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是根據唐僧取經、相關劇本、雜劇(元末明初楊訥所作)的故事改編而成。西遊記前七回描寫了孫悟空出世的故事,如大鬧天宮。
之後寫了孫悟空跟隨唐僧西天取經,壹路上驅魔克難的故事。書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形象生動,規模宏大,結構完整,《西遊記》富有佛教色彩,寓意深遠,眾說紛紜。
《西遊記》這壹延伸素材的出現,開辟了神魔小說的新類別。書中善意的嘲諷、辛辣的諷刺和嚴肅的批判的巧妙結合直接影響了諷刺小說的發展。所以《西遊記》是古代言情小說的巔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它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魔幻現實主義的先驅。
創作背景: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壹個25歲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旅行。他從長安出發後,經過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最後到達印度。他在那裏學習了兩年多,在壹次佛教經典的大型辯論會上做了壹次演講,受到了好評。
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長安,帶回657部佛經,轟動壹時。後來玄奘口述了他的《西遊記》,被弟子們編成了12卷本的《大唐西域記》。但這本書主要講的是路上看到的各國的歷史地理交通,沒有故事。
至於他的弟子回鶻和嚴聰所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
南宋時期有唐代三僧詩,晉代有唐三藏、潘,吳長嶺有唐三藏《西天取經》,五明時有《大聖》,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正是在中國民間文學、劇本和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作,完成了這部偉大的文學巨著。
作者簡介:吳承恩,中國,明代傑出小說家。他出身貧寒,從書生到商人。吳承恩自幼才氣橫溢,《淮安縣誌》記載他“敏感睿智,博學多書,使其成為文學家。”
但他科考不利,直到中年才補上“歲貢生”,然後長期在南京生活,靠賣文獻補貼家用。晚年因家境貧寒,成為長興縣丞。因為不喜歡官場的黑暗,很快就憤然辭職,死於貧困。
百度百科-西遊記