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孟格是讀傳記的大師,甚至是讀傳記的狂人。據說查理·孟格熱衷於收集各種傳記,壹年要讀幾百本。我猜他的很多人生智慧應該是從傳記中獲得的。查理·孟格是著名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第二任老板,而巴菲特最重要的合夥人,非富即貴,卻始終溫和低調。在追求財富的道路上,難免會有吃醋的耳朵,傳記中不斷閃現的別人的人生波折,或許能平息自己內心的波瀾。
有壹本好的傳記讀起來是壹件幸福的事,而壹本好的傳記壹般應該有兩方面的成就:壹是梳理傳道者精彩的壹生,摸清他的生活脈絡,盡可能完整精彩地還原他的壹生;壹、合理的想象,壹部傳記必須要有合理的想象,或者說“歷史的想象”。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地貼近大師本人,體會到人物沾染塵埃的微妙心思。
壹個好的傳記作家既是歷史學家又是作家。好的傳記會比小說好看,當然也更難寫。每壹部經典傳記都值得珍藏,值得反復閱讀。
今天,我們推薦五位偉大的傳記作家和他們的偉大傳記。
作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傳記作家,茨威格的每壹本傳記都值得壹讀,這本《三大師傳》也不例外。如果妳已經對人類群星閃耀的時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在本書中繼續享受這種快樂。
有三本傳記,巴爾紮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每個人選擇同壹本書的理由都不壹樣。我讀這本書是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雖然我也愛巴爾紮克和狄更斯。
看完老拖的小說,只有四個字可以形容我內心的感受——難以自拔。他的偉大無從談起,但遺憾的是,很多人在評價老拖的時候總是失之於點。這時候,茨威格的偉大就可以體現出來了。他具有傳記作家最寶貴的品質。借助文字,他可以直接進入大師的內心,感受老陀的辛酸與絕望,然後把他感受到的壹切都告訴我們。畢竟茨威格也是壹個因為觀念世界的破碎而絕望的人。
有人說,世界上所有關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評論,都不如茨威格在這本書裏短短的壹百頁。這種話,聽起來很殘酷,但事實是藝術領域產生天才,而這種天才就在每個人的頭上,讓人絕望無比。這種天賦體現在他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無與倫比的描述和分析上,也體現在他對狄更斯和巴爾紮克的把握上。
茨威格寫《三傑傳》寫了三年。他花的時間是為了接近三位大師級作家。在這本書裏,妳會發現茨威格的時間沒有浪費。他沒有常規地描述三位作家的人生經歷,而是壹手托起每個人的不同時代,壹手抓住三位大師內心世界的門把手,從他們的作品中尋找作家命運的必然性。
茨威格的筆往往是犀利的。他剖開巴爾紮克的激情,狄更斯的人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內心矛盾,用傳記的方式去挖掘這些偉大作家人性最深處的遙遠,從而向讀者展示他們的人生。這才是真正的傳記作者需要做的。茨威格壹壹做到了,讓讀者感到快樂,讓模仿者徹底絕望。
拿破侖代表了歐洲的壹個時代,或者說,所有研究歐洲歷史的人,在描述這個時代的時候,都不得不用這個簡稱來命名這個時代。這個人站在這裏,歷史繞不過去。
越是這樣的人物,越是難以把握他的生平。不用說,對於壹個傳記作者來說,當他在精神上與傳教士接近時,能夠直視他是特別困難的。還好有路德維希。
路德維希是德國最好的傳記作家之壹。他的第壹份職業是記者,這是對壹個作家最好的訓練。做記者的作家比純文學作家更會駕馭文字和素材。記者在日常工作中更多關註的是故事中的人和故事的邏輯線索,這對於壹個作家來說是最重要的。
通過這些訓練,路德維希創作了《歌德傳》,壹舉成名,從而開創了傳記文學的新體裁。他還為俾斯麥、林肯、興登堡、羅斯福等許多名人寫過傳記,但他最好的作品是《拿破侖傳》。
與茨威格相似,路德維希也善於從大師的內心深處揣摩他的精神世界、分析型人格以及這種人格對他人生經歷的影響。有了好的文字功底和這樣的分析方法,給拿破侖這樣的偉人寫傳記也不會太局促。唯壹剩下的就是找到拿破侖的大邏輯,展示給我們看。
充滿傳奇色彩的拿破侖的壹生,本身就是壹部小說。路德維希需要做的就是真實、準確、準確地描述,然後把他對拿破侖的敬仰和他的好的分析運用到極致,為我們呈現壹部迄今為止最好的拿破侖傳記。
《誰的傳記》是羅曼·羅蘭為三位偉大的藝術家寫的傳記:貝多芬、米開朗基羅和托爾斯泰。保證這本書質量的有兩個人,壹個是羅曼·羅蘭,壹個是它的中文譯者傅雷先生。
在羅曼·羅蘭的作品中,總有壹種英雄主義的氣息。有人評論說,“偉大的心”和“真誠的藝術”貫穿羅曼·羅蘭的作品,成為他創作的基本原則。他寫小說,更感興趣的是挖掘人物的內心感受,而不是對故事本身的經營。羅曼·羅蘭自己說過,每個人都有二十個不同的自我。他認為,壹個人的內心有多個自我,可以是偉大的,也可以是卑微的,但即使壹個人很卑微,也會有偉大的因素。問題是如何刺激它。
《名人錄》很大程度上是壹部激勵人心的“英雄傳”。羅曼·羅蘭想做的是用壹個英雄的意誌給人壹種對比和沖擊。他在貝多芬的傳記中寫道:“偉大的思想就像山暴襲擊著他們,烏雲圍繞著他們,但在那裏,呼吸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有力。”空氣中有壹種純凈,可以讓心靈擺脫汙漬。”在羅曼·羅蘭眼裏,他生活在壹個時代,“在精明中被削弱,在私心中待價而沽。世界令人窒息。讓我們打開窗戶吧!讓自由空氣進來。讓我們壹起呼吸英雄的心。"
羅曼·羅蘭對他所處的時代持強烈的批判態度。他認為人們生活在壹個物質生活極其豐富而精神生活相對貧乏的時代。人們有意識地回避崇高,沈溺於平庸,懷著這種謙卑的心享受物質世界的美好。但他所期望的是更多的人願意過壹種有崇高精神傾向的生活,而《名人錄》就是為他實現這壹想法而寫的。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希望普通人願意去巔峰感受生活本身的力量。他在托爾斯泰傳記中寫道:“我不說普通人類也能在巔峰生存。但是壹年壹次,他們應該上去鞠躬。在那裏,他們可以改變肺部的呼吸和血管中的血液流動。在那裏,他們會覺得更接近永恒。未來,他們將回到廣闊的生活平原,他們的內心充滿了日常戰鬥的勇氣。”
這部《名人錄》展現的不是偉人的偉大,而是偉人如何經歷磨難,變得堅韌而高尚。作者所有的願望就是讓我們這些普通人,看完這本書,在鏡子裏看到自己的渺小,鼓起壹點勇氣去追求尊嚴。
雪萊的傳記是法國偉大的傳記作家莫洛亞的第壹部傳記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
和茨威格壹樣,莫洛亞壹開始是小說家,他也擅長寫傳記,但他的傳記遠比小說成功。小說家寫傳記時,很容易在傳記中加入更多的想象和自己的理解,就像雪萊的這本傳記壹樣。如果壹部好的傳記是小說和歷史的鬥爭,保持平衡或者稍微偏向歷史會更好,那麽雪萊的這部傳記顯然是壹次又壹次有點偏向小說,更像是傳記小說。
英國詩人雪萊是壹個有爭議的人物。他在中學時被稱為“瘋子”,有人認為他有精神病。這些描述在今天可能不會讓人過於敏感。我們似乎已經接受了詩人瘋狂而敏感的事實,更何況像雪萊這樣被稱為“詩人中的詩人”的人。
雪萊壹生有過兩次婚姻,有過幾次婚外情。因為這些原因,他在英國受到了很多攻擊,很多人認為他不道德。但這並不妨礙他的詩像夜鶯的歌聲壹樣優美,也不妨礙他的朋友們,比如拜倫,認為他其實是壹個道德純潔的人。理解詩人的精神世界是壹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在描述詩人的時候,很容易把他們放在空中樓閣,同時分析他們的偉大詩篇,把他們變成與世界脫節的詩人。他們人性的壹面很容易被忽略。莫洛亞所做的就是盡可能地把詩人的作品放在詩人的生活中,不斷地收集雪萊的日常生活資料,把他們還原成壹個活生生的人。莫洛亞和拜倫持相同的觀點,傾向於認為雪萊是壹個有道德感的人。他對雪萊充滿同情,總是在傳記中對雪萊進行反駁和解釋,以至於我們看到的傳記更像是壹部反駁雪萊的“雪萊情史”。
與以往的傳記相比,雪萊的傳記可能顯得有點小眾,但這絲毫不影響它對傳記藝術的影響。曹聚仁在寫魯迅傳記時,表達了對莫洛亞《雪萊傳》的敬意,希望魯迅的傳記能達到雪萊傳的水平。
這是萊文最好的作品,叫傳記,其實是壹部歷史小說。中國的歷史小說在這壹點上達到了頂峰,後人很難超越。上世紀80年代,金庸武俠小說大行其道的時候,盛傳“井水有金庸,鄉鎮有萊文”。萊文走紅幾十年後,有人覺得“中國大陸十幾億人,永遠不會有壹個萊文”。
十卷書,雖然寫的是小說體,但是讀起來是傳記,沒有任何違和感。全書圍繞“東方維多利亞女王”慈禧太後展開,講述了慈禧太後壹生的故事,也講述了晚清四十余年中國劇變的故事。
萊文博覽群書,知識淵博,熟悉清朝歷史,著有《清朝皇帝》等歷史專著。他對各種史料爛熟於心,寫文章得心應手,語文也很好,可以作為年輕壹代的語文教材。
給這本書分類其實很難。介於歷史和小說之間,是壹個奇怪的存在,它的寫法類似小說,但閱讀效果更接近歷史,只是名字叫傳記。傳統的歷史小說或傳記小說講究“三分離開,七分真實”。這裏的三分離開,其實是作者為了讓故事更容易讀懂而進行的合理想象和藝術處理。但它描寫的是歷史的變遷,刻畫的是人物的內心變化,這其實比嚴謹的傳記作品好不了多少,甚至更細致。
面對長期背在慈禧身上的鍋,萊文並沒有給出直接的結論。他以深厚的清史功底,細致刻畫晚清社會全貌,將歷史人物完整地放回歷史環境中。讀這本書能產生強烈的歷史代入感,讀者會覺得自己躲在歷史事件的屏風後面。當妳看夠了,聽清楚了,妳會恍然大悟,歷史上沒有完全的壞人,只是每個人都要在歷史細節中反復權衡。
書的主線是慈禧逐漸掌控了整個帝國,她的個人生活經歷全部融入歷史事件。該書的妙處在於能夠在龐大的歷史背景中清晰地刻畫出慈禧的面貌,更好的地方在於萊文在描寫人物的日常生活時,照顧到了古代優雅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人際關系、工作理念、語言風格、生活情態等。
壹部所謂的歷史小說,可以讓讀者更接近故事中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也有助於了解古代政治、生活的歷史風貌。雖然嚴格來說不是傳記,但我還是把它作為壹部偉大的傳記來讀和推薦,也因為中國有這樣壹部偉大的作品,我們突然有了說話的底氣。
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