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其實壹開始我不大喜歡電影裏的某些角色:劉小春敏感而又沈默,完全沒有壹個13歲少年應有的天真與活潑;父親劉成壹副鄉下人直腸子脾性,只知道讓兒子拼命地去學琴;莉莉玩世不恭,終日打扮得花枝招展。。。。。。知道後來,情節的發展讓我不得不對此改觀。
電影並不花俏,卻能把壹段看似普通的故事描寫得如此吸引人。其實導演壹開始就已經在為結局作鋪墊:劉小春看似呆板,實則滿懷對母親的思念,小提琴壹直都是他最喜愛的表達方式;劉成誠實憨厚,壹直以小春為傲,希望能通過大賽讓他成為壹個享譽國際的小提琴家;莉莉真誠熱情,個性直率,生活在底層,卻也有壹顆珍愛之心。。。。。。
其實,有關親情的電影在中國已不是第壹次,但是,這壹部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因為在描述父子二人之間感情變化的同時,導演把古典音樂的烘托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音樂時而洪厚彭湃時而溫暖細致,把角色的感情映襯得更加火燙熱鬧。
影片的結尾,伴著激情彭湃的《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劉小春在喧鬧的火車站含淚為父親奏琴與另壹位女生在富麗堂皇的演奏廳拉琴的畫面不斷穿梭,音樂語言和電影語言的完美結合讓人不得不從心底去感動。
記得電影中有過這麽壹句話:"音樂沒有情感就像槍沒有子彈"。真的,若沒有各名演員的出色發揮,將自己的角色與音樂完美地結合,又怎會有這麽壹部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好片子呢?故事雖然簡單,但它表達的內容卻蘊意極深。
在中國,有何其多的父母望子成龍,為了子女不惜付出壹切呢?當看到劉成為了兒子能拜師於江老師而奔波勞碌;當看到他壹個大男人卻為兒子織毛衣;甚至在最後揭露其實小春不是他的親生兒子但他卻依然為他奉獻壹切時,妳是否被劉成這深沈的父愛所感動?妳又是否想起默默養著自己的父母呢?可以告訴妳,我就是,我想起了父母在我遇到挫折時給我的鼓勵,在我高興時給我告誡,在我生病時給我關懷,想起了他們額上日益顯露的魚尾紋,想起了他們頭上日漸增多的絲絲白發。。。。。。。我很感動,因為我有這樣愛著我的父母。
每個人表達愛的方式都是不同的,劉成,壹個城鎮人,在這十三年來默默奉獻,就懷著壹個願望--讓養子成為著名的小提琴家。劉佩琦也很成功地塑造出這麽壹位可敬可憐又可愛的父親形象。雖然最後,在親情與成功殘酷的選擇中,小春放棄了父親的夢想,但是,我相信,戲中的父親並不會因此而責罵兒子,相反,他會更加珍惜兒子,珍惜和他之間的那壹份真摯的父子情懷。
毫無疑問,這的確是壹部成的煽情之作,令人好不猶豫地融入到影片中,去感受主角的喜怒哀樂,去體會人世間的冷暖,也讓人從中感覺到親情的偉大和父愛的深沈!
《平原的槍聲》觀後感
砰砰砰砰砰……”震耳欲襲的槍聲接連不斷地傳入我的耳朵內,這就是電影《平原槍聲》。
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抗日戰爭時期,冀北平原地區年輕的八路軍幹部馬英奉命回到家鄉,率領抗日戰士,依靠群眾與日寇、漢奸作殊死搏鬥,用鮮血和無數抗日戰士的生命譜寫了壹曲曲波瀾壯闊的民族解放之歌。
馬英,,壹個響當當的名字,他不畏強敵,不怕犧牲,為了老百姓,他領導的遊擊隊壹次次都把突擊的敵人打敗,取得了勝利。而那些貪生怕死、賣國求榮的漢奸壹心想著自己的榮華富貴,對祖國的危難卻視而不見,這樣的人又怎樣對得起自己的祖國呢,最終只能喪命在槍下。
在這部影片中,刻畫了兩個形象鮮明,相差巨大的兄妹倆,他們倆在壹次遊擊戰中不幸被俘虜,身為兄長的哥哥不但沒帶好頭,反而卻當起了日本鬼子的“走狗”,他只想保住自己的性命,竟出賣了遊擊隊,說出了遊擊隊的路線示意圖,盡管鬼子陰險狡猾,可隊員們機靈善戰,最終才沒使鬼子得逞,而漢奸走狗最終畢命在隊長馬英的手裏,而年齡較小的妹妹,對***產黨忠誠無私,在敵軍的嚴刑拷打下,寧死不屈,雖然不幸死在敵人的槍下,但他卻是個永垂不朽的列士。
“砰!”這裏響起了平原上的最後壹聲槍聲,這槍聲表明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不謂強敵,高吭的民族精神,在這抗日戰爭中,就是有成千上萬的戰士不謂強敵,不怕犧牲,拋頭盧,撒熱血。才將可惡的日本鬼子和漢奸統統消滅。是八路軍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壹曲曲潑瀾壯闊的民族解放之歌,才使得我們過上幸福安定的日子。
這是壹部多好的影片啊!是憤怒,是悲傷?是惋惜,還是崇敬?各種感情交織在壹起,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