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每次演唱會都說再不開了,害的粉絲們鼻涕泗橫流,過了幾年錢花光了,又開演唱會圈錢了,隨著網絡的發展,歌星的演唱會會澄現在眾人面前,才發現她的演功太差,而且也不會在舞臺上說話,讓演唱會成了死水壹般。加上音破了,讓她最終在年老時成了飯後笑柄,看看天王劉德華還有天後梅艷芳都是又唱又舞又說,那舞臺那場面那刺激的演唱會才叫演唱會,王菲的就是騙人的,給錢都不去
是王菲的粉絲,當時沒買票。
因為這只是天後的壹次任性,也是天後的壹次尋覓,任性的人們,彼此相認。
做壹場演唱會本來是費時費力的事情,主視覺設計、選曲、燈光效果、造型設計……不知道學過經濟學的朋友們有沒有聽過規模效應這個詞——壹個產品只有在量產的時候才不算虧。若想做全國巡回演唱會,其實控制好場次,好好宣傳(或者都不用宣傳,發發微博就好了吧),其實壹定是穩賺大筆而不賠的。
除了王菲本人的任性,我從大眾心理的角度來理解壹下她這樣做的好處。對,好處。
1、固化脫俗的人設。任何人剛出道的時候都是小毛丫頭,在王菲還是王靖雯的時候,不也是甜膩地唱著“容易受傷的女人麽?”後來王菲漸漸被捧上神壇(也有可能是因為同行襯托地好),她脫俗不羈、時不時地放飛自我也被粉絲們美化(這是中性詞),霸氣的語錄也被粉絲們津津樂道。
舉個簡單的例子,關曉彤最近說的“我就是瑪麗蘇本人”這句話是不是和當年王菲那句,“我現在的煩惱就是——太紅了”是壹個意思。為什麽關要被不停的被Diss,而王的回答卻給人帶來酷酷的感覺。因為關的人設還不穩定,大家還消化不了這樣的金句。
隨著這幾年的對市場的教育,大家已經形成了:“王菲無論做什麽都是那麽隨性、那個脫俗”的認認知,所以她任性地只開壹場演唱會,任性地定價超過萬元。(其實這不算任性,這只是出於對成本的考慮)這件事並不能形成她的黑點,喜歡她的人會照樣喜歡,不喜歡她的人,雖然不說,卻也不敢小瞧了這個女人。
2、營造稀缺感,給粉絲最大化的價值。
王菲粉絲的畫像是什麽——大概是安妮寶貝那樣的。保持經濟上的獨立,也盡量“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可惜不是每壹個人能寫點東西的人、內心有點堅持的人都能混成安妮寶貝那樣子,於是人們開始尋找偶像,讓偶像替自己過上想過的生活。
王菲是這群人的偶像, 永遠能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當幻樂壹場的消息傳來時,王菲的粉絲們遺憾之余也許也會想——
看,這就是我的愛豆。妳們的愛豆買熱搜,買評論轉發,而我的愛豆,壹場演唱會票價壹萬。
如果條件允許當然是好事,學習欣賞挺好。但是壹個工薪族為壹場音樂會花10萬就不值得,有這些錢何不找個老師好好學習。豈不更好。
各人有各人的各種追求目標和目地。同壹種事情或東西,可能有人感覺上萬很值,有人卻感覺不值半分!因人而異吧。反正我是不會化上萬元去看任何人的演出!那怕我的錢再多或再少,我都不會的。
這個也得分什麽立場來看。真正喜歡她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去買壹萬壹張的票,不喜歡她的人即使免費也不瞧壹眼。然後再從音樂賞析的角度,與她比肩的作品比比皆是,何必花那冤枉錢?有哪些錢不如買個CD音響在家聽聽古典音樂,陶冶情操哦。
如果免費,在我家樓下開,還得給我補償噪音費,我願意在我家陽臺向下看幾眼就關閉門窗,看動物星球。
這要看每個人的經濟實力吧!
理智追星,如果自己沒有多少經濟基礎的話,我覺得還是不要去看了,並不是人人都能用自己辛苦轉來的積蓄去這樣揮霍。純屬個人愚見,僅供參考。
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