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沈默時,我感到充實;我會張開嘴,同時感到空虛。過去的生活已經死去。我為這次死亡感到高興,因為我知道它曾經活過。死去的生命已經腐爛。我在這腐爛中得到極大的快樂,因為我知道它不是空的。
把生命的泥巴留在地上,不是為了種樹,而是為了長雜草,這是我的罪過。雜草壹點也不深,花葉也不美。然而,他們吸收露水,水,血和舊的和死的肉,每壹個采取它的生存。活著的時候還是會被踐踏,被切割,直到死去腐爛。
但是我很平靜,很開心。我會笑,我會唱。我愛我的雜草,但我討厭雜草裝飾的地面。火往地下跑,沖;熔巖壹旦噴出,會燒掉所有的雜草和樹木,所以不會腐爛。但是我很平靜,很開心。
我會笑,我會唱。天地之間如此寂靜,我無法歡笑歌唱。如果天地不是這麽安靜,我可能會,也可能不會。在把這束雜草交給朋友和敵人、人和野獸、愛人和不愛人之前,在光明和黑暗、生與死、過去和未來的時候,我把這束雜草作為我的見證。
對我自己,對朋友和敵人,對人和野獸,對愛人和不愛人,我希望這雜草的腐爛快點到來。否則我就活不下來了,這比死亡和腐爛更不幸。來吧,雜草,附上我的題字!
1927年4月26日
魯迅在廣州白雲塔上記錄的。
擴展數據
創作背景
1,文化背景:
《野草》是壹部充滿象征意義的散文詩集。象征主義作為壹種自覺的文學流派運動,始於20世紀80年代法國作家讓·莫裏亞斯在《費加羅報》上發表《象征主義宣言》,到了20世紀20年代,它成為壹場世界性的現代主義文學運動,影響巨大。
從1918到1924新青年、晨報副刊、小說月報、文學旬刊、文學周刊、學習之光、覺醒、語絲等刊物。
劉半農、、周作人、梁棣(鄭振鐸)、沈興仁、張、蘇兆龍等人先後發表了屠格涅夫和波德萊爾的散文詩,有的刊物還專門發表了介紹和討論散文詩的文章。正是在這種文化氛圍下,作者陸續發表了23首散文詩,並編成《野草》。
2、時代背景:
20世紀初,中國政局動蕩,軍閥混戰,段政府控制北京政權後,中國陷入五四運動後最黑暗的時期。軍閥政府“不僅破壞了學生工人爭取自由的全國運動,而且殘酷地殺害無辜的人民。”又率部在川、湘、桂、粵東南、東北等地多次作戰,擾燕。"
五四新文化運動經歷了反復和挫折。新青年團散夥後,魯迅覺得自己是壹個人在沙漠裏。他形容自己是壹個徘徊在舊戰場的閑散士兵,找不到目標和意義。
而與周作人的不和甚至決裂,使得魯迅試圖維護的完整家園的觀念消失,魯迅精神家園的最終整合土崩瓦解。而且女師大事件也給魯迅的心情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為了描述這壹過程,作家魯迅創作了壹系列反映軍閥混戰和內心苦悶的散文詩。
3、創作過程:
這本詩集收錄的23首散文詩,寫於1924年至1926年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北京。作者魯迅在1932中回憶:“後來《新青年》那批人散了,有的升職了,有的退休了,有的先進了。我經歷過,同壹個戰鬥中的夥伴還是會這樣變化。
而以壹個‘作家’的頭銜結束,依然在沙漠裏走來走去,卻逃不過在散漫的刊物上寫作,這叫漫談。帶著壹點感悟,寫壹些短文,誇張壹點,就是散文詩,以後印成壹本書,叫《野草》。"
百度百科-野草(魯迅散文創作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