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秦朝有哪些樂器

秦朝有哪些樂器

戰國時期,現在許多常用的管樂器、弦樂器已經出現,並在壹些諸侯國的民間廣泛流行。

笛作為管樂器在戰國末期已經流行,屈原的學生宋玉曾經寫有《笛賦》。至於當時南方的笛,究竟是豎吹還是橫吹尚待進壹步考證。箏的歷史悠久,在《史記·李斯列傳》中有:“夫擊甕、叩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的記載。由此可見,作為用指撥彈的樂器--箏,至少在公元前237年就已經在秦國民間流行。笛和箏是我國民族樂器中的重要樂器,在漫長的中國器樂發展歷史中,許多笛曲、箏曲成為中華民族的優秀作品而載入器樂史冊,並以濃郁的民族特色在世界舞臺上受到歡迎。

戰國時期音樂藝術的輝煌,主要表現在編鐘上。湖北隨縣曾侯乙墓是戰國末期的古墓,從此出土的大型編鐘***65件,其中甬鐘45件,三面擺放,分上、中、下三層懸掛在長13米、高2.7米的曲尺形鐘架上。鐘上鐫刻著兩千八百多個篆體銘文,記載了當時楚、齊、晉、周、申、曾等地各種律名、階名、變化音名之間的對照情況,顯示出了當時樂律學體系的嚴謹與完整。曾侯乙整套編鐘制做精美,音質良好,發音相當準確。編鐘的每壹個鐘都能發兩個音,即鐘的隧部與鼓部所發出的音成大三度或小三度音程,這是華夏鐘樂所獨有的特征。編鐘音域寬泛,達五個八度,樂音的排列與現代鋼琴的排列相同。在中心音域約三個八度範圍內,能奏出完整的半音列,十二律齊備。由於有了完備的中間音,能在任何壹個音上靈活地旋宮轉調,能演奏采用和聲、復調以及變調手法的多聲部樂曲。這套曾侯乙編鐘是我國、也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大的樂器。它是中華古代音樂文化的驕傲和輝煌成就的象征。對於人類音樂史、物理聲學科技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至於秦腔"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幾經演變,蔚為大觀",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但並不能算戰國時期的音樂,只是因興起於陜西、甘肅壹帶,是戰國時秦國的發源地而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