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韓聯軍在丹陽(今河南淅川縣淡水、習水交匯處)與楚軍交戰。楚軍斬首八萬,屈紮等七十余名將領被俘。秦軍在楚國的漢中地建立了漢中郡。楚懷王大怒,動員國軍進攻。在藍田,秦軍參戰,秦軍再次獲勝。
秦楚丹陽藍田之戰,其實是公元前313年(楚懷王十六年)秋七月至公元前312年(楚懷王十七年)秋九月整個戰役的壹部分。戰爭的第壹階段是秦、魏、韓,聯盟是與楚、齊。戰爭的第二階段是齊軍反目成仇,成為楚戰六國。藍田之戰以楚軍戰敗,楚軍第壹次撤退而告終。
面對危機,秦國壹方面調集全國各地的軍隊,另壹方面通過外交手段邀請韓、魏出兵攻打楚國後方。關於藍田戰役的過程缺乏記載。有的說楚軍大敗,有的說秦戰不利。而且韓、魏等國此時雖與秦國為盟友,但態度壹度曖昧。戰爭結束後,據說秦王抱怨韓國先幫助了秦國,但後來秦國分裂不利,就和楚國眉來眼去。
藍田戰役的最終結局,不在藍田戰場。因為楚軍拼盡全力,忽略了南陽的防守(也可能是真的沒有兵調)。韓、魏聯軍攻占昭陵(今河南漯河),推鄧(今河南南陽)。此時齊國戰敗,無力支持楚國。
這意味著楚國的後路即將被切斷,而的頑強使得楚國在後路被切斷之前幾乎不可能攻破,楚國有被前後夾擊的危險。楚軍只能連夜撤退,割地給秦國求和。
藍田之戰和之前的丹陽之戰,讓楚國的軍事實力損失慘重,楚國幾大家族之壹的屈氏更是元氣大傷。將領被俘,封地被奪。因此,屈氏在楚國的威望被摧毀。
而且這兩場戰爭使秦國完全控制了漢中,漢中是秦、楚、巴蜀之間的重要戰略地帶。秦國取得漢中後,可以加強對巴蜀的監控,進壹步連接漢水流域和長江流域,徹底消除楚國對秦國核心地區關中的威脅,掌握楚國軍事行動中的戰略主動權。
對於楚國來說,失去漢中幾乎等於失去了西進的門戶,然後秦敗的惡性循環開始上演。在外交上,楚國從壹個完全的大國變成了壹種混亂和投機。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楚國的最終敗亡是從丹陽、藍田之戰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