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是那樣的古老,“自古彭城列九州”,經六千年文明的陶鑄,鄉風民俗中自然會有幾分古樸與厚重。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辦,徐州素有南國屏障、北國鎖陰、五省通衢之稱;南來北往,東遊西蕩的商賈僧侶、遷客騷人,或雲集、或羈留,難免會留下些許印跡。壹層層積澱下來,融入鄉風民俗之中,如此又構成了徐州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的風貌。
當我們走在大墩子古文化遺址,隨意撿起壹枚陶片,如同撿起壹個美麗的傳說。把它們串起來便是壹部向我們走來的史傳。現今徐州人使用的土陶器上,依然可見那史傳中特有的紋路和色彩。不過,我們已將其歸入了民間藝術的行列。
我們還可以想象,壹個村姑拎著這繪滿花紋的陶罐去溪邊汲水。遠遠望見勞作於田裏的情哥哥,不禁唱起:“妹妹提水到小河,遙望哥哥在山坡,有心上前叫哥哥,又怕哥哥不理我。話難說,情難擱,亮亮嗓子唱首歌……”壹不小心,罐兒摔破了,濺濕了姑娘的衣裳,也潤澤了壹冊率意天真的徐州民歌集。
在徐州這方土地上,任意掬起壹捧土,妳便可以認定它曾被哪匹戰馬踏過。大大小小二三百場征戰。飽經戰火的山野間還會響起“牧童拾得舊刀槍”的悠悠歌聲。黃水壹次次撲來,黃沙壹層層掩埋,受災難太多的徐州人,脈搏裏湧動著本能的頑強與抗爭精神,匯聚成強悍的民風。
徐州人的重義貴友之風,大概濫觴於“季劄掛劍臺”的傳說。人死信義在,何況活著的血性男兒?說到交友,不能不說到喝酒。無論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豪聚,還是細酌慢啜、談笑風生的雅集,總是氤氳著古道熱腸。徐州人喝酒愛打“酒官司”,且打起來沒完沒了,為得是讓客人喝好。“喝好”的標誌是幾分酩酊後的稱兄道弟、口無遮攔,否則便是主人失職了。“酒令大於軍令”不知何時在這塊土地上儼然神聖起來。
劉邦崛起於阡陌,徐州成了帝王之鄉,於是徐州人的骨子裏刻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狂傲。“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引車賣漿之徒亦不乏“大家風範”。劉三哥當了皇帝後回歸故裏,不是還要大宴鄉親、醉歌“大風”嗎?看人家混的,衣錦還鄉,落根歸根,總縈繞在那麽多遊子的鄉魂裏。
活得艱難,便要想方設法多些“紅火”,不然,豈不白活了?四時八節,那是該歡慶的日子,要熱熱鬧鬧、紅紅火火才好。平日裏大吃大喝人家會恥笑妳不會過日子,節日裏冷冷清清、缺這少那,人家便會笑話妳日子不過得不紅火。
年是大節,入了臘月“草棒成神”,也就開始“辦年”了。年貨辦得越多超好,饃饃蒸得又大又白,要笑開了“花”才好。正月十五是“小年”,蒸面龍蒸面燈蒸菜角、吃元宵,觀花燈。二月二、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八月十王、九月九……直至臘八,祭竈,忙忙碌碌又是壹年。節日裏有種種嬉鬧的形式,形式裏又隱含著深蘊的情結。過年時,徐州人還會讓牲畜們享受壹番,“打壹千、罵壹萬,大年早上吃頓飯”,農人要把餃子等美食送給老牛們吃,體現出黃土地上人與老牛的難以割舍的親情。
婚喪嫁娶是人生之大事,更需要排場,熱鬧壹番。
喜事要“鬧”,越鬧越喜,鬧親鬧喜鬧紅火。不鬧就沒了滋味。壹個“鬧”字道出了徐州民俗文化的主色調。但徐州人鬧而不野,有著教養上的分寸和禮數上的講究。沒有狂歡節式的歇斯底裏。如徐州人的“鬧洞房”,壹般都較為文雅,粗俗的做法往往受到指責。這或許是徐州“近齊魯,尚儒學”的原故吧。徐州地區興“送房”,眾人圍坐八仙子,唱起《送房歌》,讓新郎新娘喝交杯酒,歡天喜地地目送新人佳偶入洞房。還有許多美好的祝福。如《撒帳歌》:“壹把麩(福)子,壹把棗(早),明年生個白胖小。”鬧得多有文化。
生老病死是人生規律。子孫滿堂,壽終正寢的,徐州人叫“喜喪”。揚幡動樂、披麻戴孝的儀式中,確也升揚著壹種隆重與莊嚴的氣氛。
風俗隨時代而流變,在移風易俗的社會要求下,壹些舊的習俗正在改變或消失,把它們記錄下來,或許只是出於壹種描摹歷史之精神印跡的文化責任吧。
“要吃還是家常飯,要穿還是粗布衣。”從這名老話中可以感觸到徐州人的儉樸之風。粗布衣未必不美,徐州的藍印花布就是十分有名的;裁制成時裝,別是壹種典雅。徐州人縫制的虎頭帽、獅子帽、虎頭鞋、豬鞋、繡花鞋、“毛窩子”、麻鞋等等,實用中又包含著美好的祈盼,象是壹篇篇傾盡心力的華章。
佛教傳入中國後不久,徐州便有了佛寺與佛塔。香火綿延,由此而漸臻興盛的廟會活動,又為徐州的民俗文化增添了施展拳腳的舞臺。廟會本身也是壹種文化現象,屆時萬頭攢動,摩肩接踵,奔的不就是那壹番熱鬧勁嗎?
農忙前趕會,多是為添置農具等生產資料;農閑時趕集,卻多是為聽書、看戲、參與壹些娛樂活動了。徐州流行的大鼓、漁鼓、絲弦、琴書、丁丁受苦、拉魂腔、梆子戲、花鼓舞、落子舞等民間戲曲、曲藝、舞蹈、音樂總是讓人魂牽夢繞,而鬥雞、鬥羊、鬥狗、鬥鵪鶉、鬥蛐蛐等等,又是另壹種愉悅之事。趕壹回大集,空落落的心裏也就實在了許多。
徐州的民間工藝品,確是壹個瑰麗的寶庫。令人惋惜的是,由於長期散落在民間,有壹些已瀕臨滅絕,有壹些無從尋覓了。近幾年,幸有壹些有識之士,出於文化人的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對徐州的民間工藝品進行了全面的挖掘整理,使它們登上了文化的大雅之堂。1987年8月,“徐州市首屆民間藝術展”在徐州展覽館舉辦,***展出徐州民間工藝品2000件,計30多個種類。散發著泥土清香的展品,使觀眾深深地陶醉了,也引來了美術界、民俗界和新聞界的熱烈反響,認為這似乎是壹個隱埋在民間的敦煌。其後又參加了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舉辦的展覽,屢屢獲獎並深得贊譽。
其實,這也是壹種遲到的榮譽。如徐州邳縣的民間剪紙、農民畫等很早就在全國產生過廣泛的影響,不僅精於此道的民間藝術家眾多,其藝術造詣也相當厚實。有的作品已走出國門,進入了世界藝術的殿堂。徐州的民間玩具,也是壹個妙趣橫生的世界,泥玩、木玩、布玩、糖人、面人等,或樸拙、或精巧、或端莊、或靈透,讓人愛不釋手。還有民間繪畫、木版年畫、刺繡、雕塑、織錦、風箏等等,哪壹件不是閃爍著靈智之光的藝術創造物嗎?
好了,百聞不好壹見,還是讓我們踏上這片熱土,讓淳樸的鄉風伴隨妳走鄉串戶,去收獲蘊含於民俗中的文化精神。也許妳會遇到婚禮的喜酒,而喜酒是不醉人的;也許妳會趕上逢集或廟會,盡可壹飽眼福;也許妳走累了、走渴了,田頭有鋤者的茶罐,只管捧起飲個痛快……只是打碎的陶片,不必重新撿起了,因為人類的文明是壹個不斷揚棄的歷程,留下多少,帶走多少,那是悠悠長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