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小說免費大全 - 講述張三豐與建文帝,永樂帝的長篇武俠小說叫什麽名字?

講述張三豐與建文帝,永樂帝的長篇武俠小說叫什麽名字?

《明成祖實錄》中記載建文帝自焚而亡,當時的燕王聽說後還派遣太監前往救援,並對著建文帝的屍身大哭。但《明成祖實錄》壹書很有可能是朱棣篡位後為了掩蓋歷史事實,而指示史家這樣寫作,又或者史家懼怕朱棣淫威,為了討好他,故意寫成這樣。

其實就連朱棣自己也並不相信朱棣被燒死了。《明史·胡濙傳》記載,永樂五年朱棣懷疑建文帝下落,派遣戶部給侍中胡濙,以頒布詔書尋訪張三豐為名,暗中偵查建文帝蹤跡。胡濙在外尋訪十四年之久,回來把打聽到的民間隱秘與傳聞向皇帝報告,才使皇帝的疑慮冰釋。再胡濙回到北京之前,成祖還派遣鄭和下西洋尋訪,也未找到(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之壹就是尋訪建文帝)。因此可以說,建文帝很大的可能並不是在宮中被燒死的,或者即便燒死,朱棣也沒有見過建文的屍身,否則他遍沒有必要象上面海內海外的搜索。

神宗曾經問左右大臣:“聽說建文當時逃走了,真有這樣的事情麽?”重臣張居正回答:“國史沒有記載這件事,但是據故老相傳,說當年靖難的部隊進城的時候,建文帝剃了頭發,披著僧袍從小道逃走了,當時人們都不知道。到了正統年間,有人在雲南郵壁上見到壹首詩,有“淪落江湖數十秋”的句子,有個禦史覺得很奇怪,就把題詩的人叫來問他,題詩的人是個老和尚,禦史問他話卻坐著而不跪下,回答說‘想要回到故鄉’,禦史查證得知是建文帝,於是把消息報告給朝廷。朝廷召老和尚到京,進宮中查驗,正是建文。不過沒有人知道後來的事了。”(明神宗實錄)

萬歷皇帝讓張居正將雲南郵壁上的題詩全文抄下來給他看,全詩如下:

淪落江湖數十秋,歸來白發已盈頭。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愁。

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

這首詩在《明神宗實錄》和《春明夢余錄》都有記載,有較大的可信度,並且與建文帝的書生氣十足而溫文爾雅的氣質十分相符。

明人野史中記載建文帝逃亡生涯的過程大略如下:

建文四年六月,建文帝得知南京金川門失守,長籲短嘆,想自殺以謝國人。翰林院編修程濟說,不如出走流亡。少監王鉞跪在地上提醒皇上,高皇帝升天之前,留下壹個寶匣,並且交代說,如有大難,可以打開。眾人壹起趕到奉先殿左側,打開這個紅色寶匣,但見裏面有度牒三張,分別寫著“應文”、“應能”、“應賢”,裏面還有袈裟、僧帽、僧鞋、剃刀,以及銀元寶十錠。第壹張“應文”度牒寫著:“應文從鬼門出,其余人等從水關禦溝而行,薄暮時分在神樂觀的西房會合。”程濟立即為皇上剃去頭發,換上袈裟、僧帽、僧鞋。吳王教授楊應能表示願意剃度,隨帝流亡;監察禦史葉希賢毅然說,臣名賢,無疑就是“應賢”,也剃度改裝隨從。當時在殿上的五六十人痛哭流涕,都表示要隨從流亡。建文帝說,這麽多人壹起行動,勢必引起懷疑,決定由九人陪他前往鬼門,在神樂觀乘船至太平門。少頃,楊應能、葉希賢等十三人趕來。壹行二十二人開始了流亡生涯。建文帝交代,今後互相以師弟稱呼,不必拘泥君臣之禮。兵部侍郎廖平建議,隨從不必多,更不可多,挑選沒有家室之累又有膂力五人足夠,其余遙為應援。當場決定楊應能、葉希賢稱為比丘,程濟稱為道人,這三人左右不離建文帝;其余六人往來道路,運送衣食。第壹站來到吳江縣的史彬家中。八月十六日,建文帝與兩位比丘、壹位道人同行,其余人等星散。十月,來到襄陽的廖平家。獲悉跟蹤者也已到此,大家商議後便決定前往雲南。

明成祖派遣戶科都給事中胡前往西南地區,打著探尋道教宗師張三豐(即張邋遢)的幌子,其實是為了偵查建文帝的下落。消息傳來,建文帝決定遁跡深山。

永樂八年三月,工部尚書嚴震以出使安南(即今越南)的名義,至雲南秘密探訪建文帝的蹤跡。某壹天,嚴震偶然在雲南道中遇到建文帝,兩人相對而泣。建文帝問他:妳準備怎麽處置我?嚴震回答:皇上請便,臣自有辦法。夜間,嚴震自縊於驛站。建文帝見蹤跡暴露,再次躲進白龍山。

長期的野外生活,使得他身心疲憊,顏色憔悴,面容枯槁。到了夏天,又患上痢疾,但因害怕被發現,不敢出山覓食、求醫,狼狽到了極點。這時史彬等三人趕來,境況頓時改善。幾天後,三人離別,抱頭痛哭壹場。建文帝交代,今後不必再來,壹則道路艱險,二則關津盤查嚴密。

永樂十年三四月間,壹直隨從建文帝的楊應能、葉希賢相繼病逝,建文帝收了壹名弟子,賜名“應慧”。永樂十四年六月,建文帝足疾發作,程濟進城覓藥,才得痊愈。這使建文帝感到危機時時迫近,便口述流亡的經過,由程濟筆錄,寫成《從亡傳》,建文帝親筆寫了序言,命程濟藏於山巖中。此後幾年,建文帝奔走於雲南、貴州、四川之間。永樂十八年十月,在程濟的陪同下,建文帝登上了峨嵋山,賦詩壹首,其中兩句為:“登高不待東翹首,但見雲從故國飛。”流露了他此時此地思念故國的復雜心情。

永樂二十二年二月,建文帝東行。十月,在旅店遇到史彬。史彬關切地問起道路起居,建文帝說:近來強飯,精爽倍常。於是同史彬下江南,回到吳江史彬家中。這時史彬的從叔祖史弘從嘉興趕來,在客堂見到老和尚,問史彬:大師從何而來?史彬不答。史弘把史彬拉出,說:此建文皇帝也。史彬矢口否認,史弘說我曾在東宮見到過,是我的救命恩人。史彬只得如實相告。史弘頓首後,哭泣著詢問近況。建文帝說:賴各位從亡者給我衣食,得以周旋於險阻之間。二十年來,戰戰兢兢,今日想來,可以終老了吧!隨後在史弘的陪同下,遊覽天臺山,到寧波渡蓮花洋。

匆匆間,成祖死,仁宗即位,不到壹年,仁宗死,宣宗即位,十年後英宗即位。皇帝已經更換了好幾個。政治環境的變換,是他再現真身的時候了。正統五年(1430年),正在廣西的建文帝對程濟說,我決意東行。

建文帝有文才,流亡中經常詩性大發而賦詩,最著名的壹首就是:

流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發已盈頭。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

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

人們常說,詩言誌。從這些詩中,不難體味到壹位流亡皇帝的心靈呼聲。巧得很,同寓所的壹名和尚,竊得建文帝的詩稿,跑到思恩知州岑瑛那裏,大言不慚地說,我就是建文皇帝!岑瑛大為驚駭,馬上報告藩司。藩司下令把和尚與建文帝壹並逮捕,飛章報告朝廷。當朝皇帝下詔:押解回北京。皇帝命禦史在宮廷中審訊,那和尚稱:年九十余,且死,想葬於祖父陵墓旁。禦史說:建文君生於洪武十年,現在是正統五年,當六十四歲,何得九十歲?後來查實得知,這和尚名叫楊應祥,鈞州白沙裏人。報告皇帝後,和尚被判處死刑,下錦衣衛監獄關押。建文帝此時把實情告訴了禦史,禦史秘密上報皇帝,皇帝派曾經服侍過建文帝的老太監吳亮探望虛實。建文帝見到吳亮,脫口而出:妳難道不是吳亮?吳亮說:不是。建文帝糾正道:我有壹天在便殿就餐,吃子鵝,壹片肉掉到地上,妳手裏拿著壺,趴在地上把它吃掉了。還說不是妳!吳亮伏地大哭。他知道建文帝左腳趾有黑子,查看後果然,想不到幾十年後能夠見面,痛哭流涕,不能仰視。於是,皇帝下令把建文帝迎入宮中西內養老,宮中人都叫他“老佛”。壽終正寢後,葬於西山,不封不樹。因為很難給他壹個名分,所以成為壹座無名墓。

由於建文時期的檔案史料已被銷毀,《明成祖實錄》又充滿謊言,已經難以核實其正確性究竟有多少。因此清代學者頗多懷疑,例如萬斯同在《明史稿?史例議》中就說:“明代野史之失實,無有如建文遜國壹事。”乾隆時正式出版的《明史》,卷四惠帝紀,在寫了建文帝焚死之後,又加上“由地道出亡”壹段文章,依然是壹團迷霧。因此現在要確切考證建文帝的下落,猶如霧裏探花,那只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參考資料:

《權與血——明帝國的官場政治》(樊數誌著,中華書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