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小說免費大全 - 《生死燭光》的作者是誰?

《生死燭光》的作者是誰?

羅曼·羅蘭(1866-1900)是法國思想家、文學家、人道主義者。羅曼·羅蘭除了在文學界享有不朽的地位,也是研究貝多芬最認真的專家,根據貝多芬傳記改編的《約翰·克利斯朵夫》更是世界文學中的經典。

1886年1月29日,羅曼·羅蘭出生在法國中部的壹個小鎮。因為父母的祖上三代都是律師,這在當地是壹個很有名望的家庭。而他慈愛的父親給自己的兒子取名羅曼和保羅·埃米爾,希望他能像古羅馬作家普魯塔克筆下的羅馬英雄壹樣,擁有強大的精神和非凡的天賦。

在這壹點上,未來的羅曼羅蘭沒有讓父親的願望落空。然而羅曼羅蘭小時候身體並不健康。有壹次,由於仆人的疏忽,不到壹歲的羅曼·羅蘭被獨自留在寒冷的室外,差點凍死。

年輕的羅曼羅蘭壹直體弱多病。而保護壹直寵著他的父母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小羅曼羅蘭禁在家裏。而這與小羅曼羅蘭向往自然的天性有著激烈的沖突。他在回憶這段童年時,用了“鼠籠”壹詞來形容當時的情景。

這個“鼠籠”最大的弊端就是扼殺了小羅曼羅蘭的“精神自由”。他不能像其他孩子壹樣在田野裏放牛放羊,也不能在廣闊的大自然中玩耍。這導致了年輕的羅曼羅蘭對生死的迷茫和恐懼。

不幸的是,羅曼·羅蘭五歲的時候,比他小兩歲的妹妹突然被白喉奪去了生命。這件事的直接後果就是父母對羅慕倫的“保護”更加嚴厲,妹妹的死無形中增加了年幼的羅慕倫的恐懼和迷茫。

因為羅曼羅蘭的家庭在當時是受人尊敬的中產階級,他的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所以當羅曼·羅蘭十四歲的時候,為了讓他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壹家搬到了藝術之都巴黎。

這壹舉動是羅曼·羅蘭人生的重大轉折。在巴黎,在這個大城市,年輕的羅曼羅蘭壹開始是極其不適應的。在他看來,“大城市是令人生畏的有機體,在那裏智能微生物會像所有慢性黴菌壹樣快速繁殖。”如果新來的人不能立即服從,那麽他們的血液需要壹個漫長而痛苦的時期來適應這些毒素。“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對於內向又愛幻想的羅曼羅蘭來說,他失去了信仰的家園,城市瘋狂的節奏和學校混亂的局面讓他充滿了矛盾和迷茫。

此時的羅曼羅蘭開始接觸莎士比亞、伏爾泰等大師的作品,讓他貧瘠的精神境界再次復活。而讓他非常幸運的是,他在拜訪朋友的路上遇到了當時的大作家雨果。而這次見面顯然給了羅曼羅蘭非常深刻的印象。

生活中有很多偉大的藝術家對羅曼·羅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僅他自己為這些偉人寫的傳記就可以算作貝多芬、歌德和貝多芬、托爾斯泰和米開朗基羅...

先說羅曼羅蘭和音樂。

羅曼·羅蘭十六歲之前,他的音樂影響主要來自海頓和莫紮特。在他接觸到瓦格納和貝多芬的音樂後,那些優美的旋律在他的腦海中占據了最美的位置,成為他生命中重要的精神寄托和靈魂的避風港。

對於瓦格納,羅曼·羅蘭曾評價“瓦格納是壹位嚴厲的古典音樂家。對他來說,壹切都服從於壹個至高無上的真理,這個真理主宰戲劇,指揮主題,堅持不懈地發展思想。”

65438年至0887年,由於當時法德關系惡化,壹些法國音樂家以民族自豪感為由,阻止瓦格納在巴黎演出。這個時候,壹向標榜和諧的羅曼羅蘭對此進行了嚴厲的抨擊。"壹個強大的民族不會害怕被另壹個民族在精神上征服."(想想我們現在面臨的全球化,以及壹些所謂的“韓流”、“歐化”沖擊我們自己文化的論調。)這與其說是羅曼·羅蘭對瓦格納的辯護,不如說是他自己對超越國界的國際藝術的宣言。

貝多芬的音樂與羅曼·羅蘭的生活密切相關。

羅曼·羅蘭在羅馬上大學的時候深入研究了貝多芬。他認為貝多芬“是所有音樂家中最有靈性的”。羅曼·羅蘭從那壹刻開始研究貝多芬,直到生命的盡頭。這足以證明貝多芬的音樂和精神對羅曼羅蘭的啟蒙有多麽重要!貝多芬的壹生是壹個天才藝術家與命運多舛的命運抗爭的過程。羅曼羅蘭顯然被貝多芬強大的精神體系所折服。他認為貝多芬屬於那種發自內心渴望幸福的人。“貝多芬簡直是壹種自然力。他拒絕妥協他不同意的壹切。他壹輩子都在奮鬥!”羅曼·羅蘭壹生最偉大的代表作《約翰·克利斯朵夫》中所表達的精神和原型,是貝多芬壹生的縮影。

羅曼羅蘭和文學大師。

羅曼·羅蘭壹生接觸過無數偉大的作家,如雨果、歌德、甘地、裏爾克、斯賓諾莎...而且也有很多大師壹直是他的精神導師,影響了他的壹生。這裏我就重點說說莎士比亞和托爾斯泰對他的影響。

如上所述,羅曼·羅蘭在巴黎最苦惱的日子裏接觸到了莎士比亞的作品。這些觀點影響了他的壹生。

“行動、生產、創造...我明白這是人生的目的和法則,我願意這樣做”。

可以說,因為莎士比亞,羅曼羅蘭獲得了重生。而這也成為了他未來要展現給世人的最重要的特征:思考和行動。

年輕的羅馬羅蘭被莎士比亞的名劇迷住了。那時,他總是興致勃勃地壹遍又壹遍地觀看《哈姆雷特》、《李爾王》、《奧賽羅》和《羅密歐與朱麗葉》等經典劇目。這也對羅曼羅蘭日後的戲劇創作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托爾斯泰是羅曼羅蘭最崇拜的大師。他視陀翁為壹生的精神導師,對作品如癡如醉。

閱讀托爾斯泰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自我,這是對我們生活的壹種啟發,也是通向浩瀚宇宙的壹扇門。

最讓羅曼羅蘭感動的是他們之間真誠的書信往來。

那是在托爾斯泰出版新書《那麽我們該怎麽辦》之後。面對托爾斯泰對莎士比亞和貝多芬及其現代藝術成就的不屑,年輕的羅曼羅蘭有點迷茫。他不知道托爾斯泰為何如此強烈地抨擊他是生活的藝術,也無法理解他精神導師的意義。年輕的羅曼·羅蘭控制不住自己的焦慮和沖動,於是拿起筆給心愛的導師寫了壹封信給遠在俄羅斯的托爾斯泰,表達自己的不解和困惑...

而半年後的某壹天,已經忘得壹幹二凈的羅曼·羅蘭非常驚喜地收到了大師托爾斯泰的親筆信。這是壹封用法語寫的長信。托爾斯泰在信中詳細闡述了他對現代藝術的理解,節選如下:“在我們的社會中,人們所說的科學和藝術不過是壹個彌天大謊。壹旦我們擺脫了傳統的迷信,我們往往會陷入對科學和藝術的高級迷信。為了看清我們要走的路,我們必須從頭開始...科學和藝術的真正成就來自於犧牲,而不是來自於某些優越的物質條件。(想想今天人們對科學和藝術的廣泛理解和對成功的評價,這句話就是壹個打擊。)托爾斯泰最後總結說,“整個歷史不是別人的,而是全人類統壹原則的孕育過程。這個想法已經被歷史經驗和個人經歷所證明。人類最幸福最自由的時刻,就是發揚無私友愛精神的時候。理性在人身上找到了通往幸福的必由之路,感情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這段話對羅曼羅蘭向往的未來“和諧”精神有著無與倫比的指示和警醒。因此,托爾斯泰是構成羅曼·羅蘭壹生精神體系的關鍵人物。也正是在與這樣的文學大師的交流中,他的精神生活充滿了歡樂,整個靈魂充滿了無比的充實。

托爾斯泰的壹生是與苦難抗爭的壹生。出生於貴族環境的他,五歲就意識到“生活不是壹種樂趣,而是壹項非常繁重的工作”(我們每個人現在都會為幸福而吶喊)。已經快十幾歲的托爾斯泰想把自己的車賣掉送給窮人,只是因為他認為“他們是和我壹樣的人”(托爾斯泰絕對不會認同這個時候對“慈善家”的贊美)。

托爾斯泰出身於上流社會,但他鄙視這種奢侈頹廢的生活。他壹生中最苦惱的事就是不能和那些窮人生活在壹起。因為他還有很多親人,他不能離開他們。於是他被迫終日過著“奢華”的生活。

終於有壹天,托爾斯泰再也無法面對自己的譴責。他在壹個暴風雨的夜晚離開了家。他年老體弱,不幸病倒了。當他被大家照顧的時候,他哭著說:“地球上有成千上萬的生靈在受苦。為什麽妳們這裏都只照顧壹個托爾斯泰?”

這樣的故事能感染每壹個純潔的靈魂。羅曼羅蘭壹生都遵循這種態度,為全人類的幸福與和平做出了貢獻。

羅曼·羅蘭的愛情生活。

羅曼羅蘭在羅馬讀大學的時候認識了壹對漂亮的意大利姐妹。年輕的羅曼羅蘭對他們充滿了仰慕,壹時不知道自己喜歡哪壹個。在他自己像猜拳壹樣的獨角戲裏,我暗暗體會著愛情的苦惱。而當他鼓足勇氣試圖表白的時候,他發現兩姐妹對他根本不是那個意思。於是這場自編自演的大戲就此落下帷幕。在對這段初戀的回憶中,羅曼·羅蘭在回憶錄中寫道,“我至今不懂得獨立思考,卻陶醉在情感空虛的悲歌中。”

而他的第壹部小說誕生了,壹部叫做《羅馬的春天》的小說。

羅曼·羅蘭的第壹任妻子是個猶太女孩。她的父親是語言學家,在巴黎學術界有很高的威望。

在他自己的回憶錄中,他曾這樣描述當時的婚姻生活:“有壹點歡樂、失望、滑稽,或者奇怪和有時悲傷的日子,我們像兄妹壹樣互相交談。”我們也用同樣的眼光批判這個社會。我老婆有觀察和分析心理的天賦,這和我是壹致的,也是互補的...老婆是音樂人,跟我差不多;音樂在我們的愛情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可見最初的婚姻生活是無波的。很和諧很幸福。

但是後來情況變了。

羅曼羅蘭在這期間寫了很多。但是,這些劇本或小說很難被搬上舞臺和出版。因為巴黎太大了,羅馬羅蘭,壹個外省人,靠自己的微波功率是站不住這裏的。每次都需要老婆幫忙才能獲得壹些表現的機會。妻子總是認為“只有被別人認可的才是有用的,或者說任何創造的目的都應該有以實際利益出人頭地的追求(大概每個女人都是這樣說服伴侶的,然後稱之為“這是自我激勵的表現”)。而這壹切,讓羅曼羅蘭覺得越來越虧欠別人。他寧願為了尊嚴放棄現實利益。在幾次毫無價值的討論中,羅曼羅蘭始終沒有與妻子達成諒解。終於結束了他們八年的婚姻。

但離婚後,四處碰壁的生活和那些艱辛的經歷,恰恰成為他後來創作帶來的真實體驗和靈感。

後來,羅曼·羅蘭寫出了舉世聞名的傑作《約翰·克利斯朵夫》。並且在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那壹刻,他能夠超越與國家的邊界、種族矛盾等問題,寫出了有時被很多人稱贊的《超越混亂》。雖然當時的法國當局對他嗤之以鼻。但他仍然相信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公正的。

1916年,瑞典學院文學獎宣布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羅曼·羅蘭。那個當時已經被法國拋棄的人,在得知自己獲獎後,回答道:“這個榮譽不是我的,是屬於全體法國人民的。如果這壹榮譽有助於將讓法國受到全世界熱愛的理念傳播開來,我感到高興。”

這種寬廣的胸懷正如《約翰·克利斯朵夫》中描寫的那樣。“他不知道他滿滿的愛在周圍閃耀,也正是在這個時候,當他認為自己會永遠孤獨的時候,他得到的愛比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還多。”

1944年8月24日,巴黎解放。

壹個月後,65438+2月30日。羅曼·羅蘭完成了他的人生旅程。

PS:因為是傳記類的文字,所以需要看很多資料。有些相似之處是不可避免的。引用的原話已用雙引號標出。為了引起不必要的懷疑,引用原文的標題總結如下

傅雷翻譯的《約翰·克利斯朵夫》

林宇編輯的《羅曼·羅蘭的智慧》。

羅曼·羅蘭的歌德和貝多芬

《歡樂之魂:羅曼·羅蘭》楊曉明。

羅曼·羅蘭的《羅曼·羅蘭回憶錄》

羅曼·羅蘭的私人信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