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興》
作者:白居易
原文: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開門鼓壹聲。
犬上階眠知地濕,鳥臨窗語報天晴。
半銷宿酒頭仍重,新脫冬衣體乍輕。
睡覺心空思想盡,近來鄉夢不多成。
翻譯:
晨光初照,屋室通明,
早衙鼓正開始咚咚地敲響;
大概是天氣轉暖、
大地變得潮濕的緣故吧,
那在臺階上貪睡的小狗兒也擺擺尾巴,
懶洋洋地爬起來;
而壹向活潑的小鳥更不會放過這可愛的時光,
正在窗前嘰嘰喳喳不停地歡叫著,
似乎是在向人們報告著美好天氣的到來,
催促著人們早早起床。
賞析:
從詩的結構看,前四句寫詩人在早晨的所聞所見,後四句則是抒發詩人對早春氣象的感受。也許是因為詩人對春天特有的敏感,他壹大早就醒來了。這四句通過晨光、鼓聲以及對春天極為敏感的兩個動物犬、鳥的傳神刻畫,在緊扣早字主旨的同時,又隱隱透露出春天的氣息。
詩歌的後半部分表現了詩人在這樣春天氣息越來越濃郁的環境下,產生的輕松愉快之感。半銷宿酒頭仍重說明昨日飲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自是人生壹大樂事,以致詩人忘了自身的酒量,開懷暢飲,壹醉方休,到次日早晨起來尚有頭重腳輕之感。新脫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氣候,脫去冬衣會令人煥然壹新,輕松爽快,所以說體乍輕。體乍輕而頭仍重,值此酒意未盡消之際,當有頭重腳輕、飄飄無定之感。這既是實寫酒意未消時身體真實的感覺,同時也是美好的春色令詩人陶醉了的感覺。正所謂酒不醉人人自醉。在這樣的境界中,他忘記了壹切憂愁和煩惱,以致於睡覺心空思想盡,近來鄉夢不多成,這兩句照應詩題,寫夜間因為沒有鄉夢撩人愁思,睡醒後心境空明。暗示出詩人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氣息所感染,他又迎來了壹個明媚的春天。
全篇無論是寫自然景物還是寫自己的生活與心態,都筆致輕靈素淡,充滿著情趣。節奏也是流暢、歡快的,字裏行間,融註著詩人對春天、對生活的熱愛。
白居易 賣炭翁《賣炭翁》
作者:白居易
原文: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壹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壹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壹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註釋:
1、賣炭翁:這首選自《白氏長慶集》。本篇是組詩《新樂府》中的第32首,題註雲:苦宮市也。宮市,指唐代皇宮裏需要物品,就向市場上去拿,隨便給點錢,實際上是公開掠奪。唐德宗時用太監專管其事。
2、伐:砍伐。
3、薪:柴。
4、南山:城南之山。
5、煙火色:被煙熏的臉色。此處突出賣炭翁的辛勞。
6、蒼蒼:蒼白。
7、得:得到。
8、何所營:做什麽用。營,經營,這裏指謀求。
9、輾(niǎn):同碾,碾壓。
10、願:希望。
11、轍:車輪滾過地面輾出的痕跡。
12、困:困倦,疲乏。
13、市:集市。
14、翩翩:輕快灑脫的情狀。這裏形容得意忘形的樣子。
15、騎(j):騎馬的人。
16、黃衣使者白衫兒:黃衣使者,指皇宮內的太監。白衫兒,指太監手下的爪牙。
17、把:拿。
18、敕(ch):皇帝的命令或詔書。
19、回:調轉。
20、叱:吆喝。
21、千余斤:不是實指,形容很多。
22、驅將:趕著走。
23、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夠。惜,舍。
24、半匹紅綃壹丈綾:唐代商務交易,絹帛等絲織品可以代貨幣使用。當時錢貴絹賤,半匹紗和壹丈綾,比壹車炭的價值相差很遠。這是官方用賤價強奪民財。
25、系:掛。
26、直:通值,價格。
翻譯:
有位賣炭的老翁,在南山裏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烤的顏色,兩鬢頭發灰白,十個手指也被炭燒得很黑。賣炭所得的錢用來幹什麽?買身上穿的衣裳和嘴裏吃的食物。可憐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卻擔心天熱炭賣不出去,還希望天氣更寒冷。夜裏城外下了壹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輾軋冰凍的車輪印,往市集的方向去。牛都疲乏了,人餓了,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休息。前面兩位輕快灑脫的騎馬人是誰?是皇宮內的太監的爪牙。他們手裏拿著文書,卻說是皇帝的命令,然後拉轉車頭,大聲呵斥著牛往北面拉去。壹車炭,有非常重,宮裏的使者們硬是要趕著它走,老翁可惜它,卻沒有辦法。宮裏的使者們將半匹紗和壹丈綾,朝牛頭上壹掛,當作炭的價格。
賞析:
開頭四句,寫賣炭翁的炭來之不易。伐薪、燒炭,概括了復雜的工序和漫長的勞動過程。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活畫出賣炭翁的肖像,寫出勞動的艱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現。南山中點出勞動場所,這南山就是王維所寫的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的終南山,豺狼出沒,荒無人煙。在這樣的環境裏披星戴月,淩霜冒雪,壹斧壹斧地伐薪,壹窯壹窯地燒炭,好容易燒出千余斤,每壹斤都滲透著心血,也凝聚著希望。寫出賣炭翁的炭是自己艱苦勞動的成果,這就把他和販賣木炭的商人區別了開來。但是,假如這位賣炭翁還有田地,憑自種自收就不至於挨餓受凍,只利用農閑時間燒炭賣炭,用以補貼家用的話,那麽他的壹車炭被掠奪,就還有別的活路。然而情況並非如此。詩人的高明之處在於沒有自己出面向讀者介紹賣炭翁的家庭經濟狀況,而是設為問答: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這壹問壹答,不僅化板為活,使文勢跌宕,搖曳生姿,而且擴展了反映民間疾苦的深度與廣度,使我們清楚地看到:這位勞動者已被剝削得貧無立錐,別無衣食來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萬苦燒成的千余斤木炭能賣個好價錢。這就為後面寫宮使掠奪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鋪墊。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這是膾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單,自然希望天暖。然而這位賣炭翁是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寄托在賣炭得錢上的,所以他心憂炭賤願天寒,在凍得發抖的時候,壹心盼望天氣更冷。詩人如此深刻地理解賣炭翁的艱難處境和復雜的內心活動,只用十多個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現了出來,又用可憐兩字傾註了無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淚下。
這兩句詩,從章法上看,是從前半篇向後半篇過渡的橋梁。心憂炭賤願天寒,實際上是期待朔風凜冽,大雪紛飛。夜來城外壹尺雪,這場大雪總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憂炭賤了!天子腳下的達官貴人、富商巨賈們為了取暖,難道還會在微不足道的炭價上斤斤計較嗎?當賣炭翁曉駕炭車輾冰轍的時候,占據著他的全部心靈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麽難走,而是盤算著那壹車炭能賣多少錢,換來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說家筆下,是可以用很多筆墨寫賣炭翁壹路上的心理活動的,而詩人卻壹句也沒有寫,這因為他在前面已經給讀者開拓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
賣炭翁好容易燒出壹車炭、盼到壹場雪,壹路上滿懷希望地盤算著賣炭得錢換衣食。然而結果呢?他卻遇上了手把文書口稱敕的宮使。在皇宮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書和敕令面前,跟著那叱牛聲,賣炭翁在從伐薪、燒炭、願天寒、駕炭車、輾冰轍,直到泥中歇的漫長過程中所盤算的壹切、所希望的壹切,全都化為泡影!
從南山中到長安城,路那麽遙遠,又那麽難行,當賣炭翁市南門外泥中歇的時候,已經是牛困人饑;如今又回車叱牛牽向北,把炭送進皇宮,當然牛更困、人更饑了。那麽,當賣炭翁餓著肚子,走回終南山的時候,又想些什麽呢?他往後的日子,又怎樣過法呢?這壹切,詩人都沒有寫,然而讀者卻不能不想。當想到這壹切的時候,就不能不同情賣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統治者的罪惡,而詩人苦宮市的創作意圖,也就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白居易 望月有感《望月有感》
作者:白居易
原文: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
兄弟離散,各在壹處。
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
寄上浮梁大兄、
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
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幹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為千裏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看明月應垂淚,壹夜鄉心五處同。
註釋:
1、河南:唐時河南道,轄今河南省大部和山東、江蘇、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區。
2、關內:關內道,轄今陜西大部及甘肅、寧夏、內蒙的部分地區。阻饑:遭受饑荒等困難。
3、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長兄幼文,貞元十四、五年間任饒州浮梁(今江西)主簿。
4、於潛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長子,時為於潛(今浙江臨安縣)縣尉。
5、烏江十五兄:白居易的從兄逸,時任烏江(今安徽和縣)主簿。
6、符離: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白居易的父親在彭城(今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離。
7、下邽:縣名,治所在今陜西省渭南縣。白氏祖居曾在此。
8、世業:世代傳下的產業。
9、羈旅:猶漂泊。
10、寥落:冷落。
11、幹戈:本是兩種武器,這裏指戰爭。
12、根:喻兄弟。
13、吊影:對影自憐,身邊沒有親人,獨對著自己的身影感傷。
14、千裏雁:指離群之雁,孤獨的雁。
15、九秋蓬:秋天蓬草脫離本根隨風飛轉,古人用來比喻遊子在異鄉漂泊。
16、九秋:秋天。
翻譯:
自從河南地區經歷戰亂,
關內壹帶漕運受阻致使饑荒四起,
我們兄弟也因此流離失散,
各自在壹處。
因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觸,
便隨性寫成壹首來記錄感想,
寄給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潛的七哥,
在烏江的十五哥和在符離、
下邽的弟弟妹妹們看。
時勢艱難兵荒馬亂,家業空空;
兄弟漂泊旅居異地,各自西東。
戰亂以後處處寥落,田園荒蕪;
骨肉分離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離群孤雁相隔千裏,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隨風飛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看明月,無不垂淚;
今夜思鄉妳我同心,五地相同。
賞析:
這是壹首感情濃郁的抒情詩,約作於公元799年(唐德宗貞元十五年)秋天。其時詩人到符離(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亂後過流溝寺》詩,流溝寺即在符離。題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詩人自己均在符離,因此合起來就有五處。公元799年(貞元十五年)春,宣武節度使董晉死後部下叛亂,接著中、光、蔡等州節度使吳少誠又叛亂。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馬去攻打,戰事發生在河南境內。當時南方漕運主要經過河南輸送關內。由於河南經亂使得關內阻饑。全詩意在寫經亂之後,懷念諸位兄弟姊妹。
此詩讀來如聽詩人傾訴自己身受的離亂之苦。在這戰亂饑饉災難深重的年代裏,祖傳的家業蕩然壹空,兄弟姊妹拋家失業,羈旅行役,天各壹方。回首兵燹後的故鄉田園,壹片寥落淒清。破敝的園舍雖在,可是流離失散的同胞骨肉,卻各自奔波在異鄉的道路之中。詩的前兩聯就是從時難年荒這壹時代的災難起筆,以親身經歷概括出戰亂頻年、家園荒殘、手足離散這壹具有典型意義的苦難的現實生活。接著詩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壹方,猶如那分飛千裏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憐;辭別故鄉流離四方,又多麽像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隨著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無定。吊影分為千裏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壹向為人們所傳誦。詩人不僅以千裏孤雁、九秋斷蓬作了形象貼切的比擬,而且以吊影分飛與辭根離散這樣傳神的描述,賦予它們孤苦淒惶的情態,深刻揭示了飽經戰亂的零落之苦。孤單的詩人淒惶中夜深難寐,舉首遙望孤懸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聯想到飄散在各地的兄長弟妹們。他想:如果此時大家都在舉目遙望這輪勾引無限鄉思的明月,也會和自己壹樣潸潸淚垂吧!恐怕這壹夜之中,流散五處深切思念家園的心,也都會是相同的。詩人在這裏以綿邈真摯的詩思,構出壹幅五地望月***生鄉愁的圖景,從而收結全詩,創造出渾樸真淳、引人***鳴的藝術境界。
全詩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話語,抒寫人們所***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實情感。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這首詩不用典故,不事藻繪,語言淺白平實而又意蘊精深,情韻動人,堪稱用常得奇的佳作。
白居易 村夜《村夜》
作者:白居易
原文: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
獨出前門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註釋:
1、霜草:被秋霜打過的草。
2、蒼蒼:灰白色。
3、切切:蟲叫聲。
4、絕:絕跡。
5、獨:單獨,壹個人。
6、野田:田野。
7、蕎麥:壹年生草本植物,子實黑色有棱,磨成面粉可食用。
翻譯:
在壹片被寒霜打過的灰白色秋草中,
小蟲在竊竊私語著,山村周圍行人絕跡。
我獨自來到前門眺望田野,
只見皎潔的月光照著壹望無際的蕎麥田,
滿地的蕎麥花簡直就像壹片耀眼的白雪。
賞析:
這首詩沒有驚人之筆,也不用艷詞麗句,只以白描手法畫出壹個常見的鄉村之夜。信手拈來,娓娓道出,卻清新恬淡,詩意很濃。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蒼蒼霜草,點出秋色的濃重;切切蟲吟,渲染了秋夜的淒清。行人絕跡,萬籟無聲,兩句詩鮮明勾畫出村夜的特征:夜色深沈,秋色濃重,在秋霜的浸染下,草色茫茫。四下裏壹片寂靜,行人絕跡。只有不知名的秋蟲在低低的吟唱。這裏雖是純然寫景,卻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說:壹切景語皆情語,蕭蕭淒涼的景物透露出詩人孤獨寂寞的感情。這種寓情於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韻味。
獨出門前望野田壹句,既是詩中的過渡,將描寫對象由村莊轉向田野;又是兩聯之間的轉折,收束了對村夜蕭疏暗淡氣氛的描繪,展開了另外壹幅使讀者耳目壹新的畫面:皎潔的月光朗照著壹望無際的蕎麥田,遠遠望去,燦爛耀眼,如同壹片晶瑩的白雪。
月明蕎麥花如雪,這是十分動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畫美景感染了詩人,使詩人暫時忘卻了他的孤寂,情不自禁地發出不勝驚喜的贊嘆。這奇麗壯觀的景象與前面兩句的描寫形成強烈鮮明的對比。詩人匠心獨運地借自然景物的變換寫出人物感情變化,寫來靈活自如,不著痕跡;而且寫得樸實無華,渾然天成,讀來親切動人,余味無窮。《唐宋詩醇》稱贊它壹味真樸,不假妝點,自具蒼老之致,七絕中之近古者。
對這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和寫作手法的理解:因前後描寫的景物不同,表達出詩人由孤獨寂寞而興奮自喜的感情變化。詩人以白描的手法描繪鄉村夜景,於清新恬淡中蘊含了濃濃的詩意。詩中描寫村夜,既有蕭瑟淒涼,也有奇麗壯觀,對比中構成鄉村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