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鐘暮鼓”,“木魚清磬”,這足以見佛教與樂器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佛教音樂,是指佛教寺院和信眾在舉行宗教儀式時所用的音樂,用以闡明佛理,弘揚佛法。佛教認為,音樂有“供養”、“頌佛”作用,包括聲樂和器樂。《法華經·方便品》中說:“歌唄頌佛德,乃至壹音,皆已成佛道。”所以佛離不開音樂,而佛也賦予音樂壹種獨特的生命意義。佛教音樂莊嚴清凈,蘊涵慈悲之情。經常聽聽佛樂,可以讓人的心很快安靜下來,做到心無雜念。
?說到佛教音樂,不得不說壹個人,那就是曹植。
佛教音樂從三國時候開始由印度傳入中國,最初就是僧侶們有節奏的念誦佛經時的音樂。佛教在中國能夠得到更好的傳唱,曹植功不可沒。因為佛樂剛從印度傳入時在節奏上與漢語不能完美地相合。曹植在遊魚山時,靈感大發,依《太子瑞應本起經》,“撰文制音,傳為後式”。曹植是音樂高手,也是文章高手,他將音樂的旋律與偈詩梵語的音韻和漢字的發音高低相配合,使得佛經在唱誦時天衣無縫,文與聲渾然壹體。所以曹植又被稱為中國佛教音樂的創始人。
到後來又有支謙、僧辯、梁武帝等嘗試用中國民間樂曲令創新聲,改編佛曲,使得古印度的佛樂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走向繁榮昌盛的道路。在南北朝時期,佛教更是空前的發展與繁榮。“”“南朝四百八十寺”這句詩也從壹個側面見證了佛教的繁榮。到了隋唐時期,西域及其他國家的梵樂傳入,與中國已經有的佛樂結合,推動了佛樂的又壹次發展。
佛樂在唱誦時,也會使用各種樂器伴奏。《法華經》中說:“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如是從妙音,盡持以供養,或從歡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壹小音,皆以成佛道。”
現在佛樂已經因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山西五臺山佛教音樂和北京智化寺京音樂。
“南屏晚鐘,隨風飄送,它好像是敲呀敲進我心坎中。”試想壹個傍晚,我們獨自壹人漫步山林。當悠揚的鐘聲從山中寺院傳出來時,我們的心是不是也頓感安寧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