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
讀嶺南園林斑駁蒼涼,給人空靈的感覺。煙柳刷岸,人物遠。很多古老的園林,那些滄桑的閣樓,陳舊的家具,不太明亮的大廳,斑駁的柱廊,頹廢,總讓人覺得在老房子裏,主人正坐在危險中,雙手拄著拐杖,胡須花白。但是,園中芭蕉新綠,很少有人會對窗前壹株芭蕉無動於衷。她不婉約靈巧,沒有壹絲奢靡,卻在樹葉間清澈幹凈,落落大方,生機勃勃。
嶺南園林的窗戶壹定和香蕉有關。前朝舊風的深院裏,隨處可見枝葉繁茂的古樹。嶺南的植物太多了,卻沒有壹種植物像芭蕉壹樣,能與窗幾代絕配。芭蕉窗最能體現嶺南文化的靈動與藝術美。芭蕉的綠色,拒絕細葉,是大片大片的鮮艷。從根部開始,壹段壹段向上延伸,直上雲霄,然後像雲壹樣溢出到樹葉中,成就了永恒的美麗。
在我的窗前,有壹個陽臺,陽臺下有幾棵芭蕉。我的窗戶是名副其實的香蕉窗。春日裏碧波蕩漾,芭蕉葉零落,每株有五六片葉子,在陽光下綠綠的,閃閃發光。那壹刻,世界被它感動了。夜晚,月光成為背景,南方女神飄下來。透過窗臺,整個世界都是新的。
嶺南炎熱的氣候使得園丁們格外重視外墻的保溫設計。關鍵是窗戶。傳統建築的窗洞不大,窗楣搭在上面遮陽。窗戶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可以翻過來當百頁窗通風換氣,下部可以水平推動窗葉,根據風向引入自然風。還有百葉,這是嶺南重要的傳統設計。具有遮陽、防曬、隔熱、導風、觀賞等功能。
山南的森林之窗可謂琳瑯滿目,風格多變。不同的采光、通風、框架和家具有不同的花園窗戶設計。其中滿族窗、彩色玻璃窗、牡蠣殼窗是嶺南古典園林中常見的樣式。
滿洲窗。這是嶺南老宅和古典園林中最常見的窗式。這是壹個令人費解的謎。滿族是居住在中國東北的壹個古老民族。為什麽南方建築在東北有壹個滿洲窗?滿清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初期。1650年(清順治七年),清平南王尚可喜、京南王耿濟茂圍攻廣州,長達九個月。廣州淪陷了。屠殺城前後約40英裏,屠殺了60多萬人。
到了1652,廣州成了二王的天下。並在廣州市區填海造地80畝,建平南王宓(其辦公地址在今廣州市區,西起迎賓館,東至吉祥路)。有九座宏偉的滿族風格的宮殿。其余官宅,俗稱其宅,仿之。滿洲窗,也就是從這個。
滿族祖先生活在東北,那裏土地寒冷,冰雪無常。為了給房間通風采光,在有玻璃之前,窗戶都是用紙糊起來的。因為風大,窗戶紙經常被刮破。所以在窗格中,多加些橫、豎木條做紙骨,這樣窗紙就不容易斷了。這些木條中,有窗心,多為不規則花紋,形成冰縫,即滿清窗。
滿族窗戶豐富的圖案新穎奇特,精致的冰裂紋令人嘆為觀止。廣州西關的富戶也紛紛效仿。此後,滿清窗又有所發展,並結合嶺南建築的特點,融入紗門、柵欄、花墻的設計中。木架,多采用酸枝。窗口中心的設計更加精致。在番禺,余音山居的花房前後分開,以原有的字畫為窗心,使滿窗更具觀賞性。窗心外,是窗襯。也就是繪畫中心周圍的部分。多用花卉圖案,如海棠、竹子圖案等。
隨著嶺南與海外文化的交流,滿族窗戶的窗花紙已經被更高級的從海外進口的彩色玻璃所取代。
彩色玻璃窗。中西文化結合的產物。廣州開放自由貿易後,外國的彩色玻璃也運到廣州銷售。彩色玻璃廣泛應用於紗門和花窗。在彩色玻璃上創作是晚清嶺南藝術家的獨創技巧。進口玻璃材質經過蝕刻、研磨或打磨脫色,繪有花鳥、蟲草,雕刻有四季景色,搭配各類傳統花梨木花窗,成為中西文化的完美融合,使窗戶更加典雅美觀。後來由於原料缺乏等原因,玻璃蝕刻工藝逐漸失傳。
在嶺南古典園林中,大量滿族窗戶保存完好。最著名的是余音山房的滿窗。瓢裏躺著的是花園主人給客人休息的地方。透過滿洲窗的彩色玻璃,妳可以欣賞花園裏四季的美景。透過單片藍色玻璃,可以看到室外白雪皚皚、冰封的冬日雪景。打開窗戶後,從兩邊重疊的藍色玻璃望出去,群山都是紅色的,仿佛置身於深秋的香山。這就是彩色玻璃的魔力,讓參觀者驚嘆不已。
牡蠣殼窗戶。牡蠣,又名牡蠣。在福建南部,人們稱它為蠓。在兩廣、海南等南海水域,人們稱之為牡蠣。每年冬春是牡蠣收獲的季節。俗話說,冬天的至日清澈見底,牡蠣肉肥美晶瑩。也就是說,從冬季至日開始到次年清明,牡蠣鮮嫩可口。嶺南地區,潮州的涵江地區,饒平的荊州,中山,寶安都是牡蠣產區。
牡蠣肉很好吃,它的殼也很有用。把牡蠣殼磨成薄片來做窗戶。這是嶺南最常見的窗飾。在彩色玻璃出現之前,牡蠣殼已經被廣泛用於窗戶裝飾,具有良好的采光性和私密性。即使在有色玻璃出現之後,仍然被廣泛使用。因為有色眼鏡很貴,除了巨頭,沒幾個人買得起。
在科苑嶽躍館的頂層,有近30個牡蠣殼窗戶。首先,選擇大而質量好的牡蠣殼,仔細打磨成均勻的薄片。這需要大量細致的工作。如果妳不小心,妳會把它穿壞的。好在古人時間充裕,耐得住性子。蠔殼窗做的,薄如紙,壹扇壹扇嵌在窗門上,裏面的光線柔和舒適,真的是嶺南壹絕。
推窗,庭前幾株芭蕉。夏天,芭蕉葉在天空中蕩漾,高高的,很舒服,又大又綠的葉子可以遮擋窗戶。遠遠看去,像是壹個深情的少女,手持芭蕉扇,給窗中書生壹種清涼的感覺。
芭蕉窗是嶺南文化中最和諧的場景。由此產生的古箏《芭蕉窗雨》,成為嶺南音樂史上的壹朵奇葩。剛聽的時候節奏比較慢,漸漸進入了黑夜。再快壹點,風來了,就像雨來了。漸漸地,雲在聚集,由遠及近,雨也在急速地下著。音樂速度、力度和淋浴。最後壹段,光跳,夜雨輕打芭蕉,雨滴從芭蕉葉滴落。回歸平靜,雨後清新的氣息。
這首膾炙人口、百聽不厭的嶺南名曲,其意境源於潮的《浣溪沙》。詞雲:
秋風在河上呼嘯。河水的聲音在不停地尖叫。不給妳賣。
徹夜難眠,孤獨的耳朵,耳朵悲傷的聽著雨的沙沙聲。紗窗外有芭蕉。
其實這樣令人心碎的宋詞並不適合嶺南。嶺南文化更多的是對自然的融入,對人性的張揚,對生活的愛與美。芭蕉窗夜雨聽葉,濱水晨煙濃。在嶺南的古典園林中,房屋和古樹都會逐漸老去。只有窗前的芭蕉葉是常青的。
在嶺南的某些地區,芭蕉是壹個婀娜多姿的姑娘。化州,古代的香蕉之國,至今還保留著華北山上的壹片野香蕉。當地村民大多認為香蕉樹是香蕉姑娘附身的,具有靈性,對這些野生香蕉心存敬畏。香蕉含苞待放時露出的嬌嫩紅葉。半夜能聽到脆脆的爆芽聲,那種聲音劈啪作響,香蕉芽在頂端張開,葉子伸出嫩白紅紅的嫩芽。收獲芭蕉時,當地村民總會焚香,祈求豐收與平安。
-
石橋
作者:朱
嶺南多雨,山川河流,溪流眾多。交通經常被河流堵塞。在古代,人們擅長劃船,但在山區和溪流的危險地方,經常使用木橋進行跨越。嶺南地區經常有臺風和暴雨,這使得河渡口成為壹個危險的地方。宋代曾江《廣濟橋記》說:波濤洶湧。反復溺水。修建橋梁成為歷屆地方官員為民務實之舉,為的是解決河流的障礙,方便人民的交流。有許多河流,也有許多橋梁。嶺南大地,橋無處不在。它們或懸掛在深山峽谷,或漂浮在江河湖海之上,嶺南人開始將那些風格奇特的古橋升華,重新融入園林建築。在嶺南古典園林中,至今仍有石板橋、木橋、石拱橋、多孔橋、廊橋、亭橋等。園林橋多是實用性和觀賞性的結合,也有劃分園林空間的作用。
園林中的石橋風格各異。它的造型藝術和橋上的各種裝飾,如人物、圖畫、浮雕、走廊、亭臺等,都與橋有機地結合在壹起,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者常以黑龍臥浪、長虹升天來形容長橋,以新月生、玉環沈來形容拱橋。
嶺南樹木茂密,古木參天。早期的橋多為木橋。據《徽州府誌》記載,宋代徽州西湖上有壹座新西橋,規模空前,柱、亭、樓數以千計。千柱橋樁,壹字排開在碧波之上,是那樣的雄偉。在人行橋上,如在圖畫世界中旅行。壹時間,這座橋成了惠州虎山的景點。《史記》中對此橋也有記載:飛亭九座,均為石鹽木。巖鹽木,古木名。產於南方,堅固耐用,白蟻不敢跳。
順德容奇鎮有壹個谷熹。因流經大鵬山,故名蓬溪。兩岸以赭石為界,南通華口亭,北臨二山路,溪流貫穿榮奇村落。蓬溪名氣很大,卻沒有沖浪清空。只是涓涓細流,日夜不舍。小溪上有壹座原始的石橋,橋上刻著“彭勇橋”字樣。明代順德進士黃娟傳書。後輪軸崩潰了。蓬溪河兩岸,古榕成蔭,氣根橫置於溪中。村民用木板鋪成,成為天然的樹橋,成為嶺南壹絕。這座橋還在,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嶺南石橋,明代以前由於采石技術的限制,主要由砂巖和頁巖構成。到了清朝,花崗巖主要用作橋梁建築材料。花崗巖堅固,耐侵蝕和臺風。此外,石橋建築也註重其形與美。在石橋上,可以有不同顏色的石頭組合,增加美感。和平縣,位於廣東省北部,東江上遊,位於優勝鄉。它建於清乾隆年間。三孔石梁橋。橋面交錯著紅青色的石板,色彩簡約美觀,壹派祥和景象。
嶺南古典園林的橋小巧玲瓏,造型優美。最初的花園橋可以追溯到五代南漢宮春園的劉樺橋。唐朝末年,中國處於動蕩分裂時期,出現了五代十國。其中,南漢政權在廣州。南漢利用嶺南優越的地理和自然條件,修建了許多大型土木工程,如宮殿、亭臺樓閣等。其中,劉樺橋是嶺南園林中橋梁建築的代表作品,歷史悠久,富有傳奇色彩。
劉樺橋,嶺南歷史上的名橋。始建於1000多年前的五代南漢。如今,它位於廣州市劉樺路金瀚會展中心北側,呈南北走向,略偏東。原來是壹座木橋。壹千多年前,這壹帶是廣州著名的藍湖。南漢劉在此建芳春園,又名甘泉園。相傳劉的宮女早起更衣,在水中拋花,在此橋上漂浮,故名士花橋。
據《南漢春秋》記載,劉樺橋位於惠城(今廣州)北部,西至荔枝灣。乘船可與甘泉花園相連。後來,旅行者經常在雨後撿到丟失的發夾和珍珠貝,被稱為亡國遺物。當年劉在此建園,地廣人稀,卻奇花異木無數。花園裏流水蜿蜒,花木扶疏。在劉樺橋下,壹艘船可以通過。兩岸種滿桃花,粉綠相映,綿延數裏。
東關科苑,但是樓下有雙人間,而且詹鳴大橋是建在室外的。橋雖小,卻精致典雅。這座小石橋原本是用花崗巖建成的,但現在被改造成了拱橋。雙清堂因其門前有詹鳴橋和曲池兩景而得名。朱蘭的《碧水映池畔雅子堂》,邀山哥。此橋位於山澗、棧道、曲水、方亭之間,錯落有致,掩映其間,活躍了園中的封閉空間。穿過溪流和池塘,沿著道路建造。橋下,水聲潺潺,魚蝦嬉戲。翠柏藤蔓環繞,綠草如茵,繁花似錦。李安運:走在紅橋上,因風景而體會遊魚之樂;看看曲水,想想碧荷的芬芳。
番禺余音山房,有廊橋,是紅色和綠色的。水廊跨水,以水為界,公園分為東、西兩個景區。還可與西面的神六堂、東面的臨池別館、玲瓏水岸等主體建築相連,形成壹幅畫中有景的美妙畫卷。橋前後有五級石階,橋下有石拱券,山頂有滾棚休息的亭子。前後,題紅綠。因此得名。橋上有欄桿,垂下來,兩端有風雨廊相連,有20多米長。走廊的兩邊都有美容院。在水廊中歇息,仰望天空,仰望花園,嗅著香塘荷花,讓人感受到自然山川之間深邃清澈的意境。
嶺南古橋上,常建亭廊。嶺南多雨,原來的亭臺樓閣是給行人遮風擋雨的,也是為了保護橋。現在,嶺南的廊橋大多與山野隔絕。還有壹些精致的廊橋保存在各種古典園林中。還有壹座廊橋,建在繁華的市場上,也作為市場。比如潮州的廣濟橋,曾經有過橋長城長的說法。東莞莞城的老德安橋,因為是城,所以叫城橋。
粵東的潮汕、梅州也有很多廊橋。多用杉木。在珠三角的村鎮,古橋很多,橋頭多建樓房或橋樓,鎮守城鎮。比如廣州的石井橋。也有人在古橋中間或橋頭建牌樓、石塔。小崗公園有壹座雲貴橋,橋頭有壹座石牌坊,牌匾上寫著:雲貴發祥。此外,順德龍江鎮還有壹座聖母橋,壹座聖母牌坊。那些用石橋建造石塔的,大多是為了平水而建。在經常發洪水的河裏,建了壹座塔來鎮住水妖。在潮州市太平路北段,有壹座宋代古橋,名為太平橋。這座橋剛建好的時候,兩端建了四座小石塔來守護。
嶺南橋是潮州最神奇的橋,風景奇麗,造型優美。原河沒有橋,河中心堆著石頭,主要用來系船。後來修建了壹座石島,島上建有亭子,石島之間還建有浮橋,為行人提供休息和遮風擋雨的地方。但跨河浮橋太長,不利於船筏通行。建立另壹個大陸,離西岸幾步遠,穿過上側的巨樹,經過下側的船只和木筏。形成梁式橋與開合浮橋相結合的獨特景觀。
後來廣濟橋加墩,增梁式橋,多次進行大規模改建。至今已形成梁橋、浮橋、拱橋的宏大壯觀景象。號稱百越第壹橋。
廊橋,在百越侗族中,被稱為於風橋。是嶺南的壹絕。這座橋建有走廊和閣樓。最著名的廊橋,廣西三江的城陽橋就是典型。這座橋建於1916。橫跨林溪河,為亭式建築,石墩木結構,三墩四孔兩套。橋墩上建有五座塔形橋亭和十九座橋廊。亭臺樓閣,連廊壹體,十分宏偉。是目前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風雨橋。它凝聚了侗鄉人民的智慧。
嶺南古典園林是嶺南文化美麗的篇章。園中的石橋,能給人嶺南水鄉的韻味,讓人感受到長橋短橋、曲曲畫柱之美。當我的小船在霧中停泊時,會像風壹樣多愁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