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小說免費大全 - 壹句話的出處

壹句話的出處

來自2012年10月14日羊城晚報中申霞艷的壹篇文章 《莫言獲獎,讓我想起了那個未獲諾獎的老托爾斯泰的壹句話———“寫妳的村莊,妳就寫了世界。”》

原文:

2012年10月11日北京時間19點是壹個歷史性的時刻,山東高密籍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是繼2008年成功舉辦奧運會、2010年上海圓滿承辦世博會之後我國的又壹文化盛事。莫言得獎既改變了西方人的“中國想象”,也修正了中國民眾對諾貝爾文學獎以及中國文學的看法。

盡管莫言創作非常豐盛,有十幾部長篇和幾十部短篇,但是,真正將“莫言”二字嵌入普通讀者心頭的卻是《紅高粱》和《透明的紅蘿蔔》。《紅高粱》被張藝謀拍成電影之後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讓莫言從文學圈走向大眾,在“西方”觀眾面前第壹次形象地闡釋了中國歷史和民族精神,這開啟了西方世界接受莫言的重要契機。哈佛大學王德威教授曾經說過:“好的翻譯是打入國際的重要敲門磚。莫言是當代作家中,被翻譯的作品數量最多、翻譯質量最精準的壹位,他與美國學者葛浩文的翻譯合作已經持續多年。這是莫言的幸運。”的確,“地利不如人和”,葛浩文是壹位值得稱道的翻譯家,他的《蕭紅傳》至今具有裏程碑的意義。

老托爾斯泰雖未曾得到諾獎,但他的言說為諾獎奠定了壹個隱蔽的信條———“寫妳的村莊,妳就寫了世界。”作為世界的基本細胞,作為主體感知的源頭和存在的基礎,村莊提供了我們感知世界的基本圖式,成為我們想象世界的首要依據。福克納對於自己郵票大小的文學故鄉的執著發掘啟發了莫言幾十年如壹日地開墾“高密東北鄉”的文學王國。

莫言的獲獎除了個人非凡的才情、浩大的想象力之外,還有壹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得益於改革開放,這是中國對“西方”的主動學習和融匯的結果。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介紹莫言時說:“借助魔幻與現實以及歷史與社會視角的混合,莫言創造了壹個世界,所呈現的復雜程度令人聯想起威廉·福克納和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1982年,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獲獎,莫言雖不曾看完這個作品,但開篇即對他的文學觀起到非凡的震撼作用,“魔幻現實主義”使他意識到原來小說可以這樣寫。通往童年和自己故鄉的記憶甬道從此被打通了,他得到了壹個源源不絕的敘述世界,獲得了寫作自由。他將自己的饑餓記憶、偷紅蘿蔔挨打的經驗轉化為詩意的《透明的紅蘿蔔》。“黑孩”的視角以及他的自虐與自尊奠定了莫言敘事對待生活世界的基本關系,黑孩從此定居在莫言的敘事世界,不斷成長、不斷變形。

1986年,莫言創作了《人民文學》當年最受歡迎的作品《紅高粱》,這堪稱他的代表作,至今仍散發著不可磨滅的光輝。“紅高粱”是壹種意蘊豐滿的隱喻。小說將個人情愛與民族抗日等等核心情節壹起濃縮於高粱地,鄉村農民所有的激情、生命力膠著於此。女性的初夜、生命的孕育、戰爭、流血犧牲全在此上演。高粱地既生產糧食、又孕育生命;既是婚床又是墓地。鮮血流進土地,滋養高粱;高粱釀成酒、變成血,滋養生命,進而煥發為救亡圖強的豪情壯誌。高粱地的開闊性與密閉性兼容恰好象征著悠久博大的中國農耕文化;“我爺爺”、“我奶奶”等汁液飽滿的形象、昂揚爆發的生命力是對民族精神的禮贊。以“紅高粱家族”走紅的莫言並沒有固步自封,而是不斷地尋求變化,寫作題材不斷向歷史深處延展,視點更加活躍,敘事更趨復雜,反映世界的廣度與記憶挖掘的深度交相輝映。

世紀之交,莫言的長篇《檀香刑》出版,再次將敘事聚焦於鄉土大地如何不屈不撓地抵禦外侮、反抗強權,對民間貓腔的運用更傳神地反映出戲劇與生活的內部關聯,戲裏戲外、歷史與當下得以貫通,家國情懷的升華乃中華民族歷千年而不衰的根本原因。

莫言像沈從文壹樣只有小學學歷,但視野開闊、善於學習。他向西方學習自由的現代敘事方法,向中國民間積極勘探敘事資源,中西聯璧在他身上發生了奇特的化合反應,催生出汪洋恣肆的累累果實。莫言的敘事以龐大的精神容量拓展了中國文學的格局和氣象,民族的、本土的升華為世界的、全球的,2012年終於實現了中國作家們的***同夙願。

莫言的獲獎可以看成文化大國崛起的信號,是“西方”與中國平等對話的結果,是“西方”對中華文化認同的標誌,這既改變了諾獎對中國的偏見,也改變了我們對諾獎的成見;同時,這也是全球化時代壹個嶄新的文化起點,諾獎進壹步擴大了中國文學的世界影響力和傳播面,也刺激我們的民族自尊和自信,重新調整自己的眼光,以新的視野重新打量當代中國文學和民族文化。

諾獎不會改變作品的藝術價值,但是會以其難以比擬的符號價值震蕩“文學場”,改變文本的流通、傳播和消費,將民眾的目光重新匯聚到莫言的作品,媒體、出版社、作家、批評家、翻譯家、編輯們都將因此“幾家歡喜幾家愁”。就現有的中短篇版本來說,花城出版社林賢治、肖建國主編的“中篇小說金庫”中的《紅高粱》是個最具代表性的版本,收入了《紅高粱》、《透明的紅蘿蔔》兩個中篇、作家早期的照片、以及與此相關的談論,這些談論比較真實地反映出莫言的八十年代,對文學青年而言是個很好的借鑒。對於大多數讀者來說,要迅速閱讀全部莫言的作品肯定是困難的,但如果希望在最短的時間裏獲得莫言的敘事精華,這個版本值得信賴。萬語千言,不如盡快打開莫言的書,終於可以在閱讀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時不受翻譯和版本的束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