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看了畢飛宇老師的小說課,是因為看了他的壹段話:40歲以前看的書和40歲以後看的書是不壹樣的,而且幾乎不是同壹本書。
最近從書架上翻出水滸傳。
《水滸傳》,小時候看的繪本,不是成套的。也是小時候第壹次在打撲克的時候認識梁山108將軍。
後來,在課本上,我零零碎碎地讀到了“宋武打虎”、“拳打關西鎮”之類的片段。
前幾天無意中聽到北郵的趙玉平博士評論水滸中將領、能人、管理的音頻,於是又把水滸翻了壹遍,聽講解,翻原著。
感覺真的和以前不壹樣了。
2
遠了,拉回來,回到畢飛宇的小說課。
我第壹次讀“小說課”,是源於閱讀小組的老師陳峰。她在晨讀分享裏極力推薦這本書,說對提高文學素養很有好處。所以我買了看了
對了,陳峰是網絡暴力文章的作者,《謝謝妳是我的孩子》是她的代表作,全網閱讀量超過1億。
小說課是畢飛宇老師系列講座的合集,8個講義,包括《促織》《紅樓夢》《水滸傳》《故鄉》《項鏈》等。他用自己獨特的感受去演繹名著(多為短篇小說),效果非常美妙。
以前看過壹些名著,感覺很不錯。但是為什麽是牛呢?奶牛在哪裏?那是似是而非的。他的解讀,讓我們知道,牛的牛在哪裏?
三
小說課上的第壹篇,讀的是《促織》。蒲松齡的代表作是中學課本上學的。小說主人公“成名”,聚焦官運收集——苦苦尋找晉升——得到壹個好的晉升——兒子誤殺晉升——兒子化身(打架)晉升——提供晉升線索,結局皆大歡喜。
印象最深的是畢飛宇對八字的解釋。這八個字體現了蒲松齡高超的藝術才華,被畢飛宇先生講述後難以忘懷。
這八個字是原文中的“站在墻角,茅屋無煙”。成名的兒子誤殺了來之不易的升官,以“怒索爾”成名,但他的兒子卻跳井身亡,打撈起兒子的屍體,“化怒為哀”。
這時出現了這八個字:夫妻“站在墻角,茅屋無煙。”角落角落。茅草屋。丈夫和妻子站在角落裏,不知所措。破舊的稻草屋沒有煙火味。
八個字,冷冷冷,升職沒了,孩子死了,日子沒希望了。冰冷的氣氛,死壹般的寂靜,冷颼颼的節奏,還有壹起等死的淒涼。沒有熱度,沒有憤怒,沒有憤怒。
八個字,蒲松齡先生寫得惟妙惟肖,畢飛宇先生解釋得惟妙惟肖。讓人永生難忘,反正我牢牢記住了。
書中有很多這樣精妙的解讀,比如魯迅小說《故鄉》中關於楊二嫂子的“指南針”隱喻的解讀;比如對海明威短篇小說《黑仔》的解讀就極其精彩,值得壹讀,真的。
在大多數時候,閱讀是壹種補課。年輕時經歷的很多事,都是被我打破腦袋豁然開朗的。四十多歲以後,我可以去翻書,從頭體驗年輕時的沖動和挫敗感。
記不清是誰說的,就錄在這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