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藝術家很少關註“美”。受老子哲學的影響,他們在藝術創作中追求“妙”。美的焦點是有限的對象。是為了完美地刻畫壹個有限的對象,“妙”的重點是整個生命,而不是整個自然。中國藝術家不局限於描繪單壹的人體或物體,而是將這個有限的物體刻畫得生動而完美。相反,他們想要突破這個有限的對象,他們追求壹種“像外之像”和“景外之景”,在其中表達他們對整個生活的感受。中國古代的畫家,哪怕畫壹塊石頭,壹只草蟲,幾只水鳥,幾根竹子,也要表現出整個宇宙的生機,使畫面體現出畫家對整個生命的理解,流露出壹種哲學的生命感。而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意境。
中國古代山水畫家喜歡畫“遠”,高、遠、平。中國古代有很多山水畫,附近有廣闊的水面,有木橋、亭臺、溪流、漁船,遠處有無數的山川和山谷。整個畫面由近及遠,層層推進,越來越遠。山川本來是物質的東西,而“遠”卻突破了山川的有限形態,使人的目光伸向遠方,從有限的時間空間進入所謂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所以“遠”是中國山水畫的意境。
同樣,中國古代的詩人也喜歡登高望遠。屈原、阮籍、左思、李白、杜甫都寫過登高望遠的詩。登高望遠是從有限的時間空間進入無限的時間空間,從而引發生命感和歷史感。
中國的園林藝術也是如此。中國園林藝術最大的審美特征是意境。中國園林之美,不是孤立的建築之美,不是孤立的景觀之美,而是意境之美。中國園林的意境是突破有限的物象,進入無限的時空。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樓、臺、亭、閣等建築的審美價值不在於建築本身,而在於它們能引導遊客從小空間走向大空間,從而豐富他們對空間之美的感受。在明朝,有壹個名叫季承的園丁。他有壹本書叫《園冶》,裏面有壹段話:“高爽有軒,窗明幾空,千頃汪洋四季美。”這段話很好。中國園林中的建築為什麽柱子那麽高?為什麽窗戶這麽大?是為了“汪洋壹千頃地,享四季榮華”,即讓遊客“收”和“受”外界無限時空的壹切風景。在這裏,窗口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國園林建築的窗戶旨在使人們與外界自然接觸。季承說“窗戶是虛擬的鄰居”,而這個“虛擬”就是外面廣闊的空間。
亭子在中國的每個園林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亭在中國園林的意境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中國園林中亭臺樓閣的形狀多種多樣,但它們的基本結構是相同的。壹個屋頂,幾根柱子,中間是空的。這種建築的作用就是把壹個外部大空間的景色吸收到這個小空間裏。元代人有兩句詩,“山河無限風光,皆聚壹亭”。這就是亭子的作用,就是吸收外部空間的無限風光。中國園林中的其他建築,如亭臺樓閣,也起著這種作用,都是為了使遊人能夠從壹個小空間進入壹個大空間,即突破有限,通向無限。突破有限,通向無限,可以引發遊客胸中對整個生命、整個歷史的壹種感悟和理解。王羲之的《蘭亭序》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瑰寶,據說唐太宗對它喜愛到了極點,所以把它作為陪葬品埋在自己的棺材裏。在這篇序言中,王羲之開篇就指出,蘭亭的美感主要不是亭閣本身的美,而是它能使人“仰望宇宙的浩瀚,俯視門類的繁盛”。這兩句話很有名,意思是說擡頭看,宇宙那麽大,低頭看,世間萬物都是那麽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然後他說:“所以享受看和聽就夠了,我相信可樂。”遊客的眼睛在遊動,他們的心是敞開的,視野開闊,因此他們獲得了極大的樂趣。而這種仰視、俯視、看世界的方式,引發了生命意識。王羲之接著說:“我很高興,音高。”
之間,已經是過去的事了,還是忍不住懷上它,情況就會好轉。”“如果妳回顧現在,妳仍然會回顧過去。“宇宙是無限的,但生命是有限的。當然,這有限的生命充滿了價值和意義。這是壹種生命意識。王波的《王騰亭序》也是壹篇非常著名的文章。在文章的開頭,王波也描述了王騰館的美,但他接著說,王騰館的美不在於建築本身,而在於它能讓人看到無限廣闊的空間和無限壯麗的景色。它有兩個著名的句子:“夕陽和孤獨的齊飛,秋水* * *天空是同樣的顏色。“這是壹個無限廣闊的空間。然後他寫道,在這個空間的美好裏,有壹種人。
健康感:“天高地闊,我感受到了宇宙的無限。我滿腹愁苦,我知道有幾件事。”這是壹種生命意識。中國雲南昆明有壹座大觀樓。樓上有壹副對聯,據說是中國最長的對聯。第壹部分是:“五百裏滇池,奔流至眼底。當我躺在岸邊時,我很開心。東方看神,西方看靈,北方看絡,南方看喪。與其登板,不如選贏家。趁著蟹島螺洲,在風和霧中梳理包裹,更美,點綴些玉羽丹霞。不寂寞,四周香米清沙,九月芙蓉三月柳。”這是壹個廣闊無垠的空間。第二部是寫無限時光:“千年往事,記到我心。”使酒空嘆誰是英雄。我想學中國船,唐標鐵柱,宋朝玉斧,元朝皮包。韋烈功不可沒,移山倒海。用珠簾畫壹座樓,體積也不會比晚雨好,我們就把碑破了,交給淡煙。只贏,幾分鐘,半江漁火,兩排秋雁,壹枕清霜。“無限的空間和時間引起了對生活和歷史的感嘆。這幅大觀樓的長聯,連同王羲之和王。
鮑勃的兩個傑作都表明,中國園林建築的意境在於它能使參觀者在自然面前大開眼界,打開心扉,使他們“仰望宇宙的浩瀚,俯視範疇的繁華”,使他們“思宇宙千古”,從有限的時間空間進入無限的時間空間,從而引發壹種對生命、歷史、宇宙的哲學感。
藝術作品與壹般藝術作品的區別在於,它不僅揭示了生活中某壹具體事物或事件的意義,而且超越了具體事物和事件,從壹個角度揭示了整個生活的意義。壹個作品可能很美,也可能很好,但如果它沒有揭示整個人生的某種意義,就不能說它是壹個有意境的作品。中國現代大學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對宋代詩人姜白石作了評價。他說,姜白石的詞格調很高,但沒有意境。姜白石不僅是作家,還是音樂家。他的大部分詞都是自己創作的。他的音樂被保存至今。比如他的壹首歌,題詞是《梅Xi令》(1196):“好花不與香人同,波光粼粼。我擔心春風會變回綠色。我在哪裏可以找到玉?夢裏木蘭雙槳,雲小橫。徘徊到孤山腳下,青鳥唱壹春。”這首有著八百多年歷史的宋代歌曲,今天聽起來依然很有韻味。但也僅僅局限於表達生活中某個特定情境的魅力,並不能讓人感受到整個生活的某種意義,所以格調高,但沒有意境。當然,中國古代的音樂作品很多都是有藝術性的。宋代文學家蘇東坡寫過壹首詩《前赤壁賦》。這篇文章描述了蘇東坡和他的朋友在壹個明月之夜在赤壁下劃船,他們中的壹些人吹笛子。蘇東坡用八個字形容東曉的音樂:“如怨如渴,如泣如訴”。這八個字用得好,說明這笛子的音樂裏包含了他朋友對整個人生的壹些感悟。人的壹生是短暫的。人生的旅途充滿了酸甜苦辣。但人生畢竟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有意思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情讓人惋惜,讓人嘆息,讓人有壹種惆悵,但生活中也有很多事情讓人懷念,讓人留戀,讓人安慰。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怨如渴,淚如泉湧”。
意境的美感其實是包含了生活感和歷史感的。正因為如此,常常讓人產生壹種惆悵的感覺,像壹個久居他鄉的人思念家鄉。中國古代詩人喜歡登高望遠,用這種方法來喚起他們對人生的哲學理解。這種感覺帶給詩人壹種憂郁。許多詩人都談到過他們的這種。
感覺。例如,清代詩人沈德潛說:“當我在爬山時,我有壹種過去和現在的感覺。”南朝詩人何遜有兩句詩:“不能上青山,上了就失望。”李白有兩句詩:“登高望遠,鹹苦而悲。”這些詩都表現出意境的美感,往往表現為壹種憂郁。中國最著名的古典小說《紅樓夢》的意境是,《紅樓夢》滲透著作家曹雪芹對人生的深刻理解。它引導讀者體驗整個生活的某種意義。《紅樓夢》第五十八回,寶玉病了壹段時間,病好了想去看望黛玉。小說是這樣寫的:寶玉從秦方橋周圍的河堤上走來,“我看見壹棵大杏樹,花全落了,樹後有許多豆子大小的小杏子。寶玉心想:‘病了幾天,辜負了杏花!我沒有意識到“綠葉滿枝”,所以我擡頭看杏子。他還聯想到邢岫巖已經選擇了丈夫。雖然是男女大事,是必須的,但可能是他失去了壹個好女兒。但是,再過兩年,就是‘綠葉滿枝’了。”這種描述具有強烈的詩意。作者將蘇東坡的“花謝紅綠杏小”和杜牧的“風絳綠葉滿枝”的詩句融為壹體,重染了賈寶玉的感情色彩,從而創造出新的意境。這棵大杏樹讓賈寶玉對人生有了哲學的理解,從而發出了深深的嘆息。讀者讀到這裏,會像賈寶玉壹樣,迷失在詩意的氛圍中,感到壹種惆悵。賈寶玉可以說是《紅樓夢》中對人生感受最深的壹個人。魯迅先生曾說:“悲傷的迷霧籠罩著華林,但能呼吸並理解它的只有寶玉。“這種悲霧不僅僅是因為家族的沒落,更是因為世態炎涼。
唐宋詞的很多作品都很有藝術性。比如“歸程何處,亭臺更短”“能有多少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時光易逝人,車厘子紅芭蕉綠”。讀著這些文字,我感到壹種惆悵,就像壹個思念故鄉的旅人。意境給人這種形而上的安慰。當然,這也是壹種美感,也給人帶來壹種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在這種美感中,包含了對整個生命的體驗和感受,可以說是最高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