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小說由傷痕小說對“文化大革命”的否定和批判進壹步延伸,擴大到審視和反思整個社會主義時期曲折的歷史,乃至民主革命時期就已出現的“左傾”錯誤,探討造成“文化大革命”浩劫的社會政治和心理原因,從審視歷史中反思教訓。
“反思“壹詞,據說首次出現於英國哲學家洛克的著作中,他將"心靈內部活動的知覺",稱為"反思"。而在我國當代文學史上,這個詞卻具有特定的意義,即對文革、十七年以至更早的歷史事實進行思考,從而在意識形態、國民性等方面挖掘現實問題的根源,同時,在歷史和自然的大的環境背景中展開對"人"的價值的思索。可以說,"反思文學"是"傷痕文學"的深化,兩者間的區別主要在於:哲學思考的介入。
反思文學具有較為深邃歷史的縱深感和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極左路線、反對官僚主義,揭示社會 和歷史悲劇,呈現和剖析悲劇人物的命運遭際。
綜觀"反思文學"的創作,主要焦點在於對"人"的反思上。這種對"人"的"反思"有壹個漸進的發展過程:
它首先是主要針對政治層面的,關於建國後的歷史問題尤其是對農村問題的反思成為作家創作的壹個重點。是當時的社會環境造就的這種小說形式。
《犯人李銅鐘的故事》
其中張壹弓創作的中篇小說《犯人李銅鐘的故事》以壹個為了群眾生命而不惜觸犯黨紀國法的大隊支書的形象,樹立了新時期第壹個成熟而完整的悲劇英雄形象。 《李順大造屋》 而高曉聲的《李順大造屋》則以看似幽默的筆法,揭示了中國農民自身的性格弱點,指出這些"民族劣根性"在建國後的左傾災難所應當承擔的責任,而《記憶》則以某地宣傳部長秦慕平對曾經被自己錯判為"現行反革命"的少女方麗茹的懺悔,反省了壹個時期內不正常的"現代迷信"及自己在這種現代迷信中所扮演的可悲角色。
(壹)政治反思:王蒙《蝴蝶》、茹誌鵑《剪輯錯了的故事》
(二)人性反思:古華《芙蓉鎮》
(三)民族性反思:高曉聲《陳奐生上城》
(四)苦難反思:張賢亮的小說<靈與肉>《啟示錄》《綠化樹》《男人的壹半是女人》
(五)現實社會反思:理想主義者的困惑《人到中年》;新時期軍事文學的開拓之作<西線軼事>。
(六)人生反思:知青小說:史鐵生《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王安憶《本次列車終點》;梁曉聲《這是壹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等
(七)文化反思:張煒《古船》、陳忠實《白鹿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