣地打住,宣布不再往下寫了,可惜收筆晚了些。藝術之路只有臺階,沒有頂點,作家是虔誠的攀登者,不斷地在修改完善著自己的形象,直至停止思考和表達。我的第二個追求:散文的現代性壹是題材的現代性。生活的畫面非常開闊,題材也是多種多樣,社會場景也在不斷更新。現在的散文創作容易閑庭信步,自我陶醉,缺乏對當前火熱生活的關註,缺乏對工業文明的激情。讀美國作家懷特的散文《別了,我的至愛》,他把壹輛福特汽車寫得那麽靈動,親切,可感可愛。懷特的壹系列散文觀察細致,感覺鮮活,語言風趣,讀起來如眼前。讀法國作家羅蘭·巴爾特的散文《埃菲爾鐵塔》,他把壹個工業建築產品寫得那麽飽滿,豐富,深入,物性與理性融為壹體,達到了建築美學、風景美學,散文美學的高度。現代性既體現在題材的選擇上,還體現在各個層面的開掘上。二是視角的現代性。德國作家瓦爾特·本雅明說:“寫作壹篇好散文要經過三個臺階:宛如作曲時的音樂階段;宛如築瓦造屋的構建階段以及宛如織布時的編織階段。”本雅明是個哲學家評論家,但他寫了兩本頗有影響的散文《駝背小人》與《單行道》。前者透過童年的視角,描寫了柏林這個大都市的種種生活景象,像萬花筒般將壹個城市立體地凸現在讀者面前;後者的意象解析更加奇特,他擺脫了傳統的概念思惟,完全是壹種超現實主義的眼光。有的作家在動筆前,先要找到這個素材的音樂感,確實它的基調和旋律。有的作家寫散文,總是充滿橫切的畫面感。日本的大畫家東山魁夷散文也寫得很棒,作品中帶著強烈的色彩感和細節刻劃。有時候壹個獨特視角,可以激活壹個普通的素材,寫出成功作品。比如說寫動物,懷特有壹篇文章,題目叫《壹頭豬的死》,他把自己餵得那頭豬描寫的跟家裏人壹樣,充滿關愛和憂傷,是壹種緊貼人心的散文。視角取決於思惟。現在的散文創作,傳統思惟和概念思惟仍然很嚴重,異想天開不夠。做人要規矩,作文則要放蕩、出格、另類。人常說:看問題不能用老眼光。要打破思惟的定勢,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是我的追求。三是結構的現代性。在建築業中,結構和造型有時候起關鍵作用。小說創作講究結構,好像散文只適合短小的篇幅,單壹的敘事、抒情、論說,其實散文也有結構問題。周濤的《稀世之鳥》、《遊牧長城》、《哈拉沙尓隨筆》大氣磅礴,汪洋恣肆,章法大開犬大闔。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有壹部中篇散文作品,題目叫《看不見的城市》,其中有敘述,有描寫,第壹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輪流出現,表現出了壹個錐體的各個層面,堪稱結構佳作。其實,在各種藝術門類中,手法上表現上最先鋒最新潮的首先是美術、然後是音樂、建築等,文學則最滯後。而文學中呢,又是散文最滯後。藝術的基因是相通的,多欣賞壹些其它門類的新作,對提高散文結構的現代性會很有啟發和幫助。四是語言的現代性。現在讀五六十年代的作品,兌有壹股陳舊感,究其原因,就在於語言系統的老化。“五四”開辟了白話文的源頭,但也在不斷進化中,從民國語言,到解放後的革命語言、文革語言、改革開放語言、網絡語言,新的詞語和造句方式像新鮮的血液,註入了古老的語言肌體。要反映新時代的生活,就得運用現代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