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1、“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修行修禪定,想即生證果,先要轉變“心法、色法”。剛才我大概講了所謂小乘修“有”的方法,先把色法、色身轉變。色法何以要轉變?《楞嚴經》最後,佛有幾句重要的話:“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生因識有”,是說我們的生命,是由第八阿賴耶識先來投胎的;“滅從色除”,想了生死,先把色法四大了了。“理則頓悟”,禪宗講頓悟,道理可以頓悟,工夫是壹步壹步有次序的,“乘悟並銷”,妳悟到了,就空了。“事非頓除”,可是生命業報,不是妳悟到了空就空得了,還是要修的;“因次第盡”,就是悟後起修,壹步壹步工夫修來的。我們大家都是佛弟子,千萬記住他老人家的話,不要狂妄。
2、“看得破,忍不過;想得到,做不來”
剛才我們講“六妙門”,妳們真下決心,修安那般那,這是壹條最快成就的捷徑。但是,很難的,妳忍不住的。妳看我們這裏出家的老前輩也好,嫩前輩也好,真的,很多人有聰明有智慧,為什麽出家修道,永遠不上路?就因為他忍不住。
所以我在書上經常講,我有十二個字的咒語:“看得破,忍不過;想得到,做不來。”不管是出家在家,人生都犯了我這十二個字的戒律。道理上看得破,但是忍不過。這壹忍好難哪!想得到,理論上懂,做不來。不管佛學道理講得怎麽好,都沒有用,所以重點在修行。
3、“十六特勝”
真正修安那般那,重點妳們千萬註意,“十六特勝”都要背得來,十六個專案叫特勝,特別特別最容易成功的路線。(壹)“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長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諸身行”。身體空了,身上五陰的行陰空靈了,這個裏頭秘密很多。(六)“受喜”,得初禪,初禪是離生喜樂。(七)“受樂”,身上內部每個細胞發出快樂的感受,那是無比的舒服,不能形容的。所以得到初禪是“心壹境性,離生喜樂”,有和世間脫離之感,無比的喜樂。
(八)“受諸心行”,轉回來,又感覺不同了,這個很深了;心裏壹起心動念,這個身體四大已經整個變了。再下來,這個時候,(九)“心作喜”,由初禪真到了二禪“定生喜樂”。(十)“心作攝”,壹切雜念妄想沒有了,要用就有,不用完全空;攝是統統把握了。(十壹)“心作解脫”,修行到這裏,才不冤枉出家,得解脫道了。解脫就是證道,不證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羅漢,也至少證到初果羅漢的“預流向”。到了心作解脫,是修安那般那來的,這是壹部分,完全和色法地水火風四大之身有關。
下面完全是心法了。(十二)“觀無常”,工夫修到有神通,飛得起來,又有什麽了不起呢!觀無常,諸法皆非究竟,可是妳沒有做到不要隨便吹。(十三)“觀出散”,所以做到了,轉觀這個心的法門,妳可以像密宗那些有成就的活佛壹樣,將來要走的時候,壹彈指之間,整個身體三昧真火起來化成光明,什麽都沒有留,化壹片光走了。所以,我們平常做功夫,妳要註意這個,大家都在身體上做工夫,都忘記了“觀出散”,要把所有工夫、身體都丟開,放出去,連放的都要丟掉。
(十四)“觀離欲”,這個時候,才做到真正的“離欲尊”;這個離欲,《金剛經》上佛叫須菩提離欲阿羅漢,真的離欲了。然後,證滅盡定。(十五)“觀滅盡”,要走就走,我們也可以做到鄧隱峰祖師壹樣吧!在這個時候到“滅盡定”,所謂涅槃境界,還不算數。(十六)“觀棄舍”,還要丟掉放開,轉到大乘去了。修習這十六特勝要註意,不要被六妙門困住,六妙門是初步,不算什麽,重點在十六特勝。
4、“知之壹字,眾妙之門”
所以修安那般那,剛才我們討論過的重點,就是這壹“知”,妳們都知道嘛!這個知性不在氣息,也不在地水火風,也不在空,無所在無所不在。所以,禪宗祖師壹句話:“知之壹字,眾妙之門。”這壹“知”哪裏來?來無所從來,去無所從去。《金剛經》上佛也告訴妳,“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這個“知”不要妳去找的,本來存在。我們大家平常在用它吧!當然在用,這個不要再追問妳們了,再問太看不起人了,妳們當然知道。我們茶來知道喝茶,飯來知道吃飯,累了知道累,睡覺知道睡覺,舒服不舒服都知道。這壹“知”本來在這裏,不要妳去修的,如果我們變牛變馬變狗,也知道變牛變馬變狗了。只不過,不知道自性來源在哪裏。
5、“要忍得住”
如果問題這壹“知”從何處來,談大乘般若時再講,現在不談了。現在妳們做工夫,先不要問這壹“知”從哪裏來,要先認識“知性”。妳們都在修行,打坐閉關,但是為什麽都沒有進步?理上不清,理都沒有搞清楚;壹方面沒有真下工夫,忍不住。所以古人講修道,“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工夫”,要忍得住。我們看到多少青年學佛修道人,都是壹點都忍不住的,剛坐壹下,外境有壹點挑逗,他馬上動了,跟到外緣跑了,自己還認為有理由。所以,看到無可奈何啊!等於看到壹只小貓壹樣,它要去死,讓它去吧。所以大乘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這個“忍”字難啊!“忍辱”之後再談精進、禪定、般若。
6、“知息入”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他們不知道嗎?再寫是多事,多浪費。他們不知道就活該,我們那個白板也寫得很辛苦。妳看,妳把十六特勝都擦掉了。(宏忍師說:他們都會背。)都會背了?有那麽快?(答:都記了。)對啊,紙上有,妳腦子心裏沒有,妳要進到心裏。
第壹句是什麽?(眾答:知息入。)對。譬如由六妙門開始,妳們坐在這裏壹邊聽,壹邊知道自己呼吸進出,能夠做到嗎?老實講,做不到,絕對做不到。假定有壹位坐在這裏,壹邊聽話,壹邊還寫字,自己的呼吸在鼻子和全身,進進出出完全知道,這個人差不多可以談修行了,這叫“知息入”。
我這樣壹講,妳們自己測驗壹下嘛!壹邊聽壹邊做事,心念跟呼吸配合,在鼻孔這裏開始。等於說眼觀鼻,鼻觀心;這個觀不是眼睛去看的觀,是心來觀。如果是這樣修行,很快有進步的。
7、“知息出”
“知息入,知息出”,妳們現在聽到呼吸沒有?聽到沒有?聽不見,妳們哪裏聽得見!只靠壹點感覺嘛!就是說,隨時要跟這個感覺的出入息配合為壹,這樣才叫做修行,修止觀。如果打起坐來,再勉強找個呼吸來配合,那算個什麽修行,算老幾啊!就像我現在跟妳講話,我知道自己呼吸的“進、出”,妳要學我壹樣,腳還在跳手還在動,知息入,知息出,知道氣息進進出出,沒有壹點不知道。但不能用力,勿助勿忘,也不能不註意。
8、“知息長短”
然後第三步知息長短就難了。知道自己的息往來長短,第壹步,是在鼻孔裏知道哦!妳如果功夫進壹步,自己渾身的每個毛孔、細胞,都在呼吸,妳自然都會知道。所以,妳看過武俠小說,武功高的人,有時候被人用石灰蒙上頭,蒙了以後,結果死不了,他的肛門在下面呼吸。這不是做不到的,渾身十萬八千個毛孔都在呼吸。研究《達摩禪經》就知道,這壹段知息長短,講得很細了。有時候長中之長,有時候短中之短,有時候短中之長,有時候長中之短,為什麽祖師們把他們的經驗,告訴我們那麽清楚?雖然他交代清楚,也要妳自己用過功才知道,不用功的話,也覺得交代不清楚。
我可以告訴妳,有時候是“長中之長”,覺得出息也長,入息也長,在某壹種時候感覺到出息很長,出去了,同空的境界配合,沒有回來。回來以後,覺得氣回來壹下很短,已經夠了,所以是“長中之短”。有時候是“短中之長”,身體內部,覺得呼吸需要吸進來,自然的作用,吸壹下,它繼續在吸,壹直到腳底心,壹直到腳趾頭都充滿了,這是短中之長。還有“短中之短,長中之長”,每壹樣都不同,這是跟妳講理論,妳要去體會把工夫做到,不是開玩笑的,不是吹牛的。
知息長短,我只講了幾個,這個裏頭包括很多內容,詳細妳們去看《達摩禪經》。這是吩咐妳們註意,要自己用功去體會,不是講空洞的理論,千萬不要妄語騙人,騙人要下地獄的,那是千生萬劫地獄果報啊!
9、“知息遍身”
然後“知息遍身”,妳到知息長短以後,就“知息遍身”了,全身都在呼吸。妳們修持到達這個定境的時候,鼻子的呼吸已經不管了,不再呼吸了,鼻子沒有作用,這時才曉得全身每個細胞、每個地方都在呼吸,氣都充滿,氣脈都通了。到這個時候,還沒有“除諸身行”。
甚至像丁師和丙師,他們兩位前天的報告,就曉得內部五臟六腑,也在呼吸,那個白骨放光,每塊白骨都在呼吸。所謂呼吸是生滅法,有來有往,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自然在動。
知息遍身,氣充滿遍身了,乃至曉得全身都在呼吸,非常非常重要。並不是發脹,也不是說,像有些練武功、氣功的那樣發胖。想要發胖的話,那妳還不如到街上的腳踏車店,拿個充氣筒套在這裏,嘩啦嗒幾下,馬上發脹,發胖了!
10、“除諸身行”
到了知息遍身,這個時候已經不談什麽數息、隨息了。也不要數,也不要隨,隨時息跟念兩個配合為壹的,隨時知性清楚的,這樣才叫做修行。不管修密宗,或什麽法門,不到這個禪定,不要談修行了。
再進壹步是什麽?(答:除諸身行。)“除諸身行”,這個時候身上行陰作用不動,充滿了,身體跟虛空等於合壹,這個身體內外是通的。譬如妳們練少林武功,童子功,到這時候,兩個睪丸縮上去,自然地縮到肚子裏。這個時候縮也好,不縮也好,談都不要談。
11、“受喜、受樂”
第六是“受喜”,到這個時候,心裏感覺,非常地高興,至少妳知道佛法是不騙人的,是真的。第七“受樂”,全身喜樂,喜樂是禪定境界,所以初禪叫“心壹境性,離生喜樂”。慢慢有壹點跟現實脫離關系,人世間壹切的事,不會煩惱到妳,可以入世不煩惱。不過,為什麽不翻成“喜受、樂受”,而翻成受喜、受樂呢?“受喜、受樂”是自己發動了,到達這個境界,就接受了。
12、“受諸心行”
第八“受諸心行”,剛剛說了“除諸身行”,沒有身體的行陰感受了,這裏又“受諸心行”,那不是矛盾嗎?不矛盾的,這是進壹步了。受諸心行,這個肉體的心,看到外形還是父母所生的肉體,實際上,身體內部整個四大氣質變化,已經不是普通肉體了,這個身上行陰的感受,也統統不同了。這時生活習慣達到了“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財色名食睡五蓋,都會自然去掉,吃不吃都沒有關系,有水喝就可以了。“受諸心行”,在這裏頭,差不多可以證入初禪到二禪去。
13、“心作喜,心作攝,心作解脫”
然後,“心作喜,心作攝,心作解脫”,解脫但還沒有證果哦!還沒有證得初果、二果羅漢境界哦。那個要配合教理,就要參考《俱舍論》,“貪嗔癡慢”的習氣改變了多少,自己都清清楚楚,都會明白。如果到這壹步,習氣動都沒有動,還是同以前壹樣,那就不是修行。
14、“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壹直到這裏,還是屬於色法上的工夫,在地水火風的色陰和受陰境界裏頭做工夫。可是妳要註意壹點,在這個用功過程,今天晚上我們講得很順利,聽起來很容易,事實上修行有很多的魔(磨)境界,就要參考《楞嚴經》的五陰解脫。算不定妳修行很好,在這個時候忽然有神通了,什麽都知道了,忽然有特別本事了;實際上妳已在五陰魔境界了,這壹點要特別註意。譬如昨天李居士告訴我,有個出家人有很多神通,我說又是落在想陰境界裏了,叫她答復他。
修行特別註意,在這個五陰境界,歸納起來有五十種陰魔,受陰有受陰的境界,有時候會被境界拉走,自己也不知道,還以為是發了神通。所以千萬不要作聖解,修行第壹要註意,時時把握《金剛經》上幾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有神通又怎麽樣?壹概不理。就怕不得道,不悟道,不怕沒有神通!容易得很啊。等於我告訴出家同學們,就怕妳不成佛,不怕沒有眾生度啊!千萬記住。
15、“觀無常、觀出散、觀離欲、觀滅盡”
所以到心作解脫以後,轉了,後面完全是唯心的“知性”道理,就是想陰和行陰解脫了,心意識解脫了,然後就“觀無常”,妳工夫能做到就了不起了。是不是無常啊?妳不修行,不做工夫,工夫就垮掉了;所以說諸行無常嘛!
“觀出散”,這個是秘密了,修安那般那,如果常修觀出散的話,修到某個階段,妳走的時候,不要說預知時至,甚至打個坐寫個偈子,說聲再見,自己就化成光沒有了。
這個以後,“觀離欲”,才算是真正跳出了欲界,才證得小乘的“有余依涅槃”,證得“滅盡定”,還不是證得“無餘依涅槃”。所謂滅盡是滅什麽呢?思想知覺、感覺,統統空完了,這叫滅盡定。“想受皆滅”,有意地把它關閉起來,這個時候生死可以請假。“啊呀,這個世界不好玩,我準備過個壹千年以後再來,入定去吧!”這是可以做到的。
16、“觀棄舍”
妳看譯《達摩禪經》的佛陀跋陀羅禪師,他有位徒弟,就是廬山慧遠法師的弟弟——慧持法師,曾跟他修禪定,最後他到峨眉山去朝山,山上下來,到了樂山嘉定休息壹下,在壹個樹洞裏,壹坐坐了七百年。到了宋朝,樹倒了被大家請出定來,問他是誰,他說是廬山慧遠法師的弟弟。哎!那是晉朝人,我們現在是宋朝,已經過了七百年。他就可以這樣,壹定定了七百年,他就是修安般法門的。這是歷史上有名的故事,後來宋徽宗給他做了三首詩,前壹陣我經常跟他們講,很好啊!很有意思的。
(壹)
七百年前老古錐?定中消息許誰知
爭如只履西歸去?生死徒勞木作皮
(二)
藏山於澤亦藏身?天下無藏道可親
寄語莊周休擬議?樹中不是負趨人
(三)
有情身不是無情?彼此人人定裏身
會得菩提本無樹?何須辛苦問盧能
所以,這樣叫做修定真得了定境,但他那個不是滅盡定,不知他當時在樹裏頭,究竟入的什麽定?到哪壹步境界?真值得研究。修行是真做工夫,依身心來用功。像禪宗這種口頭禪,“什麽是佛?幹屎橛。”這與身心修證,統統不相幹。
十六特勝,最後就是“觀棄舍”,連有余依涅槃都不進入。所以《楞伽經》諸大菩薩贊佛,“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佛不入涅槃,也沒有涅槃可入,自性現在就在涅槃中。這是大乘另外境界了。
換句話說,“觀棄舍”修到這壹步,由小乘轉到大乘,真正是大菩薩的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