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新課改形勢下的小學音樂課堂
摘要:新的音樂課程標準的頒布執行,從事音樂教育的工作者必須將堅持以審美教育為核心,註意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過音樂教育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激發學生對美的愛好和追求。註重以學生為主體,主動地去發現、去探究,去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並在壹定基礎上創造音樂。 關鍵詞:中小學;音樂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J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10)01-127-01 目前,社會上都流行著這樣的壹些說法:“音樂課上不上無所謂,反正是副科,又沒有升學壓力。”這是從壹些學生家長和其他壹些相關科目的老師口中傳出,甚至幹脆上到音樂課時,語文或數學老師就上班去做他們的事情,即使上也是按舊模式教他們學會壹首歌,如果再遇到紀律不好的課就強壓下去,我想這並不能單純的怪老師或學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目前的這種教育制度純粹就是為了升學考試。妳說在這樣的大局勢下,學生能靜下心來聽妳的音樂課嗎?回答肯定是“不會”。因此,針對這樣的社會現狀,新的音樂課程標準的執行已迫在眉睫。 面對新的音樂課程標準的頒布執行,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必須將堅持以審美教育為核心,註意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過音樂教育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激發學生對美的愛好和追求。註重以學生為主體,主動地去發現、去探究,去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並在壹定基礎上創造音樂。為此我在教學實踐中總結了以下幾點: 1 對學習的主體學生來說:應該在意識上接受音樂、喜愛音樂、感受音樂的美 現代教育的壹個重要特征:是尊重每壹個兒童,教育尤其是音樂教育更不應該強迫學生做他們不願做的事情,應把學習興趣歸還給學生,使其成為壹種自覺意識。讓學生每每帶著濃郁的興趣走進音樂課,讓學生時時保持壹種對音樂學習的積極心態和愉悅體驗,音樂課堂便能成為學生精神上的家園,音樂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心中,成為其心靈裏美好的東西。具體的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1 給出表現權 給出學生(壹部分)權利。過去老師的權利是很大的,說話是絕對的權威,容不得學生有任何疑問。我認為老師的權利過大,對學生的創新思維有很大的制約作用。妳看長期來,音樂學科因為是小三門、舊課堂對學生吸引力不足等原因,課堂紀律壹直是音樂老師苦惱的問題。有些老師說,壹堂課四十分鐘,有二十分鐘用來維持紀律了。有的老師幹脆用叫棒指著學生叫他們坐好,就為求有壹個有條不紊的課堂紀律。妳說這樣壹堂音樂課,不僅是壹種低效率的教育資源浪費,還直接扼殺了學生對音樂課的僅有的壹點興趣。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壹,是人類思想和感情與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人們對音樂的喜愛和追求不應該,也不可能會在紀律優良,絕對安靜的音樂課中被束縛的。情感教育是審美教育中極為重要的因素,而音樂藝術本身就是壹門情感藝術。學生在音樂的喜怒哀樂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通過情感的體驗,培養自身的審美情趣,是自己具有初步的感受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當學生陶醉於扣人心弦的旋律時,很可能會禁不住有隨之哼唱、擊掌合拍等行為,我想此時的壹句“樂感不錯”“節奏感很強啊”要比壹句斥責引起的效果好若幹倍。 1.2 給出評價權 “每到考試,老師總會嘀咕壹句五音不全,聲音雖然不大,但我聽得清清楚楚。音樂課的教室,簡直是我的刑場!”這是出自壹個學生心底的話。老師們,把我們權威性的評價放下吧。此次課程改革倡導發展性評價,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發展性的評價要求老師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壹個學生。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其實踐證明,如果重視了這種發展性過程評價,就會發現終結性評價成績會更好。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2 對培養學生的主體來說:應該提供壹個寬松、愉悅的音樂教學環境 要做到這壹點,從目前的現狀來說,還是不容樂觀的,這是個長遠打算。因為上音樂課如果沒有專門的音樂教室,學生在原來的教室裏,由於受到空間限制,不容許他們有自己多余的動作,這樣他們就會受到約束,所以說從上課場地就應該改變,到壹個教室裏沒有講臺、沒有桌子,老師可以走到學生中去,與學生圍在壹起,甚至像小孩子壹樣走到他們中間壹起唱唱、跳跳。在講授知識的同時與他們用商量的語氣,這樣不僅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接受新的音樂基礎知識,而且心情也得到徹底的釋放,讓學生感覺到我們既是他們的老師,也是他們的朋友。從表面上看,這只是上課形式的變化,其實,教學氛圍中,以學生為教學活動的主體,為學生創設高度自由的想像與創造的環境,才是這種變化的實質。要做到上面這些並非易事。具體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2.1 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變“指揮棒”為“引導者” 音樂藝術有著其豐富的內涵與外延,是壹種綜合性較強的藝術形式。由於年齡特征、個性差異、知識層次等因素的制約,學生們對音樂的喜好千差萬別。在教學中,老師不應將音樂教育只局限於在“知識”、“學科”等狹窄的範疇內來理解,而應把“讓每壹個學生的個性獲得充分發展”的價值觀視為根本,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素質教育的思想。丟掉傳統教育中老師的絕對權威,洞悉學生的興趣愛好,了解他們喜歡什麽、不喜歡什麽,並針對他們的興趣愛好找準教學的切入口,因勢利導,將手中的指揮棒變成引領學生去探索美妙的音樂世界的“引路石”。在這裏,老師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說教者,學生不再是老師思想、情感的復制品;課程也不再是純粹意義上的單壹的教材內容,相反,老師能夠從學生出發、從學生學習音樂的角度出發,研究解決學生要學什麽、怎樣學等壹系列問題;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也能積極地參與進來,愉快地學習。這樣,老師和學生就都成了課程的創造者與開發者,成了最終實現教學目標的有機結合體。 2.2 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變“居高臨下”為“平等相交” 音樂教育的本質是美育,音樂教育的魅力在於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點是通過藝術活動來調動人的興趣,打動人的情感,讓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學中,我們往往容易忽略學生的情感體驗,而把老師自身的思想情感強加給學生,結果呢?學生們在那種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維模式和學習方式的演練下,漸漸喪失了人類與生俱來的那種源於心靈深處的音樂感受本能,不論妳在課堂上給他欣賞歡快的,還是深沈的音樂,都會有不少同學無動於衷,毫無感覺。鑒於音樂藝術情感表達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對音樂藝術的感受與理解就不應該是絕對的,不應該只是壹種簡單意義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學中,老師要樂於走下講臺,關註學生的每壹分情感,傾聽他們的心靈,多壹些鼓勵,少壹些指責;多壹些交流,少壹些“命令”;多壹些探討,少壹些灌輸。唯有這樣,學生才會變被動為主動,變接受為參與,我們的音樂課堂也才會成為壹個充滿情趣平等和諧的、寬松愉悅的課堂。 3 願生活中永遠充滿歌聲 社會、學校應該有計劃的組建業余合唱小組、器樂隊小組,這些成員基本上是自願報名參加的。學生應該在平常的生活中留心音樂,可從電視上、報紙上、錄音機裏等。只要妳是個有心人,妳的生活就永遠充滿歌聲、充滿美。 二十壹世紀是壹個全新的世紀,全新的世紀呼喚全新的音樂教育,讓我們面對“陳舊”的音樂課堂大膽的說“不”,也希望我們的學生在收獲成功的喜悅中對我們新的課堂說“是”。 面對新世紀,讓我們***同期待音樂新課程改革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