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散文集只有《朝花夕拾》,他有散文詩集《野草》和小說集《吶喊》《仿徨》《故事新編》 。
1、《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散文集,此文集作為“回憶的記事”,多側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誌趣的形成經過。散文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種種醜惡的不合理現象,同時反映了有抱負的青年知識分子在舊中國茫茫黑夜中,不畏艱險,尋找光明的困難歷程,以及抒發了作者對往日親友、師長的懷念之情 。
2、《野草》
《野草》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創作的壹部散文詩集,20世紀20年代初期,作者魯迅生活在北洋軍閥統治下的北京,處於極度苦悶中的魯迅當時心境很頹唐,但對理想的追求仍未幻滅,這部詩集真實地記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統壹戰線分化以後,繼續戰鬥,卻又感到孤獨、寂寞,在仿徨中探索前進的思想感情。
詩集內容形式多樣、想像豐富、構思奇特、語言形象,富有抒情性和音樂性,成功地運用了象征手法,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詩集以獨語式的抒情散文形式,詩性的想象與升華,深化了中國散文詩的藝術和思想意境。
3、《吶喊》
《吶喊》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小說集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從革命民主主義出發,抱著啟蒙主義目的和人道主義精神,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舊時中國的制度及部分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希望。
《吶喊》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的標誌,開創了現代現實主義文學的先河。作品形象生動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壹批不朽的藝術形象,深刻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生活的現狀,有力揭露和鞭撻了封建舊惡勢力,表達了作者渴望變革,為時代吶喊,希望喚醒國民的思想。
4、《仿徨》
《仿徨》是魯迅的小說作品集,於1926年8月由北京北新書局初版,列為作者所編的《烏合叢書》之壹,現編入《魯迅全集》。本書***收入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說十壹篇。首篇《祝福》寫於1924年2月16日,末篇《離婚》寫於1925年11月6日。整部小說集貫穿著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
5、《故事新編》
《故事新編》是魯迅的最後的創新之作,裏面8篇有5篇寫於魯迅生命的最後時期。面臨死亡的威脅,處於內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故事新編》整體的風格卻顯示出前所未有的從容、充裕、幽默和灑脫。
盡管骨子裏依舊藏著魯迅固有的悲涼,卻出之以詼諧的“遊戲筆墨”,這表明魯迅的思想與藝術都達到了壹個新的環境,具有某種超前性。在它的很多篇中,都可以發現或隱或現、或濃或淡地存在著“莊嚴”與“荒誕”兩種色彩和語調,互相補充、滲透和消解。
擴展資料: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
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壹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